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瑶瑟

(唐)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释】

 ①瑶瑟:对瑟的美称。

 ②冰簟:清凉的竹席。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

 ③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代指楚地。

 ④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16.读过此诗的人,一般都认为,“十二楼中月自明”一句中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5分)

17.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试结合诗句分析。(6分)

16.我也认为“自”用得很好。“自”是徒自、空自的意思,(1分)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高楼。(2分)“自”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中主人公的孤寂与怨思。(2分)

17.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第一句借冰凉的竹席和洒满月光的床,写出主人公因伤离念远难以成眠,又寻梦不成的忧怨。(1分)第二句展现了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华似水,只偶尔有几缕漂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1分)第三句雁叫更增添了清冷孤寂的情调,突出女子的思念,(1分)第四句借徒自照临高楼的明月,表现主人公的孤寂落寞与别离之思。(1分)

【解析】

16.此题考查炼字。要分析十二楼中月自明”一句中的“自”字,关键的是结合诗的题目“瑶瑟怨”,再结合诗人写作和生活背景,不难推断出诗人的感情是孤寂与怨思的,据此作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要分析这首诗不是如何处理景情关系的,需要结合诗句内容逐句分析,第一句,写冰凉的竹席和洒满月光的床;第二句写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华似水,只偶尔有几缕漂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第三句写雁叫声;第四句写徒自照临高楼的明月。据此作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晚步①

【清】历鹗

斜景忽已暝,流莺时一鸣。水光知月出,花落见风行。

僻地非遗世,新畦欲耦耕。孤吟少俦侣,发兴②自江城。

①此诗写于厉鹗因家贫租屋东园读书时,两年后,他考中举人。

②发兴:激发意兴。

21.简析颔联是怎样写出诗人散步时的环境的特点的(4分)。

22.请结合后两联简析诗人的思想感情。(3分)

21.诗人采用了反衬(衬托)的手法写出了环境的幽静。(2分)水面上泛起了粼粼波光,原来是月亮慢慢升了上来;花朵悠悠飘坠,是因为有风儿在轻轻拂过。(1分)诗人通过对景物细微变化的感知来突出了环境的幽静。(1分)

22.诗人并没有因身处僻地而消极避世,依然是热爱生活,甚至饶有兴味的想享受农耕生活的快乐;(1分)尽管缺少知己,无人赏识,但在黄昏的宁静中心情反而不平静,(1分)并激发了他的意兴,他志向远大,思想飞向了外面的广阔世界。(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答出采用的表现手法,可结合着具体诗句来答出表现手法,如衬托;诗歌颔联描写的水、月、花、风等意象,均是动态描写,但体现的却是环境的幽静,因为只有如此幽静,作者才能感知如此细微的变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从尾联中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关键词“僻地”“少俦侣”;后两联明确地表白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态度,流露出居“僻地”“少俦侣”却对生活充满热爱且志向远大的思想感情。在这黄昏的宁静中,诗人的心情反而不平静,“发兴自江城。”诗人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诗人的思想正在从这里腾飞,向着外面的广阔世界。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8分)

登楼感怀

于 谦

晩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

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

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

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①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17.“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4分)

16.在天地宇宙的经行中,他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华发苍颜的愁闷失意中,他感受到了归隐不得之愁;在晚来登楼的苍茫中,他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在岁月老去的无奈中也隐约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忧愁和功成身退的期许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盛世不再的忧思。(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17.“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后面写“愁”张本。(每点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羁旅途中登高怀远类的诗歌,抒发的也是典型的情感:思乡之愁、家国之忧。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11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20.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分)

21.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20.先写游览锦江之喜悦,次写离别友人之怅恨,再写与朋友之深情和对锦江之留恋。(2分)诗歌开始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接着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末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3分)

21.表现手法: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2分)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2分)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类题应在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中的“依次”,因此要逐联解释。揣摩情感时抓住诗中“一年两度锦江游”“山牵别恨和肠断”“今日因君试回首”这几句即可。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理解表现手法的知识,然后根据诗歌中的关键词加以分析。中间两联明显是写景,因此较易想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根据“芳草有情”“山牵别恨”很容易答出拟人。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20.请结合全诗,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前两句。(5分)

