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5.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16.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15.兵家用兵、民心向背、节操(气节)

16.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各诗内容,紧扣题中“角度”一词进行分析。从杜诗中“胜败兵家事不期”和“江东子弟多才俊”两句可知,此诗的角度是关于兵家用兵的角度。从王诗中“百战疲劳壮士哀”和“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句可以看出,此诗的角度是民心向背。从李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和“不肯过江东”等句可看出,此诗的角度是节操。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主要根据诗句内容分析。比如杜诗的“包羞忍耻”一语,表达了诗人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王诗的“壮士哀”和“肯与君王卷土来”等语,表明了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的观点。李诗的“人杰”鬼雄“等语,说明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观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 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 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19.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4分)

20.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4分)

19.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像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20.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怀恋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比意象。所选用的意象相同但所表达的情感有区别。答题时要从具体诗句入手,一一比较其不同之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传统诗歌一般都使用赋、比、兴,这两道诗都用湘江斑竹等事物引起所咏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归次汉中境上 陆游

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踏梁州。

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

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注释:①阅月:过了一个月。②荆扬:均古州名,此指湖北江苏等地。③孤臣:作者自指。

2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从全诗来看有什么作用?(5分)

22.诗中抒写了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21.(1)颔联描写了汉中川原雄伟壮阔的地理形势。(1分)汉中地连秦雍,川原壮阔,水流不息,远达荆扬。(2分)颔联承接首联喜踏梁州,写所见汉中之景;同时山川形胜又触发了诗人渴望光复国土的情怀。(2分)

22.诗人远行归来,风尘仆仆,踏上汉中的土地,看到雄伟壮阔的汉中川原形貌,内心无比的喜悦和高兴;(3分)山川形胜,有利的敌情,又激发了诗人收复失地的心愿,但年复一年,岁月空逝,壮志难申,使他对国事前景又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和忧虑,表达了诗人渴望光复国土的心愿。(3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根据“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一句,不难得出答案;至于要分析作用,需要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等来加以分析。诗的三四句,承前意而来。汉中地连秦雍(指秦国故地,今陕西、甘肃一带)。秦川八百里,地势宽阔,民风豪爽,物产丰富。又有水利之便,汉水流经汉中平原,注入长江,更可远达荆州和扬州。山川形势如此好,正是兵家用武之地。诸葛亮北伐中原,就曾以此为根据地。诗人在描述汉中地理形势之后,接着又对金人的军事力量作了描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联系陆游的身世背景,写作此诗这一年,金国灾荒严重,内部发生叛乱,危机四伏,陆游认为这是恢复中原的“良时”。诗中即景生情,处处把山川形胜与光复中原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渴望光复国土的心愿和对宋王朝坐失北伐良机的怨愤心情,据此回答即可,但要注意结合全诗内容。诗一开始用“云栈屏山阅月游”,叙述了去四川的经历和时间。从“阅月”得知诗人这次去四川往返有一个多月的光景。从汉中去四川,沿途都是重山峻岭,悬崖峭壁,十分艰险,前人架木为栈道,故称“云栈”。“屏山”即四川名胜镜屏山,山上有大诗人杜甫的祠堂。诗人往来与汉中、四川之间,所见景物很多,但这里只选了“云栈”和“屏山”,这样高度的概括,表现了他的精练特色。诗的第二句,既是点题,又表达了诗人回到汉中的喜悦心情。这里的梁州,即古代的梁州郡(治所在今汉中),用以代指汉中。诗人这次远行归来,路途艰险,风尘仆仆,好不容易回到汉中,一看到广阔的汉中平原,当然有说不出来的喜悦。诗的三四句,承前意而来。诗人在描述汉中地理形势之后,接着又对金人的军事力量作了描绘。“遗虏孱孱宁远略”,“遗虏”是指金人留在陕西的兵力。“孱孱”形容敌访怯懦软弱无力。象这样兵力不多,又缺少战斗里的对方,怎会有深谋远虑呢?言外之意是,正好趁此大好时机进行反攻,夺回失地,重整山河。陆游从青年时期就立下了匡扶之志,但不被重用,自来汉中之后,看到陕南的山川形胜,他心中又起收复中原的希望。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种感叹是承接“私忧”而来的。诗人一生都在忧国忧民,而当他亲临西北前线,观察山川形胜,分析敌情之后,认为这时正是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时不可失,机不再来,一旦失去,便成为千载的遗恨。“良时恐作他年恨”,正反映了诗人此时深切的忧虑。诗的最后一句,“大散关头又一秋”,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悲叹。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即要总括全诗,又要开拓出去,给人以深思遐想。此诗的尾联,虽说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哀叹,又何尝不是对国家前途的无限深愁呢?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赠梁任父同年①

