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语意连贯的四个短句。(5分)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这部为新世纪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奠基的好书搜集整理了许多以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为重点的既对史事有概要介绍又略有分析的能让读者得到探究语文教育规律的线索的研究资料。

①《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这部书搜集整理了许多以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为重点的研究资料。②这些资料既对史事有概要介绍,又略作了分析。③它能让读者得到探究语文教育规律的线索。④因此,这是一部为新世纪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奠基的好书。

【解析】

试题分析:长句化短句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第一步,抽取原长句主干,使之独立成句,本题的主干就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这部书搜集整理……研究资料”;第二步,将长句里复杂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与其修饰的中心词分别组成独立的句子(句子的数量要视题干要求而灵活处理);第三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所化成的短句。注意,长句化短句的过程中不能改变原意。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9.二、三两联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展现了山居景物怎样的特点。(4分)

20.这首诗表现了处土卢岵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19.两联远近角度不同。二联写的是树、石、泉、沙,为一路所见,是近景。三联写的是雨中的山峰、入云的山路,为远望所见,是远景。(扣住远景、近景,得2分)两联展现了山居景象幽僻清静、阔大深远的特点。(2分)

20.追求远离尘世的古朴高洁的生活,表现作者对山居者的生活及人品无限景慕的感情。(扣住古朴、高洁得2分,扣住无限景慕得2分,共4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

颔联两句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古树老根缠石,仿佛它天生是连着石头长起来的。湍急清澈的泉水,把面上的浮土、树叶冲走了,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更显得水明沙净。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而与此相应,作者用的是律诗中的拗句,“老”字和“清”字的平仄对拗,在音节上也加强了高古、清幽的气氛。

颈联两句写入望的远景。“千峰”言山峰之多,因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一径入云斜”和“千峰随雨暗”相对照,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小路的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这两句改用协调的音节,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变化,一方面也是和写远景的阔大相适应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通过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其人品的高洁及作者的景慕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0.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6分)

21.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5分)

20.橘柚香。(1分)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分)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2分)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2分)结合诗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说明: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浇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耐人涵咏,此为第三层。)(6分)

21.这首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分)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分)联系诗句分析。(说明: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想象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5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诗句中的关键词分析,联想《雨霖铃》的句子时只需注意“季节”和“抒发离别之情”的信息。“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醉别”的“醉”字包含情感信息,有“借酒浇愁”之意;而“江风引雨”是景,属于借景抒情。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最后两句,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诗歌最后两句的手法与《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如出一辙,是由实及虚。而这种手法的一个通常的作用就是,拓展意境,丰富内容,便于抒发更深远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幽居初夏①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居住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就是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

16.诗人写景是如何从内容和技巧上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请简要分析。(5分)

1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16.在内容上:以“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突出环境的幽静。在技巧上:以动衬“幽”,如“下鹭”;以声衬“幽”,如“鸣蛙”。

17.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叹自己志士已老,报国无成;二叹往日之旧交飘逝殆尽,顿生孤寂惆怅之感。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诗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八句诗前六写景,后二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阖,井然有序。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律诗中二联必分宽紧远近”,这就在严谨中又有变化。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令人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山路梅花

冯山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注:①冯山,字允南,四川安岳龙台人,北宋中期诗人。此诗为作者旅途即兴之作。

1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20.指出本诗描绘梅花的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19.诗人在车行途中,听说山下有冬梅数株,就触动了停车赏梅的雅兴。步行到梅树中间,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感受到春意袭人。寄意东风,认为梅花不同寻常。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喜爱梅花,有闲情逸致和旷达胸怀,饱含深情的诗人形象。(4分)

20.衬托(侧面描写),通过作者停车折梅的雅兴之浓,衬出梅花的可爱。想象,作者因赏梅而产生联想,希望一路有梅花相伴,希望东风能依次地把梅花吹放盛开,突出了梅花之美。(4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概括诗人形象的题,解答此题,可先根据诗歌内容来确定手法,读后可知,这首诗是以景写人,故侧重的是人物心情;然后再根据诗歌中的关键词来分析景物渲染的气氛及烘托的诗人心情。关键词语“传闻”“不免”“亲手折”“早知”“春意”。答题时还要注意“梅花”的特征,要和主人的品格结合起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常见的表现手法,例如,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读后可知,这首诗是通过作者停车折梅来描绘梅花的手法,所以运用的是侧面衬托的手法。全诗几乎没有写梅花,通过诗人的行动表现出的。”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表现的是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来突出梅花之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渔父注歌 [唐]李颀

白头何老人,蓑笠蔽其身。避世常不仕,钓鱼清江滨。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寓宿湍与濑,行歌秋复春。持竿湘岸竹,爇火芦洲薪。绿水饭香稻,青荷包紫鳞。于中还自乐,所欲全吾真。而笑独醒者,临流多苦辛。

注:传说中有太公姜尚,八十岁还在磻溪钓鱼,被周文王请去做军师,__了商朝纣王的腐败政权,成为周朝的开国功臣。

20.请你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划线诗句所体现的景色,并分析“明”“静”的妙处。(5分)

21.结合诗文末尾4句诗句分析全文所流露的情感。(6分)

