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注释 [1]渔阳:唐时征戍之地。
18.这首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4分)
19.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进行描绘?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内涵?(4分)
18.“袅袅”写柳枝摇曳之态,“青青”绘桑叶青葱之色;这两个叠音词渲染出融合怡人的无尽春意,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19.诗歌中作者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和众多的采桑女一样,本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在思念从军的丈夫。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可先找出描写精彩的一句“提笼忘采叶”,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生动画画:采桑女手提竹笼而立,却忘了采摘桑叶.这是一尊多么纯洁美丽的雕像! 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心有所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归次汉中境上 陆游
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踏梁州。
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
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注释:①阅月:过了一个月。②荆扬:均古州名,此指湖北江苏等地。③孤臣:作者自指。
2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从全诗来看有什么作用?(5分)
22.诗中抒写了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21.(1)颔联描写了汉中川原雄伟壮阔的地理形势。(1分)汉中地连秦雍,川原壮阔,水流不息,远达荆扬。(2分)颔联承接首联喜踏梁州,写所见汉中之景;同时山川形胜又触发了诗人渴望光复国土的情怀。(2分)
22.诗人远行归来,风尘仆仆,踏上汉中的土地,看到雄伟壮阔的汉中川原形貌,内心无比的喜悦和高兴;(3分)山川形胜,有利的敌情,又激发了诗人收复失地的心愿,但年复一年,岁月空逝,壮志难申,使他对国事前景又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和忧虑,表达了诗人渴望光复国土的心愿。(3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根据“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一句,不难得出答案;至于要分析作用,需要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等来加以分析。诗的三四句,承前意而来。汉中地连秦雍(指秦国故地,今陕西、甘肃一带)。秦川八百里,地势宽阔,民风豪爽,物产丰富。又有水利之便,汉水流经汉中平原,注入长江,更可远达荆州和扬州。山川形势如此好,正是兵家用武之地。诸葛亮北伐中原,就曾以此为根据地。诗人在描述汉中地理形势之后,接着又对金人的军事力量作了描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联系陆游的身世背景,写作此诗这一年,金国灾荒严重,内部发生叛乱,危机四伏,陆游认为这是恢复中原的“良时”。诗中即景生情,处处把山川形胜与光复中原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渴望光复国土的心愿和对宋王朝坐失北伐良机的怨愤心情,据此回答即可,但要注意结合全诗内容。诗一开始用“云栈屏山阅月游”,叙述了去四川的经历和时间。从“阅月”得知诗人这次去四川往返有一个多月的光景。从汉中去四川,沿途都是重山峻岭,悬崖峭壁,十分艰险,前人架木为栈道,故称“云栈”。“屏山”即四川名胜镜屏山,山上有大诗人杜甫的祠堂。诗人往来与汉中、四川之间,所见景物很多,但这里只选了“云栈”和“屏山”,这样高度的概括,表现了他的精练特色。诗的第二句,既是点题,又表达了诗人回到汉中的喜悦心情。这里的梁州,即古代的梁州郡(治所在今汉中),用以代指汉中。诗人这次远行归来,路途艰险,风尘仆仆,好不容易回到汉中,一看到广阔的汉中平原,当然有说不出来的喜悦。诗的三四句,承前意而来。诗人在描述汉中地理形势之后,接着又对金人的军事力量作了描绘。“遗虏孱孱宁远略”,“遗虏”是指金人留在陕西的兵力。“孱孱”形容敌访怯懦软弱无力。象这样兵力不多,又缺少战斗里的对方,怎会有深谋远虑呢?言外之意是,正好趁此大好时机进行反攻,夺回失地,重整山河。陆游从青年时期就立下了匡扶之志,但不被重用,自来汉中之后,看到陕南的山川形胜,他心中又起收复中原的希望。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种感叹是承接“私忧”而来的。诗人一生都在忧国忧民,而当他亲临西北前线,观察山川形胜,分析敌情之后,认为这时正是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时不可失,机不再来,一旦失去,便成为千载的遗恨。“良时恐作他年恨”,正反映了诗人此时深切的忧虑。诗的最后一句,“大散关头又一秋”,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悲叹。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即要总括全诗,又要开拓出去,给人以深思遐想。此诗的尾联,虽说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哀叹,又何尝不是对国家前途的无限深愁呢?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别 匡 山① 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摇风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释】①匡山,在四川省江油市北大康乡境内。李白青少年时代曾在此读书习剑、访道寻仙十年左右。
18.本诗首联描绘了匡山景色怎样的特点?中间两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试简要分析。(5分)
19.结合全诗,简析诗人在尾联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18.①首联描绘了匡山清幽美丽的特点。(1分)首句写匡山远景,晨曦初露,翠峰参差,景色秀美。(1分)次句写匡山近景,山风和畅,藤影摇曳,轻拂栏槛,环境清幽。(1分)②中间两联写出了诗人安闲舒适的生活状态。(1分)诗人 “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1分) (共5分)