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②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注】①这首诗是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梁的一首诗。②侉(kuǎ)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

22.诗歌最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

2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22.用典(1分)。分别是“望帝啼鹃”(1分)与“精卫填海”(1分)。

23.①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叠音词“寸寸”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珍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②作者以望帝自况,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作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恳切隆重,体现作者拳拳爱国之心。③诗人借精卫填海表达了自己希望以微弱力量来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决心,同时也热切希望梁氏共赴国难。(答对1点2分,答对两点4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第三句“杜鹃再拜忧天泪”杜鹃,传说中古代蜀国的国王望帝所化。望帝把帝位传给丛帝,丛帝后来有点腐化堕落,望帝便和民众一起前去劝说丛帝,丛帝以为望帝回来夺取皇位,就紧闭城门,望帝没有办法,但他誓死也要劝丛帝回头,最后化成一只杜鹃进入城里,对着丛帝苦苦哀哀的叫,直到啼出血来死去为止。丛帝也因此受到感动,变成了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据传说望帝始终在叫着这样的话“民为贵,民为贵”。这里是作者自比,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表达了作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隆重,此处体现的是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最后一句“精卫无穷填海心”精卫,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本是炎帝的女儿,因游东海淹死在那里,灵魂便化为精卫鸟,不停的衔来西山之木石,誓把东海填平。后来用精卫填海这个典故作为力量虽然微弱,斗志却极坚强的象征。这句诗歌借精卫填海典故表达了自己,──同时也勉励梁氏──要像精卫那样,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定决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这首诗是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梁的一首诗。诗中表现了作者为国献身,变法图存的坚强决心和对梁启超的热切希望。诵读此诗,觉字字含情,句句蕴泪,作者那一腔忧国报国之情,跃然纸上。其殷殷之心,皇天可鉴。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8分)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7.这首词中介绍了词人哪些活动?抒发了此人怎样的情感?(4分)

18.这首词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春光图。词人在写景方面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例并赏析。(4分)

17.词人活动:乘兴闲游,欣赏春光。(2分)抒发的情感:欢快轻松,怡然自得。(2分)

18.(1)动静结合,静的百花、动的虫鸟,交相映衬,渲染出春天的绚丽多彩和生机勃勃。

(2)远近相间,从眼前的小园到远处的茅堂小桥,从而描绘出整个大自然处处盎然的春意。

(3)排比,上片结尾处花儿的排比表现了春光烂漫,下片结尾处虫鸟的排比表现了春光的生机勃勃。

(4)敷设色彩,用桃花的红艳、李花的雪白、菜花的金黄渲染出春天的色彩缤纷、盎然生机。

   (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全词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边走边欣赏,而意趣自出;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到展现。上阕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是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阕则描写流水青旗的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影翻飞的迷人春色。上下两阕的风景合起来,便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宋代农村画卷。全词下笔轾灵,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 “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下片“远远围墙”四句,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周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都是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前者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后者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7分)

访城西友人别墅

【唐】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17.诗歌描绘了友人别墅的哪些特点?(3分)

18.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17.写出了友人别墅地处幽远、景色优美的乡村,格调质朴的特点。

