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惠山寺与施子羽话别
[明]华察
看山不觉暝,月出禅林幽。
夜静见空色,身闲忘去留。
疏钟隔云度,残叶映泉流。
此地欲为别,诸天生暮愁。
2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话别场景?(4分)
22.颈联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1.诗人与友人依依话别,不知不觉山色朦胧,月出幽林,宁静的夜晚却只见空色,诗人几乎忘记了去留,惜别之情在这“不觉”与“忘”中更深一层。(4分)
22.颈联听觉与视觉结合,几下钟声从云外传来,残叶掩映着流动的泉水,似乎都在催促离别,共同营造出离别时的深沉浓郁的氛围。(3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惠山寺清幽静谧,明月初升、钟声送晚,疏云袅袅、泉流细细,就连寺旁的树林都充满禅意。置身于此,让人留恋忘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联写景的角度有听觉上动静结果,视觉上远近结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20.“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21.请结含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6分)
20.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2分)(“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1分)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2分)
21.“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6分;答出一点给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诗句的意思。“竟晓”是通宵之意,“月空明”是月亮白白的放射着光明(没人陪伴)之意;整句意思是说:“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联系上文“异乡多远情”一句和诗题“旅夜怀远客”分析,此句暗示诗人辗转无眠,直到天亮都无法入睡的情景。这就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联系诗题和全文内容分析。诗题“旅夜怀远客”说明作者客居他乡,思念远方亲人;“独此一长啸”写出了诗人的孤独,所以诗中抒发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一句可以看出,诗人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过春花自落”一句,有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诗题和最后一句“故人天际行”可知诗人对远方故人的思念。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途经秦始皇墓 (唐)许浑
龙蟠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帝。
13.这首诗中“势入浮云亦是崩”熔铸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请结合诗歌一、二句作简要分析。(3分)
14.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13.秦始皇墓龙盘虎踞,直入云霄,仿佛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煊赫声势(1分),但一个“崩”字陡转,写出了秦始皇在位时的不可一世与覆亡的迅速,宣告了秦始皇的死亡和秦朝的灭亡(1分),极富讽刺性(1分)。
14.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1分)。同样的青山秋草,路人只向汉文帝墓前参拜(1分)。汉文帝的仁爱谦和与秦始皇的残暴刚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含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点(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仔细读懂诗句意思。“龙蟠虎踞树层层”讲的是秦始皇的坟墓龙盘虎踞,树木层层,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煊赫声势;“势入浮云亦是崩”意思是说,尽管秦始皇生前的声势直入云霄,但到头来“亦是崩”, 一个“崩”字陡转,写出了秦始皇在位时的不可一世与覆亡的迅速,宣告了秦始皇的死亡和秦朝的灭亡,强烈的反差对比极富讽刺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须结合第一联分析。第一联写的是秦始皇墓,第二联“一种”(意为“同样”)一转,写出同是埋葬在“青山秋草”中的汉文帝墓,却赢得了了路人的参拜。这显然是用了对比的方法,以汉文帝的仁爱谦和与秦始皇的残暴刚愎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秦始皇的讽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酒楼秋望
华 岳①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①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20.本诗颔联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21.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0.
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2分)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2分)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1分)
21.
