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鄂州南楼 范成大①
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 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
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 却笑鲈乡②垂钓手③,武昌鱼好便淹留。
【注释】①范成大,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任静江、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②鲈乡,范成大家乡苏州盛产鲈鱼,此处运用了张翰的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③指隐者,用以自喻。
19.请赏析“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中的“横”“抱”的妙处。(4分)
20.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运用了张翰的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范词的尾联也运用了这个典故。两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19.“横” 运用了拟人手法,描写出水边树木横卧在江边葱茏、繁茂、含情脉脉的情状。(2分)“抱”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江水环绕南楼的依依不舍的情状。(2分)
20.辛弃疾是说不学为了美味而弃官回乡的张翰,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志在国家的情怀。(2分)范成大是说自己本是在家乡隐居的人,如今却留恋官场没有弃官回乡,确实可笑,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以及弃官归隐的情怀。(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中的“炼字”。做此类题目,规范的做法是,先解释所炼字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所炼字所在句定向翻译,然后写出这样表达的作用或效果。坚持这样做下去,你的答案有时会比参考答案还完美。“横”是“横卧”的意思,描写出水边树木横卧在江边葱茏、繁茂、含情脉脉的情状,运用了拟人手法。“抱”是“环抱”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江水环绕南楼的依依不舍的情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借典抒情,回到原文来看他们情感的不同。辛词说“休说鲈鱼堪脍”,不学为了美味而弃官回乡的张翰,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志在国家的情怀。范词从注释中科明显看出,是说自己本该在家乡隐居,却留恋官场,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以及弃官归隐的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16.首联的“穷”字点明了什么样的送别环境?句中的两个叠词“送送”、“遑遑”是什么意思?(5分)
17.这首诗和一般写景抒情的送别诗有何不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分)
16.‘穷”字表明路途遥远而艰难,四周荒寂,人烟稀少。“送送”的意思是少了一程又一程,诗人与友人依依难舍;“逞逞”的意思是分别后诗人想到友人龋龋而去,沿途问路,惶惶不安,令人无比牵挂。
17.这首诗投有通过写景来抒情,而是在叙事和想象中抒发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薛华的依依深情,并且巧妙运用双关手法,反复咏叹漫漫长路的艰险和悲凉,实则表现自己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
【解析】
16.
试题分析:第一问,根据诗句“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可以分析、归纳概括答案;至于两个叠词的作用,要联系诗人王勃的身世,同时,联系诗的题目,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根据“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一句,联系本诗题目及诗歌内容,分析出诗人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等等。据此回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17.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4分)
18.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4分)
17.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4分)
18.
残夜还未消退之时新的太阳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过去江上已流露春意。用字准确,“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因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被后人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4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__,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碧寻宴上有怀知己
曹邺
荻花芦叶满溪流,一簇笙歌在水楼。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
女萝①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莫怪当欢却惆怅,全家欲上五湖舟②。
【注】①女萝:一种蔓生植物。②五湖舟: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功成之后游于五湖。
2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25.颔联和颈联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诗句谈谈。(4分)
24.(2分)孤苦无依的惆怅,对远离尘嚣的向往。
25.(4分)颔联:用了反衬(或对比)的手法,诗人用众人的享乐和君王的恩宠反衬自己的忧愁;颈联:用了融情入景(或拟人、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用女萝的力弱来反映自己的身不由己,用梧桐的心孤来折射内心的伤感。
【解析】
2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结合诗中“女萝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莫怪当欢却惆怅,全家欲上五湖舟。”一句,并结合诗下注释,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结合诗句“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细加分析,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是对比,结合内容 和背景分析即可;女萝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是象征手法,加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江 汉①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②, 不必取长途。
【注】①这是杜甫晚年滞留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②此处运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
13.清人仇兆鳌所撰《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江汉》诗有这样一段评语:“中四句,情景混合入化。”请结合颔联的具体内容,赏析其“情景混合”的妙处。(4分)
14.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4分)
13.自己与片云一道飘往远天;漫漫长夜,孤月独照己身。(结合意象分析1分)云天夜月,共远同孤,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意境。(意境1分)流露出了诗人孤独飘零,苦无亲朋的烦闷之情。(情感2分)(4分)
14.①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1分)“落日心犹壮” 此处“落日”比喻“暮年”(2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已近暮年,仍然壮心不已,老当益壮的情怀(1分)。(4分)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1分)因为“不必取长途”(1分)句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2分)。(4分)
③另抒己见: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2分)“古来存老马”以“老马识途”中的老马自喻(1分),表明自己力虽衰,而其智尚能为国所用(1分)。(4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正如题干要求“结合颔联的具体内容,赏析其“情景混合”的妙处”,答题时,要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再根据营造的氛围体会诗人的情感。用“远”来描写“云天”,自然联想到了自己漂泊天涯,用“孤”来描写“夜月”,自然渲染的是凄冷的气氛,景物描写往往是用来烘托诗人心情的,凄冷的气氛自然烘托的是诗人孤独飘零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题时,可任选一种作答,也可另选其它观点分析。无论选取哪种观点,都要结合着这首诗中与之相吻合的具体诗句分析,例如,“自强不息”要联系“落日心犹壮”; “怨愤”要联系“不必取长途”。对国的赤诚,要联系“古来存老马”。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边二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2题,各8分,共16分)
