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元代王冕《白梅》的一首诗,完成后面两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20.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高尚品质?(5分)

21.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0.作者描绘的主要对象是梅花;突出了它坚忍不拔,直面艰难、高洁清远,不同于众、自信乐观,坚持操守的品质。

21.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用梅花写精神品质)、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坚信自己高洁品质可以传扬天下的思想感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第一问比较简单,可抓住诗题“白梅”分析,可知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分析景物的特点可按照由外而内的顺序,先概括其外部形态,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来分析;再重点概括其内在气质和品质。梅花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诗歌,是描写白梅,赞美白梅的一首诗歌,故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所以这首诗歌采用了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6.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17.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3 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6.1)(3分)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17.A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本题可从诗歌三四两句中的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概括要简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根据对选诗的理解,与选项中的诗句作比较,然后选出最为合适的一项。从第1、2两小题基本上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描写隐者生活的诗歌,其中隐者的生活趣味相当浓厚,因此,在思想内容的确定上,应定位在隐居、隐逸的生活上为主。这就要求考生对选项的诗歌出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中A项选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B项选自李白的《蜀道难》,C项选自杜甫的《登高》,D项选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对比之下,不难选出A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8.诗中间两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19.诗人未眠的原因有哪些?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18.(1)对比(寓情于景),“山郭暗”“芦洲白”形成色彩明暗对比,渲染凄清的意境,借“人归”“雁下”,表达羁旅思乡之情。(2分)(2)叠词 ,用“浩浩”“冥冥”描绘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景象。(2分)

19.(1)原因:漂泊异乡,景色凄凉,孤独寂寞,夜忆秦关。(2分)(2) 感情:羁旅愁思,思乡之情。(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分析,“浩浩”“冥冥”运用叠词,来描写晚风、水波、夕阳,表现出了一番暮色昏暗的景象特点。颈联“暗”“白”是从颜色的角度来进行对比,渲染出凄清的氛围,自然烘托出作者思乡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整体意境及具体诗句来分析,从标题“夕次盱眙县”可知,作者漂泊异乡;“独夜忆秦关”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及对秦观过去的回忆感叹;中间两联景物的凄清对作者的感染均导致作者难以入眠。由作者的漂泊异乡及孤独寂寞可联想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羁旅愁思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夜曲①

张仲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此诗写闺中妇人夜思远方的丈夫的情形。②漏水:古人以漏壶滴水计时。

16.一、二两句各从什么角度写了秋夜?体现主人公什么心情?(5分)

17.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16.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秋夜,表现夜漫长,主人公难以入眠。(5分)

17.从修辞上用了拟人和呼告的手法,在诗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2分)原来前面的景都是为了最后一句抒情服务的,希望秋霜在寒衣未寄之前不要飞降,思夫之情,何其浓也。(3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呢,还是在径直命令呢?求告也罢,命令也罢,总之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使人恍然大悟: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下面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尘网”指的是尘世的罗网,这里喻指庸俗污浊的官场。

B.“羁鸟”、“池鱼”本指“笼中鸟”和“池中鱼”,这里是作者自喻。

C.“尘杂” 指的是尘土杂物,这一句说的是陶渊明居住环境的整洁。

D.“樊笼”原指“鸟笼”,这里比喻仕途。

21.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质朴的田园风光,以其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使人悠然神往。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两句是上下诗文的过渡,既总结了上文辞官归隐的原因,又为下文描写归田后的田园生活作引子。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两句是化用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之句,描写的是一幅太平景象。

D.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作结,既回答了为什么津津乐道于茅舍草木、鸡鸣狗吠,又表达了作者回归田园后的愉悦心情。

20.C

21.A

【解析】

20.

