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9.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0.尾联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9.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0.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9.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4分)

20.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4分)

19.

①绘形绘色(或色彩相衬)。此诗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桃红柳绿,色彩鲜明。

②动静结合(或以声衬静)。花落动景,莺啼有声,衬托 “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

20.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喜爱(1分),对归隐乡村的向往(1分)。

【解析】闲适恬淡、热爱自然、淡泊名利、追求自由。

19.

试题分析:本诗写景的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首诗勾画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桃红、宿雨、柳绿、朝烟、花落、莺啼等景物,和谐而富有诗意。诗歌题目中的“犹眠”一字最能表现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诗中“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却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而这种“静”是闲适而恬静之境。而诗人之“乐”也就在这里。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小园

黎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菊花。

19.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20.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这两联的景物描写简要分析诗中人物的形象特点。(4分)

19.答:“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4分)

20.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4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首联“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影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入笔五字,描写风影立见虚处传神。“深树”本为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苏的深浅层次,水之深、之清,也就不写自明了。于此诗人炼字的功力。再看第二句。不说小园中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者小园中的景物,小园之景物富有魅力可以概见。“窥”字把“山光”写活了,化静为动,以物拟人,得其意态,传其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画讲究装裱镶嵌艺术。一幅画通过装裱镶嵌,可收相得益彰的美学效应,这首联两句就极具装裱效果。那浮动在池水中的树影,已是意趣盎然的好画,把它镶嵌在小池周垣这个话框中,就显得更加鲜明突出;山光本来够美,诗人不取全景,让短墙遮住下半截,只露出断墙之上的天光云影。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从时序上看,前半幅四句写傍晚秋荣。从对象看,前半幅纯写景物,后半幅由物及人。从诗意上看,前半句以炼字炼句胜,后半幅以意境胜,注重整体效果,不求一字之奇,一句之巧。“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新月:初三初四之月;新霜:凉秋九月之薄霜,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那幽竹静立亭亭,显示出诗人劲节高风;那凌霜傲放的秋菊,以其风骨与诗人引为知己主动送来盈袖的馨香;那皎洁无暇的一弯新月,诗人一片冰心。这位无意仕进,宁愿以作书画、授蒙童,清贫自守的岭南诗人,此时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名的胸次,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构成了孤清高洁的意境。前半幅诗中有画,这后半幅画中有人,写出了诗人的品节风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王孙】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8.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4分)

19.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它们所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试做简要的分析。(4分)

18.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19.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

【解析】

18.

试题分析:意象是赋予情感的物象,选取时,可从诗句中找那些名词性短语。如果问有哪些意象,从诗中提炼概括即可,一般应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如本题中的“萋萋芳草”等。如不好组织,也可用主谓或动宾短语。意象所营造的氛围,一般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萋萋、声声、断魂渲染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氛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具体语境来分析,杜诗中可抓住“行人”“清明节”展开联想,很容易得出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而李词可抓住“忆王孙”“ 柳外高楼”展开联想和想象,前一个关键体现了对丈夫的思念,后一个关键词体现的是词人的孤寂难耐的心情。由此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注]著①:放进,置入。 混②:混杂。 芳尘③:香尘。 乾坤④:天地

16.这首诗中,作者塑造了什么形象,突出了它哪些主要特征?(5分)

17.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找出一种并分析其作用。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6.作者描绘的主要对象是梅花(1分);突出了它坚忍不拔,直面艰难、高洁清远,不同于众、自信乐观,坚持操守的品质(4分)。

17.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用梅花写精神品质)、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三者任答其二即给4分);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坚信自己高洁品质可以传扬天下的思想感情(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鉴赏诗歌形象,包括诗词中的形象或作者的形象。答题时,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分析景物的特点可按照由外而内的顺序,先概括其外部形态,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来分析;再重点概括其内在气质和品质。本诗写的是白梅,白梅这一形象有其特点,如在冰雪中生活,不与其他的花混同。显示了其高洁。答题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冰雪林中著此身,不怕冷;不同桃李混②芳尘,高洁。散作乾坤④万里春,报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通过品读这首诗歌便知,这是一首咏物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抒情方法和衬托、对比的表现手法。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也可从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角度分析。如与其他花木对比,白梅不仅是花木,其实也是代表人的个性,所以作者托白梅表达自己的志向。这就是托物言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__《沁园春•长沙》完成下列练习(11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0.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5分)

