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5.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16.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4分)

15.(1)驿站秋夜难眠图

16.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解析】

15.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要从诗作题目以及诗句“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首联落笔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最易萌生思乡之情。而天公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意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独卧秋床的诗人辗转反侧可想而知了。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似直而曲,有含蓄不尽之妙。尾联中“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挨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惟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班马:离群的马。

17.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2分)

18.“孤蓬”“浮云”“落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19.后人评价此诗“有声有色,充满了自然美与人情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7.(1)“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送别图景。(2分)

18.比喻。(1分)孤蓬、浮云比喻漂泊天涯的友人,(1分)落日比喻对友人的眷恋之情,(1分)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与担忧与依依不舍的情谊。(1分)

19.有色:青翠的山峦,波光粼粼的白水,落日的温暖余晖,色彩明丽;(1分)有声:马鸣萧萧,渲染离别感伤的氛围。(1分)秀美辽阔的山水风光是自然美,(1分)友人之间的担忧不舍眷恋是人情美。(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7.三四两句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简要分析。

18.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17.这两句用“无定河边骨”同“春闺梦里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作 者用“犹是”二字把他们联系起,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18.这首诗表现了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对死者和家人的深切同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用了何种修辞及其表达效果。然后结合诗句从对比、虚实的角度加以分析。“无定河边骨”是实写,“春闺梦里人”是虚写,虚实结合,同时又形成强烈的对比,起到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整首诗歌的感悟,抓住关键词理解,“丧”“河边骨”描述了那些在边塞战争中丧失生命的人,誓扫匈奴不顾身可见其爱国精神可嘉。丧胡尘说明战争的残酷性。河边骨是梦里人让人不免对死难的人和深闺少妇的遭遇给予了深深地同情。所以答题目时关键是对诗句的解读,然后加以整理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6分)

岁 暮

唐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23.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24.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3分)

23.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4分,答出一点给2分)

24.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4分,答出一种技巧和分析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3.

试题分析:

尾联“济时敢爱死”,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自从疏救房培,他被朝廷冷落,流寓西蜀,寄人篱下,连生活尚且经常发生危机,哪有机会和条件过问国事。“寂寞壮心惊”,在客居边隅的寂寞岁月中,壮志一天天消磨,每想及此,诗人便感到愤激,不由得拍案惊起,心如刀割。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②苦雨终风:下个不停的雨,吹个不停的风。③鲁叟乘桴:孔于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想坐木筏到海外去。

18. 第一联和第二联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19.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18.比喻;用“苦雨终风”变晴,“云散月明”喻自己受到的各种打击和挫折已终结,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

19.“九死南荒吾不恨”。人生态度:遭受人生打击,历尽坎坷艰险,仍心胸坦荡,乐观豁达。

【解析】

18.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背景,不然很难正确理解“苦雨终风”“云散月明”的喻义。此诗为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尾联推开一步,收束全诗。 “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然而“九死南荒”,全出于政敌的__;他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因此,“吾不恨”毕竟是诗的语言,不宜呆看。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3]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对陆游六十二岁时写的《临安春雨初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A: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写出了这位长期宦海沉浮,命途坎坷的老人的悲叹,说出了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 B:颔联点出“诗眼”,写诗人听了一夜的春雨,并未入眠。那远远传来的如断如续的卖花声,带给他的抚慰,可见诗人此时内心的闲适与愉悦。 C:颈联写陆游客居京华,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在作书品茶中消磨时光.。“细乳”即是彻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指品茶。 D:陆游的众多诗篇,大多为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而该诗没有豪唱,没有愤愤不平,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8.全词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5分)

19.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析。(6分)

18.全词采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词人上阙回忆了当年意气风发,拥戈戍边,吞杀敌虏的豪迈气魄(1分)。下阙描写了此时 “功名梦断”,闲居江南,空望秦关的生活处境。(1分)。今昔对比,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虚度流年的痛苦感伤。(1分)(答“虚实结合”也可,但总分不超过4分)

