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嫌”,嫌弃,作者衷心感谢这盘残灯不嫌弃自已,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 (2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2分)(共6分)

12、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忧虑(2 分),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病苦,老之将至的无奈(3分)。(共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闲 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 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 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 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①,依止古先生?

【注】 禅观:即禅理、禅道。

9.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10.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9. 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2分)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3分)

10. 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2分)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分)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戊辰即事

(宋)刘克庄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注】 ①戊辰:公元1208年(宋嘉定元年),时宰相韩侂胄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战后和约,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纳大量钱财为代价。

8.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西湖插柳”改为“栽桑树养吴蚕”,你认为这符合情理吗?请说说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题考查对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作者从青衫这类具体的事物着笔,却与“和戎”这件大事相联,表达的主题当然也是非常深刻的,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既委婉又具有讽刺意味。

答案:以小见大的手法。(2分)以诗人的身份,尚无青衫可穿,普通人民的生活更是可想而知。诗人以无青衫这一件小事情,反映出战争、战败给人民带来苦难这一大课题,讽刺了统治者无能、腐朽,只会剥夺、欺压人民。以此二句反映战败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十分恰切。(3分)

9.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作者在行文中把看似不合情理的事情入诗,却极具合理的成分,这当然来源于作者的表达意图——讽刺。答题时,要注意深入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把西湖著名景点上的柳树都砍光拔尽,种上桑树以养蚕,自然荒唐至极,但是,这种作法却有合理性,总得让人有衣穿,不养蚕怎么能行。“衣”与“食”事关国计民生,西湖没有柳可以,人民没吃没穿可不行。(3分)这两句诗意在讽刺,其特点是运用对比,前句写统治者的娇奢淫逸,后句写老百姓的穷愁苦难。(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

(元)虞集

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注】 ①这首诗作于元顺帝元年寒食日祭扫祖墓时。作者的先祖虞允文曾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大破金兵,暂时稳定了南宋局面,但最终宋朝还是灭亡了。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江山信美非吾土”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是如何理解诗中“啼鹃”这一意象的?请结合末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联系注释里面的写作背景和诗歌的前两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这首诗的首句与其它诗歌不同,开篇作者即直接入题,把感情寓于其中,赏析这首诗歌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答案:这首诗表面上是教育子侄们不要忘记祖宗故土,表现了殷切的思乡之情,但字里行间又处处婉曲地流露出兴亡之感。(2分)“江山信美非吾土”,面对大好河山,作者突然意识到这已不再是宋朝的天下,__之隐痛顿时涌上心头。首句直扣诗歌的主旨,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3分)

9.解析:本题考查对意象的鉴赏能力。“啼鹃”这一意象,要结合自己以往学过的知识来加以理解。诗歌的最后一句,一语双关,既有字面意义,也有深层次的__之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答案:啼鹃,相传为古代蜀主望帝之魂所化,啼声甚悲,往往用来寄托国家的兴亡。(2分)这首诗末句语意双关,明写暮春杜鹃哀啼使人难过,暗中寄托了国家兴亡的悲戚。语意含蓄,隐晦曲折而又感情深沉。(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吊万人冢

(唐)张蠙

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8.这首诗的首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赏析“乱鸦来去噪寒空”、“可怜白骨攒孤冢”两句诗中“乱”、“孤”二字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是战乱后诗人客游河淮地区时根据所见所感而剪取的一幅社会缩影,控诉了统治者为一己私利而压迫人民的__罪恶。首句“兵罢淮边”是叙事,“客路通”是表达感情。

答案:首句“兵罢淮边客路通”,落笔便写出诗人客游河淮地区的时间是在“兵罢”之后;(2分)“客路通”三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于战乱暂时结束的欣喜之情。(3分)

9.解析:做炼字的题目,重点是对该字使用的手法和表达效果的分析。考生在解答本题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读懂诗歌内涵的基础上,针对题目涉及的句子进行分析总结。“乱”字写乌鸦之多正是写战争的残酷,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切的氛围。“孤”字既表达了对枉死者的同情,也表达出对战争的憎恶之感。

答案:“乱”字写出了黑乌鸦遮天蔽日之多;乌鸦以食腐肉为生,万人冢上空乌鸦的狂欢乱舞,愈显出战乱中死人之众,使天空弥漫着一片凄寒之气,给人思绪上增添了悲切感。(3分)

“孤”字蕴含了对枉死者离乡背井、惨死他乡的无限同情,令人容易从枉死者联想到战争给幸存者所造成的家庭悲剧和心灵创伤。(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宿业师山房待丁不大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 ①业师:法号名业的僧人。山房:僧人居所。

8.这首诗歌是如何写自然景色的?其作用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尾联中诗人表现出来的心态,有人认为是焦急,有人认为是平和。请从这两个角度结合全诗分别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的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运用了许多意象,答题时,要先找出这些意象,然后着眼于如何写,以及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不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融入了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

