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9.柳永的这首词,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是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

来展现这种情感。(3分)

20.这首词在景物描写中运用了两种典型的表现手法,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4分)

19.伤离别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20.①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冷落清秋节”的景物的描写,来寄寓自己与友人分别的离愁别绪。(2分)②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既描写眼前离别时的景象,又想象离别后的场景,虚实结合写出离愁的难以排遣。(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伤悲。“多情”句,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2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请你简析依据。(3分)

23.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句中“羡”字用得好,请作分析。(4分)

22.(3分)春季。(1分)“东风”习惯上指春风;(1分)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1分)

23.(4分)“羡”字领起了后两句,对(“无事”“烂醉”)的蝴蝶的羡慕(1分)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自在(1分)、被大自然美景陶醉的心情(1分),移情于物,景中含情(1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本题可抓住有季节性特征的意象来分析。麦田是如草地般的绿色,这是春天特有的景象;“东风”也即春风,吹来,麦田里一阵翠浪软软向远方飘去。新生的青蛙尽情欢叫,这也是能表明春天。野地里一对蝴蝶飞舞,它们忽高忽低,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留恋于野草香花,写出了一派安逸自然的春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此诗的妙处在最后两句。本来蝴蝶舞姿蹁跹,应十分清醒才是,可诗人偏偏认定它们的舞蹈是喝醉酒导致的。推其情理,诗人漫步田野,目遇翠麦,耳听新蛙,时感东风拂体,早就恨不得醉倒在这暖暖的春风里了。诗人将这种情感外施于物,一口断定蝴蝶是喝醉了,并因此而“羡”,更显得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释】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治西北。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后庭花》,即指《玉树后庭花》。杜牧《泊秦淮》中有“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句。《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__之音。

20.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2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6分)

20.①对比。用吴国的雄图霸业以及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和跟前的一片荒凉的景象形成对比。②情景交融。山川景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的变化,诗人看到的仍是:青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21.①吊古伤今之情。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殆尽了。日暮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当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也早已销声匿迹。②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并警告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③暗示当今唐朝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川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希望当今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

【解析】

20.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能力的题目,答题时要紧扣诗歌的前两联、同时结合对注释的理解进行。“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讲的是当年吴国的雄图霸业以及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写的则是一片荒凉的景象:由此可可知用了对比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解析:解答此题,主要根据诗句内容和注释分析。诗中在开头两联运用对比手法为自己的感情做好铺垫后,用“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两句表达出自己吊古伤今之情,揭示出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接着又用《后庭花》这样的__之音暗示唐朝统治者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希望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5.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5分)

16.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5.比喻和夸张。(2分)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做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3分)

16.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每点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首先脑海中要有这些印象,诗词中的表达技巧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然后结合诗句内容,不难分析: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一个“如”字,看出是比喻;“三江五湖”是夸张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2、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保家卫国的决心;③报国无门的悲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3、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4、生活杂感: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②昔胜今衰的感慨;③借古讽今的情怀;④青春易逝的伤感;⑤仕途失意的苦闷;⑥告慰平生的喜悦。5、饯行惜别: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注意诗中“恶风”“黄流” “空荒”“待残更”“今头白”、情“不尽”等表达感情的词语或句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嫌”,嫌弃,作者衷心感谢这盘残灯不嫌弃自已,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 (2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2分)(共6分)

12、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忧虑(2 分),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病苦,老之将至的无奈(3分)。(共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闲 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 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 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 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①,依止古先生?

