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面这首外国十四行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老橡树 乔尔丹诺·布鲁诺 老橡树啊,你把树枝伸向 天际,而且在土地里扎根, 不论土地如何震颤,严酷的风神从天上 发出的力量多大多沉, 也不论冬天是多么猖狂, 你仍然巍峨屹立,昂首挺身; 任何意外打击,你都无动于衷, 你是我的榜样,为我所信奉。 你永远环抱同一块土地, 使它丰腴而有灵性, 通过土地的脏腑,你把根儿 欢欣地往宽宏的胸脯延伸, 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 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 注:乔尔丹诺·布鲁诺: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为维护和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为坚持自己的哲学观点,于1600年2月被zōng jiāo 裁判所处以火刑,在罗马鲜花广场殉难。

A:开头两句,诗人怀着崇仰的感情为“老橡树”写意,它高大参天又脚踏实地。“老橡树”是为真理而战的思想家、科学家的化身。 B:诗中所写的“风神”“冬天”都有象征性,让人想到扼杀科学和真理的邪恶势力严酷而猖狂,但布鲁诺没有因此而退缩和屈服。 C:诗的最后六句深化了主题,布鲁诺从老橡树的形象中汲取力量,他深信自己的事业扎根在科学和真理的沃土中,定会结出硕果。 D:全诗以老橡树豪迈的自白结尾:“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这也是布鲁诺殒身不恤的誓言。

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偶 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一节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__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着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掌上的心 雷抒雁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你会一目了然 你就会说 哦,多么可爱的红润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 我该怎么说呢 该怎么表达这裂心的痛苦

A:诗的第一节,表现诗人愿袒露自己的胸怀,与人们真诚相待的心愿,诗人也相信人们是向往彼此真诚相待的。 B:诗的第二节,诗人写出自己深知由于有邪恶之人存在,袒露胸怀只是个空想,他为此而困惑、退缩和消沉。 C:诗人以草莓、绿叶、鸟为喻,新颖、妥帖,形象鲜活,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这首诗成功的基础。 D:两节诗的前三句几乎相同,而两节诗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台湾)纪弦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我的头发变成树叶;两腿变成树根; 两臂和十指成为枝条;十个足趾成为根须, 在泥土中伸延,吸收养料和水分。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我也许开一些特别香的、白白的、小小的花。 结几个红红的果子,那是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的。 但是我是不繁殖的,不繁殖的,我是一种例外。 我也许徐徐地长高,比现在高些,和一般树差不多, 不是一棵侏儒般矮小的树,也不是一棵参天古木。 我将永远不被移植到伊甸园里去, 因为我是一棵上帝所不喜欢的树。

A:本诗是一篇追求独立人格的宣言。诗人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勾画出一个平凡而富有个性的形象,道出深藏于心的渴求。 B:诗的第一节,细致地描绘了“我”变成“树”的具体过程,意在强调“完整的品格”。树扎根泥土暗喻我扎根于生活,显得脱俗而又不遁世。 C:最后一节,表现出只求平凡,不求超卓的“树品”。而“我是一棵上帝所不喜欢的树”一句,实为展现“自我”的神来之笔。 D:第二节,写了“树”欲有益于人的共性和追求自我的个性。“小小的花”“红红的果”为人们提供缕缕清香的丝丝甘甜,只是不愿“繁殖”,不愿给人更多好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 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注:跫(qiónɡ)音:脚步声。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题为“错误”,对此的理解是:“我”犯了一个错误,“我”不该在“你”久盼“归人”的时候响起“达达的马蹄”声,表现了“我”内疚的心情。 B:这首诗像一个浓缩的故事,诗人用了倒叙的写法,先写结局,再写经过。其实是“你”知道“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后,“容颜”才“如莲花的开落”。 C:诗的第二节连用寂寞的小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和小小的紧掩的窗扉三个比喻,细致地表现了“你”思念“归人”的孤寂的心境。 D:“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写的是“你”因不见“归人”而心中了无春意。这样的表达增强了诗的抒情性。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春 穆 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__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A:“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这里运用比喻的方法,把小草的欲望即洋溢着的春意写成一片绿色的火焰,并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小草勃勃的生机。 B:“__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这里运用倒装的句式说春来了,带来万物苏醒。一个“伸”字,形象地说尽了花朵无穷的欢乐。 C:“你们被点燃”以下三行诗写“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从压抑到释放过程的情景,展示了青春在灵魂深处的跃动与__,使人们更感受到春的撼动力量。 D:这首诗第一节主要写客观的春意,第二节主要写主观的感受,全诗将官能的感知与理性的思维交织成为生命的交响乐章,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美。

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选出对词语解说不准确的一项( )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A:“邮票”代指信件。第一节写少时离家借书信宽慰乡愁。 B:“船票”代指船。第二节写游子和新娘各在水一方,以船为桥。 C:“坟墓”代指封闭的家园。第三节写游子飘零在外,只能遥望故乡,不能与亲人团聚。 D:“浅浅的海峡”说明海峡不应成为两岸的阻碍,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采桑子 重阳 __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10月)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 C:本词表现了__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将“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对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14分)

咏梅

__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zhuó)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6.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梅花的生存环境,这些描写对表现梅花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词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相应的横线上。(每空2分,共8分)

毛词: ,表现梅花 的特点。陆词: ,表现梅花的 的特点。

17.最能显示出两位诗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什么?(6分)

16.飞雪,悬崖,百丈冰(2分)    坚强不屈,以苦为乐。(2分)

驿外断桥边,黄昏,风和雨 (2分)   遗世独立,寂寞,孤独(2分)。

17.毛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3分)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3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毛诗中写道,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 “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但就在逼人的环境和险恶的氛围中,竟然“犹有花枝俏”。“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写出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陆游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落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出梅花的孤独、寂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诗人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呵。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