19.①诗人表达了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或胸怀天下的大志)。(1分)②全诗用美景和闲适生活来衬托壮志雄心,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固然让人安闲舒适,但诗人“无心恋”, “已将书剑许明时”,决心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表达了奋斗的豪情和高远的追求。(2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次句“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中间两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不是不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只是因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负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题画
李唐①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
【注】①李唐:南宋画家,工于淡墨山水,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纸画糊口,生活十分艰难。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染料。
20.本诗为“题画诗”,但写画只有第一句,分析该句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2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6分)
20.画面上是云烟缭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隐约,滩水湍急。(2分)营造了深远的意境;间接地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照应题目。(答出两点即得3分)
21.诗人的画作貌似容易,但却凝结了自己的心血,却无人欣赏。表达了对自己的艺术作品和才华无人赏识的感慨和愤然不平;另一方面,时人只爱浓墨重彩,大富大贵的牡丹,而不留心这淡墨山水,也讽刺(反讽)了当时人们醉心于声色犬马,贪图荣华富贵的社会风气。另外也表现诗人不迎合世俗的清高。(三点答出两点即可得分的。每点2分,情感1分,结合诗句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到画本身的只有第一句;其余三句,都是借题发挥,用以抒发个人的感慨和不平。它的弦外之音,是耐人寻味的。
“云里烟村雨里滩”才七个字,就把一幅生动的画境形象地凸现出来。画面层次分明,很有立体感:上方是云烟缭绕的山村,下方是雨水滂沱的河滩,一静一动,相互映衬。画中的景色是朦胧的,但画面是清晰的,山村隐约可见,滩声仿佛可闻,不给人任何晦涩的感觉。这幅画是经过艰辛的精神劳动才创造出来的。因此下句说:“看之容易作之难。”俗话说的好:“看人挑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常人都懂的生活哲理。但常人往往醉心声色犬马,贪图富贵荣华,缺少真正的审美能力。对这种意境高妙的花看不上眼。诗人写道:“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意思是说如果画牡丹花,施以浓色重彩,定会大受时人欢迎。这自然是反话,这种既饱含着带泪的幽默,又喷射出愤世的怒火。亦庄,亦谐,痛快,淋漓。这种风格,为后世许多题画诗所效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作者通过对一副烟雨滩图的评论和感慨中,表达自己清高的品性,不愿意做迎合别人的事情。 作者在感叹画清高意境感叹的同时,不禁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诗句表面上说要迎合时人,实际上却是对时人只重浮华富贵(浓色重彩的牡丹)、不识人才(眼前高妙的意境)的愤怒和讽刺,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之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①映②疏勒,③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释】①星旗:星名。 ②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 ③云阵:军队。
20.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答:
21.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6分)
答:
20.①思念家乡亲人。②厌倦战争,渴望回家团聚。
21.虚实结合。关山客子思念家乡是实写,思妇夜间未眠当窗远眺丈夫是虚写。(或答想象,客子身处边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情景;或从对方写起(衬托),用家中思妇的不眠衬托军中客子的思乡,均可得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客子”的思想感情,只要从诗中找出表达感情的句子即可,“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几句可以概括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根据“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可以分析出来,此处是虚实相生,或者说是衬托写法。据此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5.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16.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15.兵家用兵、民心向背、节操(气节)
16.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各诗内容,紧扣题中“角度”一词进行分析。从杜诗中“胜败兵家事不期”和“江东子弟多才俊”两句可知,此诗的角度是关于兵家用兵的角度。从王诗中“百战疲劳壮士哀”和“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句可以看出,此诗的角度是民心向背。从李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和“不肯过江东”等句可看出,此诗的角度是节操。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主要根据诗句内容分析。比如杜诗的“包羞忍耻”一语,表达了诗人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王诗的“壮士哀”和“肯与君王卷土来”等语,表明了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的观点。李诗的“人杰”鬼雄“等语,说明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观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 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 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19.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4分)