【注】 禅观:即禅理、禅道。

9.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10.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9. 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2分)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3分)

10. 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2分)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分)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戊辰即事

(宋)刘克庄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注】 ①戊辰:公元1208年(宋嘉定元年),时宰相韩侂胄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战后和约,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纳大量钱财为代价。

8.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西湖插柳”改为“栽桑树养吴蚕”,你认为这符合情理吗?请说说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题考查对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作者从青衫这类具体的事物着笔,却与“和戎”这件大事相联,表达的主题当然也是非常深刻的,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既委婉又具有讽刺意味。

答案:以小见大的手法。(2分)以诗人的身份,尚无青衫可穿,普通人民的生活更是可想而知。诗人以无青衫这一件小事情,反映出战争、战败给人民带来苦难这一大课题,讽刺了统治者无能、腐朽,只会剥夺、欺压人民。以此二句反映战败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十分恰切。(3分)

9.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作者在行文中把看似不合情理的事情入诗,却极具合理的成分,这当然来源于作者的表达意图——讽刺。答题时,要注意深入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把西湖著名景点上的柳树都砍光拔尽,种上桑树以养蚕,自然荒唐至极,但是,这种作法却有合理性,总得让人有衣穿,不养蚕怎么能行。“衣”与“食”事关国计民生,西湖没有柳可以,人民没吃没穿可不行。(3分)这两句诗意在讽刺,其特点是运用对比,前句写统治者的娇奢淫逸,后句写老百姓的穷愁苦难。(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

(元)虞集

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注】 ①这首诗作于元顺帝元年寒食日祭扫祖墓时。作者的先祖虞允文曾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大破金兵,暂时稳定了南宋局面,但最终宋朝还是灭亡了。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江山信美非吾土”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是如何理解诗中“啼鹃”这一意象的?请结合末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联系注释里面的写作背景和诗歌的前两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这首诗的首句与其它诗歌不同,开篇作者即直接入题,把感情寓于其中,赏析这首诗歌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答案:这首诗表面上是教育子侄们不要忘记祖宗故土,表现了殷切的思乡之情,但字里行间又处处婉曲地流露出兴亡之感。(2分)“江山信美非吾土”,面对大好河山,作者突然意识到这已不再是宋朝的天下,__之隐痛顿时涌上心头。首句直扣诗歌的主旨,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3分)

9.解析:本题考查对意象的鉴赏能力。“啼鹃”这一意象,要结合自己以往学过的知识来加以理解。诗歌的最后一句,一语双关,既有字面意义,也有深层次的__之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答案:啼鹃,相传为古代蜀主望帝之魂所化,啼声甚悲,往往用来寄托国家的兴亡。(2分)这首诗末句语意双关,明写暮春杜鹃哀啼使人难过,暗中寄托了国家兴亡的悲戚。语意含蓄,隐晦曲折而又感情深沉。(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吊万人冢

(唐)张蠙

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8.这首诗的首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赏析“乱鸦来去噪寒空”、“可怜白骨攒孤冢”两句诗中“乱”、“孤”二字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是战乱后诗人客游河淮地区时根据所见所感而剪取的一幅社会缩影,控诉了统治者为一己私利而压迫人民的__罪恶。首句“兵罢淮边”是叙事,“客路通”是表达感情。

答案:首句“兵罢淮边客路通”,落笔便写出诗人客游河淮地区的时间是在“兵罢”之后;(2分)“客路通”三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于战乱暂时结束的欣喜之情。(3分)

9.解析:做炼字的题目,重点是对该字使用的手法和表达效果的分析。考生在解答本题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读懂诗歌内涵的基础上,针对题目涉及的句子进行分析总结。“乱”字写乌鸦之多正是写战争的残酷,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切的氛围。“孤”字既表达了对枉死者的同情,也表达出对战争的憎恶之感。

答案:“乱”字写出了黑乌鸦遮天蔽日之多;乌鸦以食腐肉为生,万人冢上空乌鸦的狂欢乱舞,愈显出战乱中死人之众,使天空弥漫着一片凄寒之气,给人思绪上增添了悲切感。(3分)

“孤”字蕴含了对枉死者离乡背井、惨死他乡的无限同情,令人容易从枉死者联想到战争给幸存者所造成的家庭悲剧和心灵创伤。(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