20.一个白发老人,也不知他是谁.身上披蓑戴笠,远避人间,在清澈的江水边钓鱼。【妙处】:“明”“静”相对,衬托环境的幽静,有利于钓鱼。

21.手里的钓竿是湘江岸上的竹枝,在船中生火做饭,用的是芦塘里取来的芦柴。用江中清水煮饭,用青荷叶包裹钓得的鱼。借此表达诗人悠然自乐,保全自己天真的品性,不为世俗之事所忧的乐观与豁达人生观。

【解析】

20.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先读懂诗句内容,分析划线诗句所表现的景色以及“明”“静”二字的妙处,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要注意的是,此题包括两道问题,不能缺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结合诗文末尾四句”。因此答题时可先简述这四句诗的内容,再分析诗人感情。“持竿湘岸竹,爇火芦洲薪”讲的是诗人手里的钓竿是湘江岸上的竹枝,在船中生火做饭用的是芦塘里取来的芦柴。“绿水饭香稻,青荷包紫鳞”讲的是诗人用江中清水煮饭,用青荷叶包裹钓得的鱼。“于中还自乐,所欲全吾真”讲的是诗人保全自己纯真的愿望。“而笑独醒者,临流多苦辛”是诗人的自嘲。诗人借这些诗句表达自己悠然自乐,保全天真品性,不为世俗之事所忧的乐观与豁达人生观。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18.请简要分析首联写景的特色及其效果。(3分)

19.诗中无论是人是物都满怀“春”的憧憬,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4分)

20.作者“临觞”为什么“忽不御”,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3分)

18.视听结合。(1分)作者通过斑鸠的鸣叫,满树白色杏花开放,把春意描写得很浓。(2分)(答动静结合亦可)

19.农民修整桑枝;(1分)察看泉水通路;(1分)燕归旧梁;(1分)主人看新历。(1分)

20.作者想到漂泊在外的游子无缘享受春光,(1分)因而惋惜、惆怅,(1分)表达对“远客”的同情。(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鸣”“白”很明显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或视觉与听觉结合的手法,由“春”可体会出春意浓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感知句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来分析,“伐”“觇”表现出了农民休整农事来迎接春意的情形;“归燕”“旧人”的行为也表现出了对春的憧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评价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分析,“远客”是指漂泊在外的游子,“惆怅”是作者的愁思,即对游子在外漂泊无缘赏析春景的同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选择

左纬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

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

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20.这首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2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20.颔联描绘了一幅蝴蝶随着落花飞舞,燕子掠水而飞,拂过水面,荡起波纹的晚春画卷。(2分)颔联所写之景围绕“春晚”二字展开,动态逼真,轻灵飘逸,写出春色美好(1分),并引起下文抒情(2分)。

2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晚春时节,居住在池上柳边的倚仗老翁的形象。(2分)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无奈感伤之意,(2分)以及朋友多已故去,交游日渐稀少的寂寞孤独之情。 (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先找出描写的意象,感受诗歌意境,描述画面。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回答人物形象时用“特点+身份”的形式表述。后两联集中抒发感情,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无奈感伤,交游日渐稀少的寂寞孤独。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晓望

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

29.诗歌描写的景色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来?(3分)

30.颈联的景物描写,显出作者的匠心,历来为人称道。试结合诗句赏析。(4分)

31.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29.秋季;清朗的天空、飘落的木叶。

30.“地坼”,运用夸张手法;望江帆,闻木叶,视听结合;写出江阔天高的秋天景象;突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

31.诗人只能与麋鹿为友,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

【解析】

29.

试题分析:诗句“天清木叶闻”,意思是说清朗的天空下不断有秋叶飘落,因此,从清朗的天气、飘落的木叶可以看出,诗中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0.

试题分析:赏析诗句的一般的答题思路是,指出所给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加以解说,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颈联的景物描写中,“地坼”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显出作者的匠心,历来为人称道。望江帆,闻木叶,视听结合,写出江阔天高的秋天景象,突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

试题分析: 尾联“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诗意是本是应当与亲朋友人相伴的,却只能守在柴门院内整日只与麋鹿作伴。尾联的叙述,指出诗人只能与麋鹿为友,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与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的思想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 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度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

2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被称为“奇语”,请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3分)

22.请结合诗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2分)

2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3分)

21.(3分)①“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忆京城相聚之乐,一抒别后相思之苦,形成对比;(1分)②“一杯酒”与“十年灯”,一言欢会极其短促,一说飘泊极其漫长,形成对比;(1分)③通过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22.(2分)为官清廉、怀才不遇、好学不倦。(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23.(3分)①运用想象,②描写了友人生活环境的凄凉,③表达了对友人境遇的不平和惋惜。(每点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对比的手法角度赏析,故答题时,可从诗句中找出对比点,然后结合着对比点分析,例如,“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明媚欢快与凄凉孤独对比,自然表现的是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1.确定手法---思考方向。写人的手法,可以用以景写人  以物写人  以事写人  以典写人,很明显,这首诗是以事写人、以典写人,2.确定重点(即这首诗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定点概括。可以从侧重遭遇、侧重心情、侧重品质、侧重身份四个方面考虑。读后发现,这首诗是以事写人、以典写人,故侧重的是遭遇和品质,“四立壁” 表现出友人为官清廉;运用典故“三折肱,知为良医”,表现了友人的怀才不遇;“读书头已白”表现了友人的好学不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赏析诗歌结尾两句,可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作用角度赏析,“想见”一词表明是运用的想象手法,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用凄凉的环境描写衬托了友人生活环境的凄凉及境遇的不平,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