20.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4分)
19.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像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20.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怀恋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比意象。所选用的意象相同但所表达的情感有区别。答题时要从具体诗句入手,一一比较其不同之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传统诗歌一般都使用赋、比、兴,这两道诗都用湘江斑竹等事物引起所咏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赠梁任父同年①
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②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注】①这首诗是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梁的一首诗。②侉(kuǎ)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
22.诗歌最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
2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22.用典(1分)。分别是“望帝啼鹃”(1分)与“精卫填海”(1分)。
23.①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叠音词“寸寸”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珍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②作者以望帝自况,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作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恳切隆重,体现作者拳拳爱国之心。③诗人借精卫填海表达了自己希望以微弱力量来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决心,同时也热切希望梁氏共赴国难。(答对1点2分,答对两点4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第三句“杜鹃再拜忧天泪”杜鹃,传说中古代蜀国的国王望帝所化。望帝把帝位传给丛帝,丛帝后来有点腐化堕落,望帝便和民众一起前去劝说丛帝,丛帝以为望帝回来夺取皇位,就紧闭城门,望帝没有办法,但他誓死也要劝丛帝回头,最后化成一只杜鹃进入城里,对着丛帝苦苦哀哀的叫,直到啼出血来死去为止。丛帝也因此受到感动,变成了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据传说望帝始终在叫着这样的话“民为贵,民为贵”。这里是作者自比,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表达了作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隆重,此处体现的是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最后一句“精卫无穷填海心”精卫,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本是炎帝的女儿,因游东海淹死在那里,灵魂便化为精卫鸟,不停的衔来西山之木石,誓把东海填平。后来用精卫填海这个典故作为力量虽然微弱,斗志却极坚强的象征。这句诗歌借精卫填海典故表达了自己,──同时也勉励梁氏──要像精卫那样,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定决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这首诗是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梁的一首诗。诗中表现了作者为国献身,变法图存的坚强决心和对梁启超的热切希望。诵读此诗,觉字字含情,句句蕴泪,作者那一腔忧国报国之情,跃然纸上。其殷殷之心,皇天可鉴。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8分)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7.这首词中介绍了词人哪些活动?抒发了此人怎样的情感?(4分)
18.这首词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春光图。词人在写景方面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例并赏析。(4分)
17.词人活动:乘兴闲游,欣赏春光。(2分)抒发的情感:欢快轻松,怡然自得。(2分)
18.(1)动静结合,静的百花、动的虫鸟,交相映衬,渲染出春天的绚丽多彩和生机勃勃。
(2)远近相间,从眼前的小园到远处的茅堂小桥,从而描绘出整个大自然处处盎然的春意。
(3)排比,上片结尾处花儿的排比表现了春光烂漫,下片结尾处虫鸟的排比表现了春光的生机勃勃。
(4)敷设色彩,用桃花的红艳、李花的雪白、菜花的金黄渲染出春天的色彩缤纷、盎然生机。
(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全词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边走边欣赏,而意趣自出;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到展现。上阕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是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阕则描写流水青旗的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影翻飞的迷人春色。上下两阕的风景合起来,便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宋代农村画卷。全词下笔轾灵,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 “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下片“远远围墙”四句,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周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都是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前者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后者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