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李白《望庐山瀑布》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第一句诗人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为瀑布创造了不同寻常的背景。

B.第二句诗中“挂”字用得妙,其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而下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C.第三句中“飞”字,写出了瀑布的喷涌而出,“直下”既写山的高峻陡峭,又写水流之急。

D.这首诗综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描绘出一幅雄奇瑰丽的瀑布图。

D

【解析】

试题分析:D“化静为动”错。应该是“化动为静”。“挂”字化动为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11分)

乱 后

辛 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20.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1.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这一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的解说。(6分)

20.

运用对比(答反衬、映衬亦可)的手法(1分)。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2分)。作用: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2分)。(共5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21.

①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②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③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颔联写实,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战后的的荒芜,由远及近。”荒“与”动“二字相当传神,既写出满眼荒芜,透着一种心情。“宿”与“新”对比强烈,前者感叹荒芜,而后者尽管村墟寥落破败不堪,但袅袅炊烟升起,似乎看到一点生机,不仅由悲转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总观全诗,语言平实,对仗工整,作文有纲目,紧紧围绕“战后”作文,调动视觉听觉各种感官,生动再现战后荒芜之景和苛捐杂税之祸,深表作者悲天悯人之“黍离“之心。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宋诗,回答问题

思王逢原(其二)

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17.首联写景有哪些作用?(3分)

18.请赏析颈联的妙处。(3分)

19.诗中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试作简要概括。(4分)

17.点明时令,营造凄清氛围,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

18.庐山倾倒当书案,湓水入杯作美酒,运用夸张手法,想象奇特,表现友人豪迈的胸襟。

19.对友人德才不为世人所知的遗憾;对友人豪放气质的赞赏;对两人往昔交游的怀念;对与友人阴阳两隔的悲伤。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回答时首先可考虑营造什么样的氛围,奠定什么样的基调,然后再根据具体内容进行补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句。解答时先解释本句的意思,然后考虑有无表现手法,最后点明表达效果。类似题目规范的答题就是以上三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揣摩“妙质不为平世得”可品味出德才不为人知的遗憾,揣摩“微言惟有故人知”可品味出对两人往昔交游的怀念,揣摩“湓水东来入酒卮”可品味出对友人豪放气质的赞赏,揣摩“欲欢无复似当时”可品味出对与友人阴阳两隔的悲伤。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释】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8.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19.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4分)

20.结合全诗来看,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凄凉”?请简要分析。(4分)

18.①点明怀古的时令、地点;②点题(破题);③渲染了一种孤寂、萧索的气氛,奠定全诗感情基调;④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19.此两联以哀景衬哀情的手法,(1分)描绘了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凄凄、红叶凋零,寒云惨淡、楼阁昏暗等景物,(1分)创造了一个萧索寥落清冷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凄凉而沉重的心情(1分)。

20.①只身漂泊在外;②日暮秋景意境萧索、凄迷;③故国无人问津;④人心不再奋发(振奋)。 

【解析】

18.

试题分析:分析首联的作用,要注意结合诗句加以分析,“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中,江城满目秋,点明了时间、地点,也是渲染了一种气氛;访古,是点题,同时是与下文照应。据此分析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分析这两联,其实就是要求结合诗句来分析,其中应注意“萧萧”、 “惨惨”等词语,因古诗中经常是情与景相融,所以,照此可以概括归纳出答案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结合诗句中“独上江城满目秋”、“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可以归纳概括出答案来。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雨雪曲 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④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⑤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④高阙:指长城两边的山。⑤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帜。

(1)两首诗歌所描绘的边塞自然环境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2)对于边塞的将士,两位诗人都寄予了同情之心。请分别说明诗人同情他们的主要原因。(4分)

【小题1】同:都写出了边塞自然环境的寒冷恶劣。异:江诗所描绘的环境阴暗萧条沉闷,卢诗所描绘的环境明洁奇丽。

【小题2】江诗侧重表现将士别路茫茫思乡难归之情,并以此表达同情之心。卢诗侧重表现对将士艰辛付出倾尽所有却不为天子所知的同情和不平。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只要结合诗句分析即可,根据江诗中“雨雪”、“天寒”;卢诗“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等可以归纳得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诗句可以分析,第一首诗,可以结合“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第二首诗,可以结合“节旄⑤零落尽,天子不知名“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题山石榴花 白居易

一丛千朵压阑干,翦碎红绡却作团。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

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

【注释】山石榴花即杜鹃花。

16.这首诗表现了山石榴花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17.作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山石榴花的特点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6.茂盛热烈,姿态婀娜,香气浓郁,鲜艳娇美,平易淡泊。(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如生命力旺盛、乐观、不惧逆境等)

17.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和反衬的手法。(3分)

