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答题。(8分)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9.本诗一二两句从哪些角度描绘海棠的?请简要分析。(4分)

20.全诗的关键句是哪一句?请简要赏析。(4分)

19.(1)首句写微风中的海棠形象,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1分)“泛“字,写出了月光照耀下,微风吹拂中,海棠花闪烁不定的情景。(1分)第二句描写月下海棠的清香。(1分)“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1分)

20.(2)“只恐夜深花睡去”,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1分)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1分)一个“恐”写出了诗人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诗人欲与此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1分)一个“只”字写出了爱花人的痴情。(1分)(言之成理就可酌情给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首先找出描写海棠的诗句,再具体分析诗句是怎样描写海棠的。从第一二两句中“泛崇光”、“香雾空蒙”可总结出作者从海棠的色彩和清香两个方面来描绘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行香子·三叠峡

方以智

划破虚空,堕落珠宫,漫夸张、鬼斧神工。半间茅屋,八面玲珑,有一条溪,千丈石,万株松。急雨斜风,电卷雷轰,是谁来、掷杖成龙?千年古意,吩咐诗翁,在两崖间,三弄外,一声中。

16.词中写出了三叠峡怎样的景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态?(5分)

17.纵观全词,该词在写作上有何特色?(6分)

16.〔1〕三叠峡景致优美,雄伟奇绝,气势恢宏。

〔2〕由景及人,物我同一,表达了词人置身于幽谷而寄情于山水的心态。

17.上下片均使用数词。上片连用五个数词,使词意一气贯通,如庐山飞瀑直泻而下;下片,仍以三个数词构成铺排之势,余情荡漾,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山水诗,能过极力描写铺排三叠峡的奇特美景来表达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堕落珠宫,漫夸张、鬼斧神工”起调运用想象和夸张的笔法,写出了三叠峡的雄伟奇绝。珠宫,盖蕊珠宫之省,dào jiāo 神仙所居之处,后世用以指仙境。三叠峡奇峰对峙,直插云霄,虽鬼斧神工,不足夸也。三句词笔力雄健,气势不凡。接着“半间茅屋”以下五句,进一步描绘三叠峡的优美景致。“八面玲珑”,形容周围山峰奇秀,林壑幽美。三叠峡中绝壁倚空,古木参天,溪流潺溪,茅舍幽然,置身其间,定会令人心舒意畅,胸次顿开,五句话中运用五个数词,使词意一气贯通,如庐山飞瀑直泻而下。

过片,“急雨斜风”等三句高潮再起,描绘出峡中瀑布的恢宏气势,三叠泉挟风带雨,崩云裂石,“被疑雪崩涌天谷,翻若雷奔下岩宿”(宋刘过《三叠泉歌》),轰鸣之声,远震数里。“掷杖成龙”用费长房事,形容泉水跌落而下势如腾龙。《后汉书·费长房传》载,长房为市椽,睹一卖药老翁是壶于肆头,市罢辄跳人壶中,遂欲求道,随欲求道,随入深山,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往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坡中也。长房乘杖须臾归来,即以杖投坡,顾视则龙也。”“千年古意”以下五句由景及人,物我谐一,表达词人置身于幽谷而寄情于山水的心态。结束“在两崖间,三弄外,一声中”三句照应上片,仍以三个数词构成铺排之势,余情荡漾,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①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6.此诗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7.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

16.①色彩绚丽。用“碧”、“红”、“青”、“白”,描绘山水,色彩艳丽 ②生机活泼。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一片生机。③强烈对比。碧涧流红叶;青树映白云。④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⑤俯仰相衬。“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之间何等空阔自然。

[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给6分;每一点包括:特点1分,分析2分]

17.清幽而闲适,浪漫而诗意深远。( 2分)尾联遐思悠悠,从听觉角度描绘了诗人的神往(1分):雨打芭蕉的美妙音律,枕上听雨的无限情韵。(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第二联,“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进入具体写景。虽只有十个字,却有几个特点。第一,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第二,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一派活泼,一片生机,是活的景,不是死景。第三,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强烈的对比,映衬,激射,十分明亮,十分绚烂。第四,“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流红叶”十分匆忙,“点白云”十分悠闲。一俯一仰,一动一静,诗人心情的徘徊起伏,已经表现在了言外。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结末一联,用意在点出题目的“宿”字。他是打算在山中过夜的,不过还未到就寝的时候。然而他已经想到枕上的情景了:洞霄宫种了许多芭蕉,看天气又快要下雨,那雨打芭蕉的音响,一定又是很有韵味的。诗人故意发问:那么,谁能在枕上听到呢?其实他是知道的,他能领略这种幽美的情韵,只是不晓得同听此声的还有哪些人罢了。就这样,诗是写完了;然而诗人还留下了悬念,也就是没有真正结束,让读者自己去追踪寻味了。这也正好回应开头那句“秋思亦无垠”,章法极为细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注】①此词当作于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作者在黄州,朱寿昌,安康叔,时为鄂州(冶所今湖北武汉武昌)知州。使君,汉时对州郡长官之称,后世如唐宋时就相当于太守或刺史。②《江表传》:晋虞溥著,其中记述三国时江左吴国时事及人物言行,已佚,《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多引之。③ 鹦鹉洲,在长江中,后与陆地相连,在今湖北汉阳。

15.这首词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2分)

16.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景中寓情、直抒胸臆、用典等。(写出两点即可)