(一)台 城①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以奢华著称。
11.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4分)
12.本诗是一首怀古诗,试结合诗歌最后两句,简要分析:诗人通过“怀古”,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4分)
11.对比,台城今昔之对比。(明确手法1分)曾经“六代竞豪华”,“万户千门”一片繁荣景象,“事最奢”更是道出了其奢华无比;而今,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衰败不堪。形成了强烈而鲜明昔盛今衰之对比 。(结合诗句分析2分)给人以无限的历史兴亡之感,发人深思。(效果1分)(4分)(答用典,给2分)
12.通过陈后主因《玉树后庭花》而__亡身的历史悲剧,(分析诗句1分)批判了其作为国君却奢侈荒淫,纵情享乐,不理朝政(1分);同时,怀古伤今,希望当政者能吸取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1分)言语之间融入了诗人深深的忧国伤时之情怀。(1分)(4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及关键词,边描述边分析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关键词:“六代竞豪华” “万户千门” “事最奢”“成野草”,很容易得出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特别的强烈鲜明;然后再答出作者的感慨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历史背景及典故先分析最后两句所折射的现象及原因,然后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来阐述今天从政者应吸取教训。“后庭花”是“成野草”的历史悲剧原因,可从批判昏庸奢靡的角度作答;在写作意图上,可结合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答出其对从政者的警醒作用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天津桥春望
雍陶[注]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 雍陶,晚唐诗人。
2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分)这是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2分)
22.)这首诗采用了对比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2分)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让人自然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注意联系诗句“烟柳风丝拂岸斜”,同时,翻译出“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这两句话的意思,即可归纳概括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根据诗中诗的一、二两句和三、四句写作内容,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可据此归纳概括出来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 日
[南宋]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 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9.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0.“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上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胜景难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的痛郁结心头。(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注意联系诗句“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意思是:年老的我唯有以草木自娱,窗下的那一片绿草迎接我,五亩的田地也偏爱着我。据此可归纳概括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根据诗中“韶光大半去匆匆”、“人如中酒落花风。”句子以及联系诗人写作背景,尤其是“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这一提示,概括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问题。(8分)
右黄州寒食二首(其一)
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胭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19.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卧闻海棠花,泥污胭脂雪”两句。(4分)
20.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9.
这两句情景交融,见闻结合,以眼前实景渲染心中感情。(2分)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残红狼藉之景象,暗合了自己的孤苦与困顿。(2分)(意对即可)
20.
寒食节(春天)已过的惜春、无奈之情与年华易逝的感慨之情;(2分)贬居黄州时人生的孤苦与困顿之情(2分)。(意对即可)
【解析】
19.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黄州寒食二首》诗。这是两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中意象阴霾,渲染出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惆怅心境,富有强烈的感染力。通篇起伏跌宕,恣肆飞扬,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有紫气,识宝之人挖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2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23.有版本将首联的“嗟”字作“闻”字,你认为好不好?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2.寓情于景。诗人卧病在床,只能想象送别的情景: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友人远去,江边垂柳依依含情。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不能相送的遗憾和依依惜别之情。(3分。手法1分,景与情的分析各1分)
23.不好。一个“嗟”字,饱含了复杂而强烈的感情。①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②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③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闻”字则没有这样的效果。(4分。观点1分,感情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抒情手法,考生解答时首先要答出诗句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手法,然后答出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有的本子误作“闻”字,则肤浅刻露,索然无味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全诗参考鉴赏】
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较之宋之问的某些应制诗,算是别具一格的了。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当时,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正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作者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这也体现了初期律诗创作中比较舒展自由的特色。
后四句接连用典。此诗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平的典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能不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结尾仍用典。《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么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宋之问在律诗的定型上有过重要贡献,但其创作并未完全摆脱六朝绮靡诗风的影响。这首诗音韵和谐,对仗匀称,而又朴素自然,不尚雕琢,可以说是宋之问律诗中的佳作之一,代表了作者在这一诗体上所取得的成就。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