比喻:“翦碎红绡却作团”“ 露销妆脸泪新干”两句分别把山石榴花比作“红绡”和娇媚的女子。拟人:颔联“风袅舞腰”“妆脸”“泪新干”等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山石榴花的婀娜娇美。反衬:颈联用“蔷薇”“菡萏”的不易接近来反衬山石榴花的平易近人。(每种手法的举例分析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

概括物象特点的思路是由外在的形态到内在的精神,做到物人合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海上吊吴野人墓 【清】于震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 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

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 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注】吴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明朝覆亡后,隐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滨。

23.这首诗的首联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6分)

24.后两联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5分)

23.诗歌的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意象(2分),营造了一种萧瑟、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意境。(2分)作用:①点明吊吴野人墓的具体时间、地点;②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2分)

24. 颈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诗歌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1分)

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用诗人当年诗名的显赫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文人不幸命运的悲叹。(1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根据首联“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这一句,可以读出意象,至于营造的意境:,则可以根据句中“萧瑟”一词归纳出答案;至于分析其作用,一般从感情基调和点明事件要素等方面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分析修辞手法,要从诗句中加以分析,颈联联系“卒后葬于海滨”这一文下注释,可以概括出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尾联则应从“当年”和“独认残碑”等可以归纳出是对比等加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田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20.欧阳修的《田家》在描绘农村生活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技巧?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21.两首诗都描绘了农村生活,但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6分)

20.主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雨声初歇,斑鸠和鸣,是充满生机的动景。初升的红日,怒放的杏花,是静景。(2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2分)(答“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言之成理亦可。)

21.欧阳诗主要描写农村风光的优美,(1分)表现农民生活的愉悦与满足。(2分)范诗主要刻画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1分)表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生存的艰难。(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由“平川”“笑语”“鸣鸠”“杏花”可得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然后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此题其实就是结合着两首诗歌的具体语句分析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哪些特点。《田家》这首小诗一、三、四句写景,二句写农人。通过写景,描绘出一幅清丽无比的乡村图画。辽阔的平川是画面的背景,红日映照下绿油油的桑树、洁白的杏花使画面色彩斑斓,鸠鸟的鸣叫使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刚刚消歇的春雨则使一切显得特别洁净、清新。疏疏几笔,即传达出了春雨过后,艳阳初照下的乡村别具魅力的美。“赛罢田神笑语暄”是农人的精神状态,充满了乐观和愉悦,对生活的满足、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尽在不言之中,而这又与乡村美景相得益彰。第二首则是一首悯农诗,表达了农民辛酸劳苦的同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7分)

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1)颈联描绘了吴越水乡怎样的景象?试作具体分析。(4分)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1】颈联着眼于写水乡市镇的繁荣。(1分) 夜市是吴越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一大标志,而桥边夜市,更是水乡特有风情。独取一“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又能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2分) “春风寺外船”,令人想见春风吹拂、临水寺前游船辐辏的景象,这是水乡又一特色。(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全诗借送友游览吴越一事,(1分) 抒发了作者对吴越水乡美好风光的热爱和向往。(1分) 也热切地期望友人能尽兴饱览和体味吴越水乡的美好风情。(1分)(如写到抒发作者对友人离去之后的思念、牵挂之情的也可给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第三联的内容,先分析诗句中所写的具体形象,再做总体概括(先概括后具体分析也可)。此联中写了桥边热火的“夜市”,写了寺庙外春风吹拂的小船。描写的是一片水乡市镇的繁荣景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结合诗句内容和诗的题目分析。诗的题目是“送友游吴越”,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再根据全诗内容分析,可知全诗借送友游览吴越一事,抒发了作者对吴越水乡美好风光的热爱和向往,表达了作者热切地期望友人能尽兴饱览和体味吴越水乡美好风情的愿望。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题元十八溪居

[唐]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 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 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 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即元宗简,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居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21.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赏析诗歌前两联景物描写的特色。(4分)

22.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3分)

21.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是宏观远视,水栅、小窗、杜鹃、芙蓉是近景特写,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状形生动,语言富有音韵美;④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的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景色的清秀、幽美。(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 分)

22.①“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1分)②“影落”, 写出处于这个淡雅绝俗的居室中,可以远眺山川景物,远处的五老峰影能倒映杯中,溪居的明净自不待言。(1 分)③这也显示了溪居的主人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1 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确定分析的目标,一是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二是选取两个角度。所以答题时,要首先结合着前两联关键词,从修辞手法、语言特色、近景与远景相结合等方面分析。抓住关键词“溪岚、树、水槛山窗”“红、白”“漫漫”“重重”等从色彩对比、远近结合、拟人修辞、叠词的语言美等方面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落”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落”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落”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