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7分)

访城西友人别墅

【唐】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17.诗歌描绘了友人别墅的哪些特点?(3分)

18.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17.写出了友人别墅地处幽远、景色优美的乡村,格调质朴的特点。

18.全诗体现出作者四次心理变化:先写作者见到城外的郊墅美景而产生的新奇之感,既而写到会友的急切心情,然后是面对极为相似的村舍庭院的焦急迷惘,最后是面对洁白素雅、芳香四溢的枳树花而产生的惊叹与陶醉之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景物特点的能力。作答时需要抓住诗歌中的景物“澧水”“桥”“小路”“村园”“门巷”“枳壳花”等,此外还要抓住题目中的“城西”“别墅”等关键词,概括出“幽远”“优美”“质朴”等特点。对“桥西小路”的描绘,告诉我们,诗人已经出了城,过了桥,缓步走在向西曲折延伸的乡间小路上。“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都种植着城里罕见的枳树,洁白而清香的枳树花正在春风的吹拂下,盛开怒放!门巷相似而又枳花满村的环境中,朴素、划一,画面洋溢着闲野情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心理变化”四个字。“变化”包括情感的加深及情感的转移,就这道题来说是情感的四次转移,可谓一句一变。“日高犹未到君家”,紧承上句,表现他访友途中的心情。“日高”两个字,写出旅人的体会,表现了诗人的奔波和焦急。诗人赶路时间之长、行程之远,连同他不辞劳顿地彳亍在乡间小路上的情景,都浓缩在“日高”二字中,足见诗人用字的精炼。接着又用了“犹未”二字,更把他会友急切的心情突出地刻画了出来。“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依然没有提到“君家”,原来诗人注意的是一座座带有围篱庭院的村舍,连同它们座落其中的一条条村巷,想从中寻到友人的别墅,可是,它们形状如此相似,竟然象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多相似”,并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包含了观察、判断,甚至还充满了新奇和惊讶。这意味着作者是初次接触这种类型的农村,并且是初次拜访这位深居农村的友人。他并不熟悉这里的环境,也不知道“友人别墅”的确切位置。从“多相似”的感叹声中,还可以想象出作者穿村走巷、东张西望的模样,和找不到友人别墅时焦急与迷惘的神情。虽然由于寻友心切,首先注意的是“门巷”,可是张望之中,一个新的发现又吸引了他的视线:真美啊!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都种植着城里罕见的枳树,洁白而清香的枳树花正在春风的吹拂下,盛开怒放!不知是春风催发了枳花的生机,还是枳花增浓了春意。久居城市的作者,在访友过程中,意外地欣赏到这种自然脱俗的村野风光,怎么能不被它吸引呢?三、四两句写得曲折而有层次,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微妙转换:由新奇、迷惘变成惊叹、赞美。一种从未领略过的郊园春景展现在他眼前,使他忘掉了一切—他陶然心醉了,完全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之中。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6.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4分)

17.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16.(4分)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感)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2分);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2分)。

17.(4分 )“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2分);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诗人借助联想和想象,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使用了通感的手法,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颈联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不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李侍郎赴常州

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6.请分别赏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4分)

27.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26.第一首诗的首句描写时令气候(或营造凄凉氛围);第二首诗的首句点出友人要去的地方,给人两地比邻相近之感。

27.同:都表现了和友人的深厚情谊(或“ 依依惜别之情”);异:前者突出与友人山川阻隔的离愁,(2分)后者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显得乐观开朗。(2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要分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需要结合诗句来分析,第一首诗,“雪晴云散北风寒”,暗示了时令;第二首诗,“流水通波接武冈”,结合题目,是表明诗人要送友人取得地方。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其中,饯行惜别的感情有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两首诗根据“今日送君须尽醉”与“送君不觉有离伤”两句可以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逢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7.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舟行江上时的哪些情感?(4分)

1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17.这首诗生动而有层次的写出了诗人舟行江上的复杂情感:“夜如何”写出了诗人  的担忧之心,“试卷”刻画了诗人即抱有希望而又有些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欣喜。 

1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风雨夜行,孤舟危机重重,但风雨后仍是青山绿树,形象地表明了诗人在逆境中的达观态度,虽然身处逆境,仍能以平常心面对现实,坚定信心。  

【解析】

17.

试题分析: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昨夜雨下得大,睡在床上只听得风吹浪打的声音,不知江上景色到底如何。在江上颠簸了一夜的诗人非常关心天气情况。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天一亮,他就迫不及待的卷起帘篷察看,结果欣喜的发现:青山依旧,绿树依旧,那看似颇有气势的风雨又能如何呢?

朱熹的这首诗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生活中的风雨、磨难,看似来势汹汹,不可战胜,但是,只要能坦然面对,以百折不回的勇气和韧劲与之较量,就一定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人生也定会因此焕发绚丽的光彩。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水口行舟》是宋朝作家朱熹创作的诗,诗人运用借景抒情,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大雨过后,满山绿树风光美好的自然景色。感慨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搏击风雨,才能抵达成功的港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9.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0.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4分)

19.