19.本词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曾经意气风发、慷慨豪迈(或拥有豪情壮志)(1分),而今失落苦闷沉痛(1分)的爱国词人形象(1分)。“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写出词人军旅生涯中表现出的振奋人心的英勇与豪气(1分);“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愿望落空,作者被迫隐居家乡,泛舟镜湖等地,以自我解闷消遣(1分)。“望秦关何处”写出了词人对祖国河山长久无法收复的沉痛的爱国之情(1分)。(形象分析3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这首词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作品,词分两阕,上阕追昔,回忆年轻时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洋溢着作者青年时代飞扬的意气和爱国的情怀;下阕伤今,词人渴望收复被金人占领的中原故地,但空有满腔热血,却无处施展,只得寄情山水,为虚掷光阴而感叹,字里行间充满了失落。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失望,是陆词中的杰作之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王孙】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8.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6分)

19.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它们所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试做简要的分析。(5分)

18.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19.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

【解析】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须知所谓意象,就是诗人在诗句中用来表达情感所用的事物、景物或人物。很明显,诗中写了“萋萋芳草”“柳”“高楼”“杜宇声声”“雨打梨花”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是春天的景物。再联系诗题中“忆”字分析,可知这些意象营造出暮春时节的令人伤感的氛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品析“断魂”一词在两首诗中的不同含义。杜诗中“断魂”之人是“路上行人”,是行走在归家之路上的归客;而李词中的“断魂”之人则是“忆王孙”的闺中少妇。有了这样的理解,题目就不难答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落叶

吴嘉纪①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

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①吴嘉纪(1613-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19.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5分)

20.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

19.暮秋月夜,风吹叶落,散落的枯叶在院子里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白头老翁之所以“惊”,是因为他从落叶中感到了时间的推移,感慨自己生命流逝,人生衰老。

答出描述秋天落叶的,给2分;答出为什么“惊”的,给3分。

20.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这是因为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应当从容面对,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

(如答成“面对自然规律的盛衰变故,表达出无奈或感慨”,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9.

试题分析:秋天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季节,树叶随着秋的脚步逐渐衰落,由青转黄,或迟或早都要纷纷坠落。常叹秋风无情,奈何落叶无语。我想,当面对季节的变换,物是人非的感慨,哪怕只是一片落叶在眼前坠落,一只孤雁在天空掠过,总有一种普遍的心情和一瞬间的共鸣在不同人的心里弥漫开来。诗不提供定义,不进行说明;它只是显示鲜活流动的情感状态,而诗的意义就在于此。它能够给予更多的人更多的情感共鸣,情感寄托,情感想象。

吴嘉纪面对落叶或许就产生同样的共鸣。秋天本来就有两分凉意,而暮秋又平添了两分凉意,而暮秋的夜晚就再增加了两分凉意,暮秋的夜晚更加上清冷的月光就再增加了两分凉意。这不由得引发诗人的感慨:“枝上曾几日”,满树繁叶,曾在青青枝头绿了几日,就发黄变脆,随秋风纷飞飘坠,散落在洒满月光的庭院之中,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大有“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况味。

这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衬托出夜晚的幽静冷清;但在白头老翁听来,却是惊心动魄。一惊时间的推移,一转眼又是一年秋风起,诱发了诗人的悲哀,令人联想起那首叫《时间都去哪儿啦》的歌,“时间都去哪儿啦,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二惊生命的流逝,曾几何时,已经是青春不再,两鬓如霜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啦”;三惊人生之衰老,叶落明年还会再生,人老则不会返老还童,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但这首诗与别的悲秋诗不同的是,它没有落在“悲”字上。尾联“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其实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红楼梦》第五回中写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所以,人应当从容面对死亡,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达观不是乐观,它是介乎悲观和乐观之间的第三种态度,它不表现为春风满面喜笑颜开,达观应当是眉宇舒展心态安详;达观就是更透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能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放得下。

达观的人才能够做到: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7.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妙处。(5分)

18.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6分)

17.“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起句重复出现“丝丝”这一叠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另外,从音韵上讲比叠词的运用使词的音律和谐,和畅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音乐艺术美感。

18.

(1)比喻。(1分)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愁”,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2分)

(2)比拟。(只要分析清楚,单答拟物或拟人均可,1分)作者让“愁”几度“与云飞”,“觅归舟”,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赋予“天”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分析其中一处即可,2分)

(3)对比。(1分)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临栏,红绿相映,景色绚丽,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愁。(2分)(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叠词的妙处一般有以下三种:

叠词所修饰的人、事、物、景能生动鲜活地把意象具体化,可感化。

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古典诗词中使用叠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有着独特的声韵美,能使韵致、神情呼之欲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答出两中即可。但答渲染烘托不够恰切,不能给满分;答借景抒情,不给分,因为题干中已明确排除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