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各小题。(8分)

春日怀秦髯

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16.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17.诗人在前两联极写春色的美好,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16.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花能理解人的语言,迎人而笑;春草随意而生。(2分)把盎然春意具体刻画了出来,同时也烘托出了人物欢愉的心情。(2分)

17.乐景写哀情,与颈联写自己的苦闷心情形成反衬;(2分)又以心情的苦闷来衬托尾联对友情的执著,从而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上承首联,把盎然春意具体刻画出来了。诗人采用拟人法,既写出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又写出人们的欢愉心情。其中“花如解语”不是俗草闲花,而是流光隘彩的天香国色。诗人活用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的典故,从借指人化为实指花,创造出新的意境。无边春草,新绿欲滴,放眼花卉,撩人欲醉,春天的气息十分浓郁。然而诗人之意并不在此,这只是为下文作一反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前两联诗人极写春色的美好,“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诗歌到此出现一大转折。尽管春天是如此妩媚动人,尽管人们为春天的到来而心情欢畅,但诗人却年事渐高,游兴阑珊,所以说“晚节渐于春事懒”。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百事不乐,只思念友人,不是“长忆”而是“苦忆”,用字分量极重,表现了友情之深。但此语与晓莺安排在一起,除了原来的含义外,又使人联想到日丽莺歌,既切合诗题“春日”,又构成明丽形象,意境大为丰富。一扫颈联的抑郁,给全诗带来了一抹亮色。所以,诗人是用前两联反衬自己心情之苦闷,又以心情之苦闷来反衬对友情的执着。两次反衬,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这就是诗人在结构安排上别具的匠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24.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2分)

25.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24.梅子、芭蕉、柳花

25.闲。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较为容易,从诗句“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闲看儿童捉柳花。”可以归纳概括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本题结合“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可以分析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3.诗的前两句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寓意?(4分)

14.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13.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找全2分,)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分)

14.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2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1分)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冬至:冬至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19.从诗句内容看,诗人思家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写出三点。(3分)

(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20.诗歌中有一个特写镜头,形象地描写了诗人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请找出这一诗句。(1分)

21.三四两句写“思家”独具匠心,请赏析。(2分)

19.(1)冬至的节日(1分);(2)孤独的环境(1分);(3)远离家乡的现状(1分)。共3分。

20.抱膝灯前影伴身。

21.不写“我”如何“思家”,而是从“对方”着手写家人如何“思我”(1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1分)。共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由诗歌前两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可以知道,诗人思家是因为东至的到来,远离家乡,孤独的环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的情感。诗人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从“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中体现出来。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三、四两句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5.清人沈德潜认为第二联“一语双关”。结合诗题来看,第二联中的“毒雾”“蛇草”“沙虫”等共同喻指什么?(5分)

6.本诗中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出两类即可)(6分)

5.指让诗人遭受贬谪之苦的奸佞邪恶之人。(意思对即可)

6.①诗人面对贬谪岭南路途上的恶劣环境,内心对前途充满愁苦和畏惧之情。②诗人运用双关的写法,用“毒雾” “蛇草”等来喻指奸佞小人,从而表达对他们的憎恶和畏惧之情。③诗人被贬谪岭南,见到异地风物,引发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④朝政昏暗,诗人遭受排挤贬谪,对此,内心有着愤懑之情。

【解析】

5.

试题分析:颔联宕开一笔,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有力地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从艺术表现技巧来看,这种衬托的手法,比连续的铺陈展叙、正面描绘显得更有变化,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联“一语双关”,和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作的《岭南江行》一诗中的“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一样,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中的毒雾、蛇草、沙虫等等都有所喻指。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试题分析:此诗以迁谪之人的敏感笔触描写了岭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山光景物、民俗风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诗语言凝重,诗情沉郁,流露出诗人谪居岭南的抑郁不平以及浓烈的思乡情绪。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忆秦娥•娄山关

__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

10.上阙从哪些角度写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1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3分)

10.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2分)。通过西风、长空、鸣雁、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等景物(2分),描绘了一幅凄冷、悲壮的画面(2分)。

11.尽管关隘如铁一样坚固,道路漫长而凄冷,但红军依然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并且重新开始新的征程(3分),表现了红军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哪些角度写景,是在考查描写手法。描绘了什么画面,回答这个问题要注意先描绘画面,再总结意境,而学生常常丢落意境的总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试题分析: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情感,整首诗歌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先联系整首诗的意境解释句意,再点出情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译文: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

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

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5.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6分)

6.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5.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秋雨霏霏,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6.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解析】

5.

试题分析:“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试题分析:“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幽居初夏①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交旧尽,睡谁共午瓯茶?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居住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就是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

16.诗人写景是如何从内容和技巧上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请简要分析。(5分)

1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16.在内容上:以“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突出环境的幽静。在技巧上:以动衬“幽”,如“下鹭”;以声衬“幽”,如“鸣蛙”。

17.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叹自己志士已老,报国无成;二叹往日之旧交飘逝殆尽,顿生孤寂惆怅之感。

【解析】

16.

试题分析: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本题据此作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令人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本题可据此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黍离

《诗经·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毛诗》序说:周大夫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悯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18.诗歌按什么顺序写的?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4分)

1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样的句子有极强感染力,请结合全诗分析其抒情特点。(4分)

【小题1】①以“时间”为序。诗歌用“彼稷”之苗、穗、实,表明时间的推移,来组织诗歌内容。②以“情感”为序。文中写“中心”摇摇、如醉、如噎,情感逐渐加强,来抒发心中忧愁。(每点2分,共4分)

【小题2】①直抒胸臆。诗歌采用呼告的方式,直接抒发心中因周王朝颠覆、宗庙荒废而悲伤的强烈情感,打动读者。②重章复沓(重章迭唱)。诗歌三个部分反复咏唱,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感人至深。(每点2分,共4分))(如果答对偶、反复,也行)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这是一首以时间为序,抒情主人公情感逐层递进的方式组织的结构。在时间顺序方面,诗歌以“苗”、“实”、“穗”的顺序表明时间的推移;在情感表达方面,文中诗歌三节分别写中心“摇摇”、“如醉”、“如噎”,情感逐渐加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运用什么技巧使诗歌极有感染力。这仍然是在语言和表达技巧方向考查。句子的感染力与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关,此题赏析的部分,是在每节对“黍”的描写之后展开议论与抒情的,从每节内容上看,采用了对举(对偶)的手法直抒胸臆;从整个诗歌看,每节后面都采用相同的表达方式,属于重章复沓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感事

【元】张昱

雨过湖楼作晚寒,此心时暂酒边宽。

杞人唯恐青天坠,精卫难期碧海干。

鸿雁信从天上过,山河影在月中看。

洛阳桥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

【注】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江浙行省左丞相杨完者从张士诚手中夺得杭州,聘张昱入幕,官右司员外郎。十八年(1358),张士诚重陷杭州,杨完者被杀,张昱从此不仕,流寓城中。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9.“雨过湖楼作晚寒”中哪个字用得好?请找出并简要分析。(3分)

20.诗歌首联中的“此心”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4分)

19.“寒”字用得好。(1分)既写出了西湖上一阵黄昏雨留下了寒意(1分),更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凄寒、悲凉(1分)。

20.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可奈何,对家乡的思念(无家可归的感概),山河破碎的悲凉(有国难投的悲凉),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

【解析】

19.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这是一首感情复杂的诗作,其中既有思乡之愁,亦有国事之忧,还有个人失意之悲等等。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