“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1分)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1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1分)

20.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拉走。(2分)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合污、意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小虫”,指促织(即蟋蟀)。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光阴徒催人老。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1081年(元丰四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他在草木枯黄的晚秋季节,殷殷思念着好友苏辙(字子由)。这时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在仕途上坎坷多难、功名未遂的感慨。同时又强烈地表达了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也有慰勉苏辙之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注释】①奉济驿,在成都东北的绵阳县。②严公,即严武,宝应元年代宗即位,六月,召严武入朝。

18.诗的前两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9.这首诗语言质朴含情,试分析尾联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4分)

18.①拟人。“青山空复情”一句,把无知无情的青山写成有情有意,似乎是要挡住严武的去路,多情地挽留,一如作者此时心情。②虚实结合。第二联既写“何时”(虚),又写“昨夜”(实),诗人想到“昨夜”相送的情景,自然憧憬起重逢的情景。③对比。第二联把过去和将来进行对比,加重对严武不舍之情。

(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如答“乐景写哀情”也可。) 

19.①抒写诗人送别后的心境。“独”字见别离之后的孤单无依;“残”字含风烛残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道出知遇远去的冷落和惆怅。②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严武的真诚感激和深挚友谊,依恋惜别之情溢于言表。(答对一点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诗一开头,点明“远送”,体现出诗人意深而情长。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送了一站又一站,一直送到了二百里外的奉济驿,有说不尽的知心话。“青山空复情”一句,饶有深意。青峰伫立,也似含情送客;途程几转,那山仍若恋恋不舍,目送行人。然而送君千里,也终须一别了。借山言人,情致婉曲,表现了诗人那种不忍相别而又不得不别的无可奈何之情。

伤别之余,诗人自然想到“昨夜”相送的情景:皎洁的月亮曾和他一起“同行”送别,在月下同饮共醉,行吟叙情,离别之后,后会难期,诗人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于是诗人发问道:“几时杯重把?”“杯重把”,把诗人憧憬中重逢的情景,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里用问句,是问诗人自己,也是问友人。社会动荡,生死未卜,能否再会还是个未知数。诗人送别时极端复杂的感情,凝聚在一个寻常的问语中。

以上这四句倒装,增添了诗的情趣韵致。前人说得好:“诗用倒挽,方见曲折。”首联如果把“青山”一句提到前面,就会显得感情唐突,使人不知所云;颔联如果把“昨夜”一句放在前面,便会显得直白而缺少情致。现在次序一倒,就奇曲多趣了。这正是此诗平中见奇的地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最后两句抒写诗人送别后的心境。“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独”字见离别之后的孤单无依;“残”字含风烛余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道出知遇远去的冷落和惆怅。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严武的真诚感激和深挚友谊,依恋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2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2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6分)

23.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2分,答出两点得1分)乐景写哀(反衬)(2分)

24.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2分)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到处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含蓄蕴藉。(4分,手法2分,效果分析2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这首诗一开始便问道:春天从来到人间,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去游历呢?第二句即交代谜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春天每到一处,先派遣“和风”传送消息,告诉人们春天将来临,再遣“啼鸟”说明春天到来的缘由。接下来的五、六两句描写春天到来后的绚丽景色:河畔绿草如茵,树头繁花点缀。而最后两句诗意一转:春天如果到我的故乡理该寻觅我吧,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诗的中间四句描绘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联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恨”,是传统的“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像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这首诗与《琵琶行〉同是抒写天涯沦落之恨,但选材,谋篇,命意,又何等不同!这就是艺术创造。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盛唐以来,七律或工丽,或雄浑,或沉郁顿挫,佳作如林。但写得这样轻灵、跳脱、活泼的,还不曾有过。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南堂 苏轼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如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19.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

20.这首诗的尾联含蓄别致,运用了以景作结的手法,请结合此诗分析这种手法的好处。

19.前两句描绘了睡前情景。首句写诗人“闭阁眠”之前的“扫地焚香”;次句所写的竹席“如水”、纱帐“如烟”,表现了诗人清幽的心境。后两句写诗人醒来,视线由小阁转向海天,看到的是“浪接天”的壮景,此时情感由悠然转向豁达。

20.诗句以景作结不仅表现了清净壮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与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相融合呈现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意境美。

【解析】

19.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读懂诗中各句意思,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情况。诗的首句写诗人“闭阁眠”之前的“扫地焚香”;次句所写的竹席“如水”、纱帐“如烟”,表现了诗人清幽的心境。因此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睡前情景。第三句“客来梦觉如何处”写诗人醒了,视线由小阁转向海天,看到的是“浪接天”的壮景,“浪接天”一语写得气势广阔,情感由悠然转向豁达。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必须以题干中“以景作结”“含蓄别致”两个词语为纲进行分析。尾联中“挂起西窗浪接天”一语,不仅表现了清净壮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与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相融合,这种以景作结的手法,使诗歌的结尾呈现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意境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问题(共6分)

溪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蓬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溪上人”闲适的心情和隐逸的乐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不同意(1分)。诗句写出了诗人在深山僻水、风风雨雨的环境中,形单影只,以酒为伴的孤零心境。垂钓者是孤寂的,营造的气氛是凄凉的(3分)。看似闲适自乐的背后,隐藏着孤独寂寞的心情;潇洒旷达的背后,隐含着无可奈何的情绪。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性题目。回答此题,主要在于分析此诗中诗人是不是表现了“闲适的心情和隐逸的乐趣”。诗题虽然为“溪兴”,但从全诗看,又是山雨,又是溪风,再加独酌。诗人在这深山僻水、风风雨雨的环境中形单影只,以酒为伴,气氛是凄凉的,心情是孤独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问题。(共13分)

四时田园杂兴 宋 ·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4.“儿女各当家”指 。(3分)

25.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26.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24.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

25.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2分),以白描的手法(1分),描绘出春耕季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2分)。

26.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2分),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2分),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主要根据“儿女各当家”一语的上文:“昼出耘田夜绩麻。”这就是“各当家”的具体内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诗题和全诗内容分析。诗题为“四时田园杂兴”,指出了诗歌写的是农村见闻。诗句描绘了农忙时节农村男女老少一起忙碌的景象,用的是白描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结合此句上文“童孙未解供耕织”一语分析。“童孙未解”的是“供耕织”,即还不了解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辛苦,因此他们“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既表现了农村儿童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也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