21.结尾三句,如果让你写一段话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写?(6分)

20.“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21.大家肯定记得当年我们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力挽狂澜的豪迈气概;肯定会记得当年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让我们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坚定革命立场,为了使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担当起“主沉浮”的历史重任吧。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首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题干的问题考查的是抒情内容,因此,答案可从下阕抒情部分寻找。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表现的是革命青年的革命意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现的是革命青年的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出了革命青年们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可结合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意境,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革命青年们的豪迈气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从对这种豪情壮志的传承与发扬等角度描述即可。要注意语句的连贯性和语气的强烈程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释】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20.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21.“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20.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哀啼,唯见江水茫茫。(3分)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悲戚无奈的思想感情。(2分)

21.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2分)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2分)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随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2分)(手法答“想象”,能够合理解释亦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诗歌情感的题目,首先要理解第一句的内容,然后才能理解其作用,作用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首句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仅仅七个字,把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内容的问题解决了,清晰,此句为首句,对全诗的作用自然就明确了。

考点:欣赏文学作品的情感,能力层级为D级。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诗歌表达技巧的题目,“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随着首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呢。所以到此诗歌的情感即表达出来,因此表达技巧为以景作结的表达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台 城 台 城

韦 庄 刘禹锡

江雨霏霏江草齐, 台城六代竞豪华,

六朝如梦鸟空啼。 结绮临春事最奢。

无情最是台城柳, 万户千门成野草,

依旧烟笼十里堤。 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台城:一名苑城,古代建康宫旧址,六朝皇帝于此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漏阁。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边。

19.诗人韦庄为什么说“台城柳”最是“无情”?(4分)

20.这两首诗同是吊古伤今,所用的艺术手法却各异,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19.

六朝繁华早已不在,而台城柳却依然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以台城柳的繁荣茂盛与六朝旧地如今的荒凉破败对比,诗人说它无情。(答出柳树的繁盛和六朝的繁华不在的大意即可。)

20.

韦诗: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触)。

刘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解析】

19.

试题分析: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__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第一首: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__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如果说李益的《汴河曲》在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强烈感喟中还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那么本篇则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

第二首:在艺术上,怀古诗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比较委婉。就这首诗歌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抒情议论与描写结合。诗人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以此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其次,典故的运用,增强诗歌的含蓄美,这在第四句表现得极为明确。再次,用词准确精到,表意深厚。比如,“台城六代竞豪华”中的“竞”字的运用。最后,时空跨越,增强诗歌的意境之美。这在第三句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释: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清弋江村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19.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请以颔联为例,说说此联写景的特点与作用。(4分)

20.诗的前两联环境描写与后两联诗人的心情构成强烈反差,请作简要赏析。(4分)

19.

写景特点: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虚实结合。(答两点即可,一点1分)

      作用:①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②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答对一点1分)

20.

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答“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也可)(1分):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2分)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诗人自己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痛苦。(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公元839年(开成四年)春所题写的诗作。该诗表达了诗人与好友裴坦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好友美好前程的祝愿。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主要采用了以乐景衬悲情的写作手法,从而非常形象地展露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颔联两句“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展示了两幅美景。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是中国fó jiāo 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一写虚景,一写实景,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手法是十分高妙的。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诗人自己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花鸟画中有一种“背衬”的技法,就是在画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发娇艳动人。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习题。(11分)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0.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5分)

21.“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句诗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20.得分要点: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   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 (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21.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臵在具有欢  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分) 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臵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二诗均通过节日的典型景象描写来烘托氛围,借以表达抒发某种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对写法,是对写法的经典之作。“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清代沈德潜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