①尾联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2分)②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2分)③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鉴赏名句,可以从所运用的手法,表达效果和表现内容等方面入手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酒楼秋望》这首诗前两联通过描写西风、远天、秋水、暮霞、红日等自然景象,描绘出天朗气清、辽阔浩远、水天一碧、生气盎然的意境。第三联中的“摇”字描绘花枝随风摆动,就像是人在舞动帽子;“软”则形象地写出了枝条如腰肢般的柔软。“摇”和“软”两个字令花和舞融为一体,突出了诗人华岳所见的旖旎风光。尾联则衬托出诗人华岳感时忧国之心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晓望
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
22.诗歌描写的景色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来?(3分)
23.颈联的景物描写,显出作者的匠心,历来为人称道。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24.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22.秋季;(1分)清朗的天空、飘落的木叶。(2分)
23.“地坼”,运用夸张手法;(1分)望江帆,闻木叶,视听结合;(1分)写出江阔天高的秋天景象;(1分)突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1分)。
24.诗人只能与麋鹿为友,(1分)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1分)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1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本诗写的是典型的秋景,由“高峰寒上日”“天清木叶闻”等诗句清晰可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羁旅诗,主要表达的是漂泊之苦和失意之悲。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鄂州南楼
范成大①
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
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
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
却笑鲈乡②垂钓手③,武昌鱼好便淹留。
[注]①范成大: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任静江、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②鲈乡:运用了张翰的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③垂钓手:隐者,用以自喻。
19.请赏析“蜀江无语抱南楼”中“抱”字的妙处。(2分)
20.作者运用张翰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说明。(4分)
19.“抱”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江水环绕南楼的依依不舍的情状。(2分)
20.作者说自己本是在家乡隐居的人,如今却留恋官场没有弃官回家,确实可笑,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及弃官归隐的情怀。(4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解答本题理解“抱”字的含义以及使用的修辞手法,同时要回答出江水对南楼的感情,脚下的江水环绕南楼,依依不舍却又只能悄无声息地逝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情感。结合注释内容,了解作者的处境以及张翰的典故。最后一句是说,可笑啊!我本该是鲈乡垂钓的隐士,如今却逗留武昌,忘记了归期。以此来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及弃官归隐的情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唐]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①成宾主。
[注]①偶此:与以上景物相对
23.诗歌开头两句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景象对应了题目中的“雨后”之意。(2分)
24.宋人吴可在《蔵海诗话》中认为第四句中“‘惊’字甚奇”,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4分)
23.云散 晓日
24.沾在树叶上的夜雨,经风一吹,仿佛受到了惊吓一般纷纷洒落。(1分)一个“惊”字,形象而且生动,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既写出了雨点的动感与活力,(1分)也抒发了诗人有些意外的愉悦之情。(1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起首两句,从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入手,来点明“雨后晓行”。夜雨初晴,隔宿的缕缕残云,从洲渚上飘散开去;初升的阳光,照射进了附近村落。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这里也隐喻诗人自身所处的环境,虽然被贬,但仍怀抱着昨日风雨终会逝去,明日骄阳必定升起的信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采 莲 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曲二首(其一)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①飐风:在风中颤动 ②搔头:指簪子 ③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④芙蓉:即荷花
20.白居易与 (人名)世称“元白”,发起“ 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分)
21.两首《采莲曲》都塑造了可爱的采莲少女形象,试分析两诗采莲女形象的差别。(4分)
22.结合诗句简析两首诗塑造形象艺术手法的有何不同。(4分)
20.元稹 新乐府
21.白诗中少女腼腆羞涩、多情纯真。王诗中少女青春美丽、活泼欢乐。
22.白居易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以欲语而笑、搔头落水两个细节的描写,刻画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王昌龄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罗裙比作荷叶,采莲女比作娇嫩的莲花,人花相互照映,难以分辨,表现采莲女的青春娇艳。
【解析】
20.
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根据积累的有关知识作答。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1.
试题分析:分析此题,要结合诗句,白诗,可从“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一句概括出答案;王诗可从“荷叶罗裙一色裁”、“闻歌始觉有人来”归纳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白诗,根据“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一句可得答案;王诗,根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可得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试题。(8分)
竹 轩 诗 兴 (南宋)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17.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4分)
18.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4分)
17.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2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也可) “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2分)
18.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分析“描写”的精妙之处,切不可不顾题目要求任意分析。诗的第二联描写了风卷吹门、斜径栽竹、梢影移动和声随烟绕四个场面,视听结合,有动有静,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从诗句中读出诗人形象。全诗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通过“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通过该“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这样,全诗就塑造了一个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南 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7.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3分)
18.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的分析。(5分)
17.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后半篇描绘了一幅江村送别图。(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
18.锦里先生是安贫乐道、诚恳热情、满足于和谐、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清寒隐士。(1分)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1分)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1分)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1分)锦里先生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惯看宾客儿童喜”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得食阶除鸟雀驯”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