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A: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因诗人巧用对比、拟人和夸张而意境深邃,富于情味。 B:诗中一、二两句前后呼应,既是纪事写景,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C:诗中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构思灵巧,戏语雅趣中又启人遐思。 D:这首短诗表达了诗人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也表现了诗人的一片童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6分)( )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4.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1分)

25.(1)以下不属于诗人“苦恨”原因的一项是 (2分)

A.常年客居他乡B.浊酒难以解忧C.国家动荡不安D.自身困苦多病

26.宋代罗大经指出本诗第三联含有八层意思,试做具体分析,至少答出三层意思。(3分)

24.(1分)七言律诗(近体诗、格律诗也对)

25.B

26.从漂泊、悲秋、年老、多病、孤独、登高怀远等角度,分析一层给1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着杜甫《登高》这首诗歌的句式特点来分析,很容易得出七言律诗。1、 每首限定八句,七律共五十六字。(其开头两句称为首联,中间两句称为颔联,下面两句称为颈联,最后一句又称尾联) 2、只能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包括句与句的平仄,都有严格的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诗歌背景来分析,杜甫因病断酒,所以B项不符合诗人“苦恨”原因。所以选B。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先理解第三联的句意,然后根据关键词“万里”可得出作者的漂泊天涯之苦;“悲秋”表现的是作者的凄苦之情;“百年”表现是年老;“多病”表现了作者的身体多病的情形;“独”表现的是作者的孤独。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6.诗的第一、二、四句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夜雪?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17.该诗是诗人谪居江州时写的,“折竹声”三字不仅显示了冬夜________的特点,更写出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2分)

16.第一句从触觉角度感知衾枕冷,可见雪之大;第二句从视觉角度见窗户明,说明雪大与深;第四句从听觉角度,可知雪重。(3分) 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写视听结合也可)(1分)    

17.寂静   谪居时的孤寂(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0分)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__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 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28.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3分)

29.作者在首联中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4分)

30.颈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分)

28.①生活的艰辛;(1分)②命途的不顺;(1分)③生命的衰老。(1分)

29.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2分)

30.①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2分)②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1分)

【解析】

28.

试题分析: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表现诗人百忧缠心,统领全诗。诗以下各句具体写忧,因此本题的答案就在以下各句诗中。诗的第二联“心关桂玉天难晓”,写出了生活的艰辛。“运落__梦亦惊”,写出了仕途的不顺。诗的尾联“白发新添四五茎”写出了生生命的衰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9.

试题分析:也就是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百忧缠心的。其一,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也可以答作侧面描写(或衬托):“滞雨通宵又彻明”,滞雨通宵未停,直到天明,侧面暗示诗人通宵达旦一夜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其二,比喻手法, “百忧如草雨中生”,将“百忧”比喻成雨中疯长的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0.

试题分析:角度一般是指描写角度,这些角度是空间角度,如从上到下;感官角度,如听觉、视觉等。本诗句中角度比较明显,这就是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对徐敬亚《既然》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既然

既然/前,不见岸/后,也远离了岸

既然/脚下踏着波澜/又注定终身恋着波澜

/既然/能托起安眠的礁石/已沉入海底

既然/与彼岸尚远/隔一海苍天

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

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

A.诗人认为人生如前也无岸后也无岸的大海。而且,能给人以暂息的礁石也沉入海底,前方连航标线也没有。诗的开篇便暗示了人生的坎坷与艰险。

B.那么,人生因此是否迷茫了呢?诗人给了我们答案。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自己的人生体验,而且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本身的宏观的哲理的思考。

C.四个“既然”组成排比句式,音节和谐自然,意象鲜明、具体。如“岸”指目标,“波澜”指生活的坎坷、艰险等。

D.这首诗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一样。同样是站在人生和历史长河中,同样是站在自身的人生体验的角度来审视世界,确立了同样的生活态度。

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两首诗歌的内容及背景辨识,D项,表述不正确,两诗的生活态度不同,陈子昂是深感自己生不逢时,十分痛苦和悲哀。所以选D。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24.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分)

25.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3分)

24.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5.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解析】

2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第一、二句描写凌乱柳枝,虽“未变初黄”, 方吐新芽,却凭借春风吹拂而乱舞狂飘。诗中巧用比拟之修辞手法,抨击、嘲讽、蔑视其“乱条”,即所谓趋炎附势,得志一时之小人。第三、四句描写飞花(柳絮)既飘忽摇摆,亦妄图遮天蔽日。岂不知秋天的清霜能令柳枝枯萎,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即为本诗的寓意。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上下句对仗工整的角度分析,从写作意图角度,作者借清霜的威力来讽刺那些势利小人,而“天地”从空间的角度,给人以正气浩然之感,所以表达效果好些。从句式上来看,“天地”与“飞花”相对,比较工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金黄的稻束 作者: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8分)

旅 思

戴望舒

故乡芦花开的时候,

旅人的鞋跟染着征泥,

黏住了鞋跟,黏住了心的征泥,

几时经可爱的手拂拭?

栈石星饭的岁月,

骤山骤水的行程,

只有寂静中的促织声,

给旅人尝一点家乡的风味。

17.这首诗的主题是 ,诗歌的题目鲜明地表达了这样的主题。诗人借助 这一具有特征性的意象,引起对故乡动人季节的回忆;又借 这一古老的诗歌意象,不仅使诗歌平添不少的韵味,更使这首诗的主题表达得更为急切,更为真实。(3分)

18.“旅人的鞋跟染着征泥,黏住了鞋跟,黏住了心的征泥,几时经可爱的手拂拭?” “栈石星饭的岁月,骤山骤水的行程”,这些描写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17.抒写旅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芦花;促织。

18.这些描写既写出了旅人急骤而又匆促的行程,又写出了途中风餐露宿的情形。(2分)漫长而艰辛的旅程,更能促使旅人回忆起家的舒适和故乡的温暖,对比之下,进一步加重了旅人的望乡、思乡之情,从而深化了诗歌主题。(3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标题及关键词来分析,由标题“旅思”可以联想到旅人在途中的思念;由“故乡芦花开”“促织”这些意象可很容易体会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家乡的风味”也直接表现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由此可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描写在诗歌中所起的衬托、表现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等角度分析,由关键词“黏”“征泥”“鞋跟”等,可体会出旅人匆匆的行程;“栈石星饭的岁月”表现出了旅人风餐露宿的情形;这些内容与家乡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旅人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描写对于主题的深化起着一定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太阳

艾 青

①从远古的墓茔

从__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②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③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④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开

陈腐的灵魂

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写于1937年春

19.请概括“太阳”这一意象的主要特征及其象征意义。(4分)

20.简要分析诗的前二节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4分)

19.特征:①诞生于__和死亡。②炽焰熊熊、、恢弘伟大。③势不可挡④创造万物(答对任意两处给2分)太阳象征着光明、希望、新生。(2分)

20.第一节中运用比喻手法,把太阳比作火轮,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太阳炽焰熊熊、滚滚而来的奔涌之势。(2分)第二节中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高树的舞蹈”“河流的狂歌”等,勾画了一幅众生热烈欢迎太阳、万物复苏的情景。(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在《太阳的话》中,艾青用太阳象征光明和希望,用紧闭着门户的木板房比喻当时人民生活的闭塞、陈旧、落后的环境,以第一人称代表太阳呼唤国人改变现状,迎接光明。诗歌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以满腔的热情唤起民众,投身到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改变现状,为中国开辟光明美好的未来前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8.诗的前两句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寓意?(4分)

19.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18.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找全2分,)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分)

19.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2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1分)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19.

试题分析: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