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晓望
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
22.诗歌描写的景色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来?(3分)
23.颈联的景物描写,显出作者的匠心,历来为人称道。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24.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22.秋季;(1分)清朗的天空、飘落的木叶。(2分)
23.“地坼”,运用夸张手法;(1分)望江帆,闻木叶,视听结合;(1分)写出江阔天高的秋天景象;(1分)突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1分)。
24.诗人只能与麋鹿为友,(1分)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1分)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1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本诗写的是典型的秋景,由“高峰寒上日”“天清木叶闻”等诗句清晰可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羁旅诗,主要表达的是漂泊之苦和失意之悲。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鄂州南楼
范成大①
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
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
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
却笑鲈乡②垂钓手③,武昌鱼好便淹留。
[注]①范成大: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任静江、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②鲈乡:运用了张翰的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③垂钓手:隐者,用以自喻。
19.请赏析“蜀江无语抱南楼”中“抱”字的妙处。(2分)
20.作者运用张翰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说明。(4分)
19.“抱”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江水环绕南楼的依依不舍的情状。(2分)
20.作者说自己本是在家乡隐居的人,如今却留恋官场没有弃官回家,确实可笑,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及弃官归隐的情怀。(4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解答本题理解“抱”字的含义以及使用的修辞手法,同时要回答出江水对南楼的感情,脚下的江水环绕南楼,依依不舍却又只能悄无声息地逝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情感。结合注释内容,了解作者的处境以及张翰的典故。最后一句是说,可笑啊!我本该是鲈乡垂钓的隐士,如今却逗留武昌,忘记了归期。以此来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及弃官归隐的情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唐]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①成宾主。
[注]①偶此:与以上景物相对
23.诗歌开头两句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景象对应了题目中的“雨后”之意。(2分)
24.宋人吴可在《蔵海诗话》中认为第四句中“‘惊’字甚奇”,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4分)
23.云散 晓日
24.沾在树叶上的夜雨,经风一吹,仿佛受到了惊吓一般纷纷洒落。(1分)一个“惊”字,形象而且生动,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既写出了雨点的动感与活力,(1分)也抒发了诗人有些意外的愉悦之情。(1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起首两句,从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入手,来点明“雨后晓行”。夜雨初晴,隔宿的缕缕残云,从洲渚上飘散开去;初升的阳光,照射进了附近村落。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这里也隐喻诗人自身所处的环境,虽然被贬,但仍怀抱着昨日风雨终会逝去,明日骄阳必定升起的信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采 莲 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曲二首(其一)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①飐风:在风中颤动 ②搔头:指簪子 ③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④芙蓉:即荷花
20.白居易与 (人名)世称“元白”,发起“ 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分)
21.两首《采莲曲》都塑造了可爱的采莲少女形象,试分析两诗采莲女形象的差别。(4分)
22.结合诗句简析两首诗塑造形象艺术手法的有何不同。(4分)
20.元稹 新乐府
21.白诗中少女腼腆羞涩、多情纯真。王诗中少女青春美丽、活泼欢乐。
22.白居易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以欲语而笑、搔头落水两个细节的描写,刻画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王昌龄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罗裙比作荷叶,采莲女比作娇嫩的莲花,人花相互照映,难以分辨,表现采莲女的青春娇艳。
【解析】
20.
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根据积累的有关知识作答。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1.
