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2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2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6分)

23.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2分,答出两点得1分)乐景写哀(反衬)(2分)

24.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2分)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到处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含蓄蕴藉。(4分,手法2分,效果分析2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这首诗一开始便问道:春天从来到人间,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去游历呢?第二句即交代谜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春天每到一处,先派遣“和风”传送消息,告诉人们春天将来临,再遣“啼鸟”说明春天到来的缘由。接下来的五、六两句描写春天到来后的绚丽景色:河畔绿草如茵,树头繁花点缀。而最后两句诗意一转:春天如果到我的故乡理该寻觅我吧,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诗的中间四句描绘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联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恨”,是传统的“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像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这首诗与《琵琶行〉同是抒写天涯沦落之恨,但选材,谋篇,命意,又何等不同!这就是艺术创造。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盛唐以来,七律或工丽,或雄浑,或沉郁顿挫,佳作如林。但写得这样轻灵、跳脱、活泼的,还不曾有过。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南堂 苏轼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如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19.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

20.这首诗的尾联含蓄别致,运用了以景作结的手法,请结合此诗分析这种手法的好处。

19.前两句描绘了睡前情景。首句写诗人“闭阁眠”之前的“扫地焚香”;次句所写的竹席“如水”、纱帐“如烟”,表现了诗人清幽的心境。后两句写诗人醒来,视线由小阁转向海天,看到的是“浪接天”的壮景,此时情感由悠然转向豁达。

20.诗句以景作结不仅表现了清净壮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与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相融合呈现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意境美。

【解析】

19.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读懂诗中各句意思,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情况。诗的首句写诗人“闭阁眠”之前的“扫地焚香”;次句所写的竹席“如水”、纱帐“如烟”,表现了诗人清幽的心境。因此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睡前情景。第三句“客来梦觉如何处”写诗人醒了,视线由小阁转向海天,看到的是“浪接天”的壮景,“浪接天”一语写得气势广阔,情感由悠然转向豁达。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必须以题干中“以景作结”“含蓄别致”两个词语为纲进行分析。尾联中“挂起西窗浪接天”一语,不仅表现了清净壮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与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相融合,这种以景作结的手法,使诗歌的结尾呈现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意境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问题(共6分)

溪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蓬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溪上人”闲适的心情和隐逸的乐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不同意(1分)。诗句写出了诗人在深山僻水、风风雨雨的环境中,形单影只,以酒为伴的孤零心境。垂钓者是孤寂的,营造的气氛是凄凉的(3分)。看似闲适自乐的背后,隐藏着孤独寂寞的心情;潇洒旷达的背后,隐含着无可奈何的情绪。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性题目。回答此题,主要在于分析此诗中诗人是不是表现了“闲适的心情和隐逸的乐趣”。诗题虽然为“溪兴”,但从全诗看,又是山雨,又是溪风,再加独酌。诗人在这深山僻水、风风雨雨的环境中形单影只,以酒为伴,气氛是凄凉的,心情是孤独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问题。(共13分)

四时田园杂兴 宋 ·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4.“儿女各当家”指 。(3分)

25.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26.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24.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

25.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2分),以白描的手法(1分),描绘出春耕季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2分)。

26.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2分),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2分),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主要根据“儿女各当家”一语的上文:“昼出耘田夜绩麻。”这就是“各当家”的具体内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诗题和全诗内容分析。诗题为“四时田园杂兴”,指出了诗歌写的是农村见闻。诗句描绘了农忙时节农村男女老少一起忙碌的景象,用的是白描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结合此句上文“童孙未解供耕织”一语分析。“童孙未解”的是“供耕织”,即还不了解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辛苦,因此他们“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既表现了农村儿童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也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1.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2.这首诗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

22.诗中景物表现的是什么季节?景物描写构成了怎样的环境?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5分)

23.有人说,是个的第三句“岭色千重万重雨”与全诗关联不大。你同意这种说法吗?(6分)

22.(1)枫林暗示了是秋季。(1分)(2)孤舟、微风、枫林三个意象集中构成了一片肃杀、凄凉的意境。(2分)(3)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愁情。(2分)

23.不同意。此句不仅写岭色,也兼写筝声。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2分)“千重”“万重”的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分析4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20.“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21.请结含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6分)

20.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2分)(“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1分)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2分)

21.“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6分;答出一点给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含义及诗句作用。理解诗句含义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句翻译出来: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回答在诗中所起的作用,要联系上下文分析。“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寓情于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联系诗句内容分析情感,要抓住以下字词分析:“异乡”、“梦断”、“病”、“贫”、“过”、“空”、“故人”。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包含以下几个内容: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远方故人的思念。应有概括有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