试题分析:“尘杂”指的是人世间的琐杂事务,这一句说的是辞官归隐后,家中没有官场中的那些尘俗琐事。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诗描绘田园风光用的是白描手法而非夸张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钟山即事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游钟山

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注:这两首诗是王安石在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时的所见所感。

19.请赏析“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中的“绕”“弄”字。(2分)

20.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首诗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不同。(5分)

19.“绕”字写出了涧水在竹林间静静流淌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钟山美景流连喜爱之情。“弄”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竹林西边草地上,花草随风频频舞动,款款弄姿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钟山美景流连喜爱之情。(注意,选择其中的一个字赏析。)

20.第一首诗以环境的幽静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答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也可)以“涧”水无声、花草摇曳、“一鸟不鸣”写出了环境的幽静,“茅檐相对坐终日”,流露出诗人宁静、闲适、淡泊的心境,然而细细品味则不难体会出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

第二首诗中”山”是诗人人格化的象征。变法失败后,出处进退虽然不同,诗人的理想情操没有改变,这种独立不移的精神寄托在对山的喜爱中。“山花落尽”和“山水空流”也暗含了对保守派得势的不屑。

或答:“山”字出现了八次,“山”的反复运用,达到了回环反复的效果,在形式上取得了特殊的美感,在内涵上形成了特殊的意蕴。前二句以 “看不厌” “买山”“终待老”写出其魅力 ,后两句所写的山,山花落尽,已是一座精神得到了升华的山,豪华落尽,去掉了所有的浮躁与华美,进入“山长在”,“山自闲”的闲静自在的境界。

(手法各1分,情感各1分,情感写到任何一点即可得分。结合具体诗句1分,共5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绕”“弄”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绕”“弄”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绕”“弄”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先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这两首诗歌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然后综合起来便可得出答案。第一首主要以写景为主,仔细体会关键词“柔”“幽”可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景物幽深优美,自然渲染的是恬静的氛围,烘托的自然是作者惬意、悠闲的心情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第二首可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分析,“山”字在诗句中多次出现,故可从反复的角度分析作答,“看不厌” “买山”“终待老”表现出了诗人的闲静自在的心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写元宵节的古诗,完成小题

生查子•元夕 正月十五夜

(北宋) 欧阳修 (初唐)苏味道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ƒ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注:桥,护城河上桥

‚秾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形容艳妆。

ƒ落梅:乐曲《梅花落》

8.“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写了什么景物?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5分)

9.《生查子•元夕》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正月十五夜》主要的抒情方式是什么?(6分)

8.火树、银花、星桥以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元宵灯火灿烂的热闹景象。(写出景物特征3分)。统摄全篇,为全诗奠定欢乐的感情基调,引出了对元宵具体节日景象的描写。(2分)

9.

【解析】《元夕》采用今昔对比,昔日欢乐对比今日悲伤寂寞,抒发了一往情深,却物是人非的惆怅。(对比、衬托1分,感情2分)《正月十五夜》寓情于景,通过对元宵对热闹场面的描写,抒发对欢乐元宵的眷恋不舍之情。(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1分,感情2分。)

8.

试题分析: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读者不难想象,这是很奇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人名,李白的朋友。

13.你认为这首诗的第二联哪两字最有表现力?请作简要分析。(5分)

14.这首诗第三联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并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6分)

13.是“引”和“衔”两字。(1分)“引”和“衔”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2分)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表达生动,有意蕴。(2分)

14.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2分)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使人恍若置身仙境,(2分)表现了李白诗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豪放飘逸的诗风。(2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1.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2.这首诗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

8.诗中景物表现的是什么季节?景物描写构成了怎样的环境?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5分)

9.有人说诗歌的第三句“岭色千重万重雨”与全诗关联不大。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简要分析。(6分)

8.①枫林暗示了是秋季。②孤舟、微月、枫林三个意象集中构成了一片肃杀、凄凉的意境。

③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愁情。

9.不同意。此句不仅写岭色,也兼写筝声。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2分〕“干重”“万重”的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分析4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本诗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此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山寺夜起

(清)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白云,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6.三、四句中“烟”的特点是

17.诗人“不眠”的原因是

16.如白云或白色,动态感

17.惜夜景或喜爱山中的夜景;作客他乡或思家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