试题分析:分析此题,要结合诗句,白诗,可从“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一句概括出答案;王诗可从“荷叶罗裙一色裁”、“闻歌始觉有人来”归纳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白诗,根据“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一句可得答案;王诗,根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可得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试题。(8分)
竹 轩 诗 兴 (南宋)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17.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4分)
18.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4分)
17.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2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也可) “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2分)
18.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分析“描写”的精妙之处,切不可不顾题目要求任意分析。诗的第二联描写了风卷吹门、斜径栽竹、梢影移动和声随烟绕四个场面,视听结合,有动有静,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从诗句中读出诗人形象。全诗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通过“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通过该“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这样,全诗就塑造了一个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南 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7.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3分)
18.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的分析。(5分)
17.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后半篇描绘了一幅江村送别图。(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
18.锦里先生是安贫乐道、诚恳热情、满足于和谐、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清寒隐士。(1分)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1分)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1分)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1分)锦里先生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惯看宾客儿童喜”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得食阶除鸟雀驯”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完成下列题目。(8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19.首联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简要分析。(4分)
20.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分)
19.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点明名意象2分,赏析2分)
20.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情景交融亦可。两种手法写出一点即可,手法1分,赏析2分,情感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17.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5分)
18.诗中第四句“日光穿竹翠玲珑”,有人认为这句景色描写实在妙极,但也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你觉得哪种更好?请说明理由。(6分)
17.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2分)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1分)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1分)
18.“日光穿竹翠玲珑”好。(1分)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在这么惬意的红林翠竹间,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不在,诗社亦凋,(3分)以乐景写哀情,(1分)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日光穿竹翠朦胧”好。(1分)日光穿过竹林,竹子原本翠绿的颜色因耀眼的阳光变得模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照应,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3分)借景抒情,(1分)以抒发思念友人的寂寥之情。(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答题时不仅要指明手法,还要结合诗句加以说明,最后还要分析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怎样的效果。确定手法建立在对诗歌的理解的基础上,因此答题前准确解读(翻译)诗歌十分重要。判定手法可以从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加以分析。诗歌颈联的意思为林红竹翠,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景色的萧条,朋友的离散,加重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具体来说就是对“玲珑”和“朦胧”这两个词的分析评判,比较这两个形容词哪个更符合诗歌的意境或情感。“玲珑”一词较为明快,与诗歌的感情看似不符,但“日光穿竹”这样的景象的确是明媚青翠的,因此该词是符合当时的景致的,至于这样的美景与感情的关系就只能是“乐景衬哀情”了。“朦胧”一词较为冷峻,正好与“黯淡”一词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清冷的画面,暗含了诗人的寂寞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注】这首诗是诗人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写的。
18.这首小诗描写了怎样的夜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19.本诗三句不着“雪”字,却处处在写雪,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或从哪些角度)来写雪的。(4分)(4分)
18.(1)这首小诗通过“衾枕冷”、“窗户明”、“雪重”,“折竹声”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雪夜图,(2分)暗示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2分)
19.(2)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描写的是“夜雪”,全用侧面描写(或烘托或衬托)的手法。(2分) 首句从感觉(触觉)写起,通过“衾枕冷”,暗示雪之寒。次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窗户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雪深,是积雪的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三四句是从听觉的角度着笔,深夜传来了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的有增无减。“折竹声”于深夜时闻,衬托了冬夜的寂静和雪之重,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闻”暗示出诗人一夜无眠。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通过“衾枕冷”、“窗户明”、“雪重”,“折竹声”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雪夜图,渲染了孤寂的氛围,暗示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时,抓住主要景物,运用描写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忠实于原诗,想象合理,语言优美。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作者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仍用侧面描写,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如比兴、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等;谋篇布局的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答题。(8分)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9.本诗一二两句从哪些角度描绘海棠的?请简要分析。(4分)
20.全诗的关键句是哪一句?请简要赏析。(4分)
19.(1)首句写微风中的海棠形象,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1分)“泛“字,写出了月光照耀下,微风吹拂中,海棠花闪烁不定的情景。(1分)第二句描写月下海棠的清香。(1分)“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1分)
20.(2)“只恐夜深花睡去”,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1分)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1分)一个“恐”写出了诗人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诗人欲与此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1分)一个“只”字写出了爱花人的痴情。(1分)(言之成理就可酌情给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首先找出描写海棠的诗句,再具体分析诗句是怎样描写海棠的。从第一二两句中“泛崇光”、“香雾空蒙”可总结出作者从海棠的色彩和清香两个方面来描绘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