[宋] 韩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②顾藉:顾念。

21.请对首联中的“拥”字进行赏析。(3分)

22.请结合全诗,分析“倦鹊”“飞鸿”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21.“拥”字在句中是“拥抱”的意思,(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展示出一幅落叶纷纭紧贴台阶的画面,营造了冬日里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或:“拥”字在句中有“聚集、堆积”之意,(1分)与“深”字紧密配合,化静态为动态,(1分)描绘出落叶满阶、紧贴阶前的情景,营造了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3分。字义1分,手法1分,效果1分。)

22.乌鹊在冬夜里绕枝翻飞,欲求栖息却无枝可依,呈现出疲倦、疲惫的情态;(1分)鸿雁掠过清冷的月亮,投下一声孤独悲切的哀鸣,(1分)诗歌借景抒情(1分),借“倦鹊”、“飞鸿”表现了诗人在贬谪中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困顿失意的心情。(1分)(4分。两个意象解说各1分,手法1分,感情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颔联续写冬夜倦鹊、飞鸿的活动。“倦”字不但写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下句写飞鸿高翔,掠过清冷的月亮,发出一声哀鸣。“摩”“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自高而下,而且传出心惊神凄的感受。倦鹊与飞鸿象征着贬谪中的诗人孤孑无依的身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惠山寺与施子羽话别

[明]华察

看山不觉暝,月出禅林幽。

夜静见空色,身闲忘去留。

疏钟隔云度,残叶映泉流。

此地欲为别,诸天生暮愁。

2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话别场景?(4分)

22.颈联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1.诗人与友人依依话别,不知不觉山色朦胧,月出幽林,宁静的夜晚却只见空色,诗人几乎忘记了去留,惜别之情在这“不觉”与“忘”中更深一层。(4分)

22.颈联听觉与视觉结合,几下钟声从云外传来,残叶掩映着流动的泉水,似乎都在催促离别,共同营造出离别时的深沉浓郁的氛围。(3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惠山寺清幽静谧,明月初升、钟声送晚,疏云袅袅、泉流细细,就连寺旁的树林都充满禅意。置身于此,让人留恋忘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联写景的角度有听觉上动静结果,视觉上远近结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20.“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21.请结含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6分)

20.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2分)(“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1分)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2分)

21.“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6分;答出一点给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诗句的意思。“竟晓”是通宵之意,“月空明”是月亮白白的放射着光明(没人陪伴)之意;整句意思是说:“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联系上文“异乡多远情”一句和诗题“旅夜怀远客”分析,此句暗示诗人辗转无眠,直到天亮都无法入睡的情景。这就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联系诗题和全文内容分析。诗题“旅夜怀远客”说明作者客居他乡,思念远方亲人;“独此一长啸”写出了诗人的孤独,所以诗中抒发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一句可以看出,诗人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过春花自落”一句,有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诗题和最后一句“故人天际行”可知诗人对远方故人的思念。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途经秦始皇墓 (唐)许浑

龙蟠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帝。

13.这首诗中“势入浮云亦是崩”熔铸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请结合诗歌一、二句作简要分析。(3分)

14.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13.秦始皇墓龙盘虎踞,直入云霄,仿佛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煊赫声势(1分),但一个“崩”字陡转,写出了秦始皇在位时的不可一世与覆亡的迅速,宣告了秦始皇的死亡和秦朝的灭亡(1分),极富讽刺性(1分)。

14.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1分)。同样的青山秋草,路人只向汉文帝墓前参拜(1分)。汉文帝的仁爱谦和与秦始皇的残暴刚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含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点(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仔细读懂诗句意思。“龙蟠虎踞树层层”讲的是秦始皇的坟墓龙盘虎踞,树木层层,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煊赫声势;“势入浮云亦是崩”意思是说,尽管秦始皇生前的声势直入云霄,但到头来“亦是崩”, 一个“崩”字陡转,写出了秦始皇在位时的不可一世与覆亡的迅速,宣告了秦始皇的死亡和秦朝的灭亡,强烈的反差对比极富讽刺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须结合第一联分析。第一联写的是秦始皇墓,第二联“一种”(意为“同样”)一转,写出同是埋葬在“青山秋草”中的汉文帝墓,却赢得了了路人的参拜。这显然是用了对比的方法,以汉文帝的仁爱谦和与秦始皇的残暴刚愎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秦始皇的讽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