9.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赏析能力。题目为我们提供了两个角度,答题时,要认真理解整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另外,注意语言要符合鉴赏要求。

答案:①焦急。诗歌前三联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了时间的推移,夜色已深;故人期而未至,“孤”字更流露出诗人的焦急心态。②平和。诗歌前三联描写了一幅清幽的山中美景,表现了诗人心境的闲适;故人期而未至,诗人抚琴等待,足见诗人心态的平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春 阴

朱 弁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 ①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1分),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2分)和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之情(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前两联描写了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2分)颔联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__。(2分)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本诗前两联写塞北阴冷萧瑟之景。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多么荒凉凄惨!颔联的描写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虽有芳草碧连天,可草中藏着乌鸦,多么阴森__!这就和江南的春天形成鲜明对比,把诗人思念故国的深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后两联抒情。“诗穷”是指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地抒写出来, “酒薄”则更让人痛苦:想回故乡除非是在梦中,要做梦只好喝酒,可酒薄无力,梦中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诗的最后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将故国之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武昌怀古

栖 一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

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

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 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②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后世多称“歌台舞榭”。

8.作者为何发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的颈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上,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的一切令人忧烦。此情此景,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5分)

9.答案:描绘了冷寂凄凉的场景:夕阳西下,疾风吹树,蝉声响亮,秋岛之上,冷雨漫天,群雁横立。以哀景渲染伤情:眼前的风满树和耳畔的蝉鸣,漫天秋雨和远处孤岛上横立的秋雁,皆是悲伤景象,让人惆怅满怀,不能自已。由近及远,写出了开阔的景象;用动态反衬“悄然”,生动传神。从怀古转向现实,增加诗的丰富内涵和意味。(6分)

诗歌鉴赏:诗歌首联写武昌这个昔日战乱不止的城池如今的悄然无声,只能看到昔日的遗迹而已。颔联写武昌当今的荒凉破败,笙歌已消停很多年,舞榭歌台也荒凉了几百年。颈联描写夕阳西下、秋蝉哀鸣、秋雁横飞、雾雨漫天的景色,营造出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对如流水一般的岁月的哀叹,如今看到的只是芦苇丛中的一只钓船而已。诗歌通过对武昌今日荒凉破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武昌昔盛今衰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海上吊吴野人[]

[清]于震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

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

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

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注] 吴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明朝覆亡后,隐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滨。

8.诗歌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一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歌后两联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回答诗句营造的意境,要注重分析诗句中的具体意象,然后根据意象的特点把握诗句的意境,比如诗歌首联描写日落、孤坟、空村等,营造的就是一种孤寂、萧瑟的氛围。回答诗句的作用,要注意诗句的位置,要注重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以及其与题目、上下文的关系等。

答案:诗歌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意境。(3分)

作用:①点明吊吴野人墓的具体时间、地点。

②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情感基调。(3分)

9.解析:考生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分析每一联的意思,以便明确两联各自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如颈联,“蛟龙”是对海浪的比喻,而“风雨吊”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答案:颈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诗歌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用诗人当年诗名的显赫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比,表现诗人对文人不幸命运的悲叹。(5分)

诗歌鉴赏:诗歌首句点明诗人吊吴野人墓的时间,渲染思念之情,为后文作铺垫;第二句描绘吴野人墓地衰败的景色。首联营造了悲凉、萧瑟、苍茫的意境,充满哀伤情调。颔联是激愤之语,表现对吴野人身后悲凉、冷落遭遇的悲叹和同情。颈联、尾联更加详细地描绘了吴野人墓地的景象。全诗极力渲染吴野人墓地衰败、冷落的氛围,哀叹吴野人身后凄凉的遭际,反复表露声誉名望只是空名的思想,表达对吴野人不幸命运的悲叹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夜长

张籍

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

愁人不寐畏枕席,暗虫唧唧绕我傍。

荒城为村无更声,起看北斗天未明。

白露满田风袅袅,千声万声鹖鸟鸣。

8.“愁人不寐畏枕席”中的“畏”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有关诗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一个“畏”字,表现了诗人愁苦无奈的复杂心理。(2分)诗人既想让自己能够睡去以摆脱眼前的愁苦,又因寂寞孤苦而辗转难眠。(3分)

9.答案:融情入景,借景抒情。(2分)通过对秋夜天光月色、荒城田野、虫声鸟鸣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2分)烘托了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心情。(2分)(答“衬托”“以动衬静”等并恰当分析,可得3分)

诗歌鉴赏:从诗歌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写景抒情诗。整首诗以时间为线索,借助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冷清孤寂的秋夜里无法排解的愁绪。诗人选取秋夜中的月光、暗虫、荒城、北斗、白露、秋风、鹖鸟等比较典型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寂静、凄清、孤独的氛围,从而传达出诗人的心中之愁。本诗运用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以动衬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带有凄清味道的秋夜图,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