21.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6分)

20.①以乐景衬哀情,(2分)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桃花繁盛,李花飘香的生机盎然的春景(2分)反衬出诗人的深愁苦恨。(1分)

21.①不是直接抒发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曲折、含蓄地表达愁思。(2分) ②不说自己愁重,而怨东风冷漠不为己遣愁(2分);不说自己“恨长”,却反过来怨春日惹恨。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先要掌握诗词中的表达技巧常见的描写手法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等,此题结合诗句分析,不难得出答案,因为有要求结合全诗,所以根据三、四两句,便可概括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这是本诗特殊表达情感的方式,写东风、写春日都是拟人手法,都是想表达自己的愁思的依托物,据此分析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5.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3分)

1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3分)

15.“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16.②借景抒情;对比。蕴含哲理:(1)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2)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解析】

15.

试题分析: 解答时抓住能表明层次变化的关键词语——“夜如何”“孤篷看”“依旧”——现再结合诗句内容展开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时,要抓住“青山绿树多”这一积极向上的诗句来思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共8分)

小 园 黎简(清代)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24.你认为这首诗的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25.本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人的形象特点。(4分)

24.(1)窥:角度好,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

“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深”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的深浅层次,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答“窥、深、动”中任意两字即可)

25.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玉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解析】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炼字题,诗句中往往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属于词类活用的词是炼字的重点。本联中的“动”即使动用法。“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能找出相应的字就好解答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本诗写景,以物喻人。幽竹、寒花虽是实景,却渗透着诗人的主观品格。竹静如人静,花寒似人孤,含有几许孤芳自赏的情怀。解答这类题要把握好传统意象约定俗成的象征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唐]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9.请写出韦应物诗《滁州西涧》的后两句。(2分)

20.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1.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19.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0.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21.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解析】

19.

试题分析:《滁州西涧》是韦应物的代表之作,而“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又是其中的经典名句,应该熟记。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

试题分析:二人的心境都有孤独之感,但造成孤独感的原因却不尽相同。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

二诗首句分别运用了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注意区分二者的不同之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月夜舟中

【南宋】戴复古①

   满船明月浸虚空,  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沉樯影里,  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  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鱼灯依古岸,  断桥垂露滴梧桐。

【注】①戴复古(1167—?) 南宋诗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

1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19.这首诗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结合诗句予以赏析。(4分)

18.星星映在碧波里,显得非常冷清,鸿雁栖息在红蓼中,不时传来阵阵悲鸣声,描绘了一幅冷寂、凄清的画面。蕴含着诗人的情感:漂泊的悲苦、羁旅孤独;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19.(1)视觉、听觉相结合。“樯影”与“橹声”、“星辰”、“碧水”与“鸿雁悲鸣”、 “数点鱼灯”与“露滴梧桐”,这几组意象绘声绘色地描写出舟中所见所闻。(2)化虚为实,起句,写船装满了月光,仿佛浸在空中,将月光化虚为实,颔联将诗思、梦魂等看不见的、虚幻的东西写的真实可感。

【解析】

18.

试题分析:首先,要读懂本诗,本诗描写了一幅的江船秋夜图,语气低沉,表达了诗人身遭乱世的苦闷心情,颈联,“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意思是:碧潭水中静静地映照出天上星辰,蓼草风声伴随着鸿雁悲鸣。结合诗的背景,据此回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重点抓住“诗兴在船桅的影子里沉浮,梦魂在橹声里摇曳飘荡”这句分析,另外结合各句中描写的意象,具体展开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这首诗是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写,请你谈谈这首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3分)

(2)这首诗的颈联颇受后人称赞,请你谈谈你的体会(5分)

【小题1】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绪又趋向平和。

【小题2】①诗人选取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四种适合自己心境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野外傍晚秋景图: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瑟的秋山。②这图景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诗人落寞凄清的心境。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需要结合诗句注意解读,同时要联系“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写”这一隐含信息,从首联、颔联中“闲闲”、“如有意”、“相与还”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的闲适心境;从颈联中的一些意象描写可以看出衬托出诗人的凄清心境;从尾联中“归来且闭关”可以看出诗人的淡泊心境。据此可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