16.由豪放转入旷达,在超脱及旷达中表现了词人赋诗追黄鹤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人生的执着追求,也表现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写出两点即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三则,笔端饱含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激荡着。即景抒怀,指点江山,论古说今,涉及五个历史人物,坦露了对朋友的坦荡胸怀,将写景、怀古、抒情结合,不粘不滞,思想深沉,笔力横放,虽为酬答之作,却也体现了东坡词豪放的风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作于词人贬居黄州期间,是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寿昌的。词中既景中寓情,关照友我双方,又开怀倾诉,谈古论今。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情达意,既表现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又发自肺腑的议论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苍凉悲慨、郁勃难平的激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梅 花

陈 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注 ①陈亮:南宋爱国诗人。②东君:司春之神。

17.这首诗着重表现了梅花的哪些特点?你认为诗中梅花的形象和作者本人有着怎样的联系?

18.“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已成为千古名句。在本诗里,这一联写的是什么意思?后人引用这一联,可用来表达什么意思?

17.①开花早,报春信,不畏严寒。②作者以梅花自比,梅花的形象寄寓着作者坚强的性格、高洁的品质。(每点3分)

18.梅开花早,竞吐芳香的百花都落在了梅花的后面。(2分)敢于首开风气,敢为天下先。(3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诗为咏物诗,诗人刻画事物的形象一般有所寄托,常用的手法是托物言志。此题考查考生对梅花形象的分析把握,以及分析作者借梅花表达的寓意。颔联表明了梅花先于其他花先开,颈联承接上句的“先”,“欲传春信息”写梅花能报春信,“不怕雪埋藏”写出了她不畏严寒。由此可知梅花是坚强的、高洁的。诗人正是借此物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和不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赏析诗句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手法、意象意境、思想感情、炼字等。此题已经提供了赏析角度,一是内容,二是内涵。梅花的特点从二、三两联可以看出,这一联实际强调了梅花开花之早。至于后人引用之意,只要扣住“先”字,可表达的意思较广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韵梨花 东栏梨花

黄庭坚 苏 轼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8.两首诗都写梨花,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各不相同。两诗的思想情感分别是什么?(4分)

答:

19.《次韵梨花》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梨花,《东栏梨花》运用比喻的修辞写梨花。请结合诗歌简析两种手法各自的妙处。(4分)

答:

18.次韵梨花》赞美了梨花一尘不染的高洁。(答“表达了诗人对像梨花一样的高洁品行的赞美”亦可)(2分)《东栏梨花》寄寓了诗人对春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2分)   

19.《次韵梨花》中,诗人化用“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说美丽动人的“人面桃花”也比不上如玉的梨花,用正衬的手法表现梨花天然、纯洁之美。(答“用桃花人面的红艳反衬梨花的雪白”亦可。或答“第四句用淡淡月色衬托梨花的素雅纯洁之美”亦可)(2分)《东栏梨花》中,苏轼把东栏一树梨花比作“一株雪”,形象地表现了梨花齐放、满树雪白的特点;(1分)同时也暗含诗人惆怅、伤春之感——由梨花盛开感到春光即逝。(意思对即可)(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注意审题:思想情感分别是什么。黄《次韵梨花》这首诗表面赞美了梨花的洁白,实则赞美梨花的不被风尘所染的高尚纯洁。《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分析衬托手法和比喻手法及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小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2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5分)

2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1.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2.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21.

试题分析: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境界忽然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坚持不懈。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6.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5分)

17.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16.(1)5分“嫌”,嫌弃,把残灯拟人化。(1分)作者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2分)

17.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行程的艰苦的慨叹。(一点一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艺术。此时诗人被贬杭州三年,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恰值除夕之夜,夜宿城外。听到行歌野哭,看到远处暗淡的灯火,孤独、凄凉、感伤、思乡等种种情愫涌上心头,好在一盏残灯还能陪伴诗人度过除夕之夜。一个“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孤灯有请,不嫌弃诗人情态,也表达了诗人百无聊奈的自我慰藉。解答本题抓住写作背景和拟人手法,答案就很容易得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前六句写的是诗人除夕之夜所见、所感、所闻。一、二句写景,表现的是凄凉孤独;三、四句写诗人彻夜难眠,不是为了守岁,而是思乡;五、六句写诗人独自一人,难御严寒,头发渐稀,老之将至,表现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晓至湖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20.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6分)

2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5分)

20.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

21.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 “动有声” 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开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类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题,可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与作者情感相关的名词。此题由“人意静”、“寒雾生”可体会出作者喜欢幽静的氛围;“临水、“稍见初日开”“遥山”等可体现出作者喜欢游玩山水,亲近自然;“学野凫”、“逐清景”“安得”等,体现出诗人向往自由的思想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此类鉴赏表现手法的题,可以从表现手法的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时,可结合着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作答。如“动有声”,为动静结合的写法;以“折苇”对“遥山”之对比,可知运用了远景和近景结合的写法;“动声”“无影”属于听觉和视觉结合的写法。诗人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景物的幽静,用来表达自己对宁静、淡雅的自然环境的喜爱之情。答题时,内容、作用、效果都要涉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20.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5分)

21.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6分)

20.片叙写与友人正在这大好春光中游览;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1.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可见其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解析】

20.

试题分析:上片要抓住“携手”“游遍”,下片要抓住“恨无穷”“与谁同”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以花好无人同赏,写出对朋友离去的伤感、怅恨,写作角度巧妙。答题时要写出这几句诗使用了什么手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