18.全诗体现出作者四次心理变化:先写作者见到城外的郊墅美景而产生的新奇之感,既而写到会友的急切心情,然后是面对极为相似的村舍庭院的焦急迷惘,最后是面对洁白素雅、芳香四溢的枳树花而产生的惊叹与陶醉之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景物特点的能力。作答时需要抓住诗歌中的景物“澧水”“桥”“小路”“村园”“门巷”“枳壳花”等,此外还要抓住题目中的“城西”“别墅”等关键词,概括出“幽远”“优美”“质朴”等特点。对“桥西小路”的描绘,告诉我们,诗人已经出了城,过了桥,缓步走在向西曲折延伸的乡间小路上。“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都种植着城里罕见的枳树,洁白而清香的枳树花正在春风的吹拂下,盛开怒放!门巷相似而又枳花满村的环境中,朴素、划一,画面洋溢着闲野情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心理变化”四个字。“变化”包括情感的加深及情感的转移,就这道题来说是情感的四次转移,可谓一句一变。“日高犹未到君家”,紧承上句,表现他访友途中的心情。“日高”两个字,写出旅人的体会,表现了诗人的奔波和焦急。诗人赶路时间之长、行程之远,连同他不辞劳顿地彳亍在乡间小路上的情景,都浓缩在“日高”二字中,足见诗人用字的精炼。接着又用了“犹未”二字,更把他会友急切的心情突出地刻画了出来。“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依然没有提到“君家”,原来诗人注意的是一座座带有围篱庭院的村舍,连同它们座落其中的一条条村巷,想从中寻到友人的别墅,可是,它们形状如此相似,竟然象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多相似”,并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包含了观察、判断,甚至还充满了新奇和惊讶。这意味着作者是初次接触这种类型的农村,并且是初次拜访这位深居农村的友人。他并不熟悉这里的环境,也不知道“友人别墅”的确切位置。从“多相似”的感叹声中,还可以想象出作者穿村走巷、东张西望的模样,和找不到友人别墅时焦急与迷惘的神情。虽然由于寻友心切,首先注意的是“门巷”,可是张望之中,一个新的发现又吸引了他的视线:真美啊!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都种植着城里罕见的枳树,洁白而清香的枳树花正在春风的吹拂下,盛开怒放!不知是春风催发了枳花的生机,还是枳花增浓了春意。久居城市的作者,在访友过程中,意外地欣赏到这种自然脱俗的村野风光,怎么能不被它吸引呢?三、四两句写得曲折而有层次,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微妙转换:由新奇、迷惘变成惊叹、赞美。一种从未领略过的郊园春景展现在他眼前,使他忘掉了一切—他陶然心醉了,完全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之中。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6.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4分)

17.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16.(4分)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感)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2分);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2分)。

17.(4分 )“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2分);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诗人借助联想和想象,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使用了通感的手法,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颈联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不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李侍郎赴常州

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6.请分别赏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4分)

27.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26.第一首诗的首句描写时令气候(或营造凄凉氛围);第二首诗的首句点出友人要去的地方,给人两地比邻相近之感。

27.同:都表现了和友人的深厚情谊(或“ 依依惜别之情”);异:前者突出与友人山川阻隔的离愁,(2分)后者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显得乐观开朗。(2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要分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需要结合诗句来分析,第一首诗,“雪晴云散北风寒”,暗示了时令;第二首诗,“流水通波接武冈”,结合题目,是表明诗人要送友人取得地方。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其中,饯行惜别的感情有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两首诗根据“今日送君须尽醉”与“送君不觉有离伤”两句可以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逢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7.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舟行江上时的哪些情感?(4分)

1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17.这首诗生动而有层次的写出了诗人舟行江上的复杂情感:“夜如何”写出了诗人  的担忧之心,“试卷”刻画了诗人即抱有希望而又有些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欣喜。 

1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风雨夜行,孤舟危机重重,但风雨后仍是青山绿树,形象地表明了诗人在逆境中的达观态度,虽然身处逆境,仍能以平常心面对现实,坚定信心。  

【解析】

17.

试题分析: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昨夜雨下得大,睡在床上只听得风吹浪打的声音,不知江上景色到底如何。在江上颠簸了一夜的诗人非常关心天气情况。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天一亮,他就迫不及待的卷起帘篷察看,结果欣喜的发现:青山依旧,绿树依旧,那看似颇有气势的风雨又能如何呢?

朱熹的这首诗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生活中的风雨、磨难,看似来势汹汹,不可战胜,但是,只要能坦然面对,以百折不回的勇气和韧劲与之较量,就一定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人生也定会因此焕发绚丽的光彩。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水口行舟》是宋朝作家朱熹创作的诗,诗人运用借景抒情,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大雨过后,满山绿树风光美好的自然景色。感慨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搏击风雨,才能抵达成功的港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9.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0.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4分)

19.

“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1分)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1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1分)

20.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拉走。(2分)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合污、意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小虫”,指促织(即蟋蟀)。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光阴徒催人老。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1081年(元丰四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他在草木枯黄的晚秋季节,殷殷思念着好友苏辙(字子由)。这时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在仕途上坎坷多难、功名未遂的感慨。同时又强烈地表达了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也有慰勉苏辙之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