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春游湖

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6.“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5分)

17.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6分)

16.最传神的是“蘸”,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时沾时离的情景,(3分)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或“喜爱之情”)。(2分)

17.春水上涨,没过桥面,阻断了前行的道路。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2分)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产生了类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趣。(4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道是一道炼字题。诗句中的精彩字常包括: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叠词。解题的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蘸”是“沾”,指沾着水面;第二步,点出手法,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这句话运用比拟(拟人)的修辞,一个“蘸”字赋予桃花以人的情态动作,这句话是写桃花开得繁密,压低枝干垂到水面沾上水;第三步,指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再联系第一句“双飞燕子几时回?”燕子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诗人遇上了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再放开眼界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所以此处“蘸”的效果中既有写景效果:写出桃花带雨的娇美姿态;又有表情效果:体现了人物的惊喜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变相考查诗歌的主旨。题干中的目标很明确,是“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这两句;要求是其中包含的“理趣”,理趣,即道理。首先看这两句诗所描写的景象:一条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 就过不去了。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这就好比人正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绝处逢生。由此可以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绝望,因为生活中处处有转角。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6.这首诗用什么手法写了几种画眉鸟?(5分)

17.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6.这首诗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2分),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鸟,自由自在,可以“随意移”“ 自在啼”;(2分)一种是笼中鸟,完全没有自由。(1分)

17.这首诗运用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2分)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情(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画眉是声音婉转的鸣禽,本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诗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九 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 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 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竹叶:竹叶青酒。

18.杜甫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因此他被后人尊为“_______________”,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 ”。(2分)

19.结合前两联,简要说明诗人当时的处境。(4分)

20.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18.“诗圣”;“诗史”(各1分)

19.客居他乡,贫病交加,孤独无友的凄凉处境。(“病”“孤”每点2分)

20.思亲怀乡的愁思、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忧国忧民的情怀。(1点1分,2点3分,3点4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18.

中学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常见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要了解。像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关于他的生平创作要较为熟悉。

考点: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

试题分析:可结合注释翻译前两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重阳独酌”暗示诗人“客居他乡”“孤独无友”;“抱病登台”点明诗人“贫病交加”;不能再喝“竹叶”酒,表明身体糟糕,无心赏菊表明前述原因导致自己心情凄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诗人的情感常见的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途径。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等。答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联表明诗人“思亲怀乡的愁思、年老多病的感伤”,而尾联表达了“遭逢战乱忧国忧民的情怀”。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钟山晚步 王安石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

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晚步西园 范成大

料峭轻寒结晚阴,飞花院落怨春深。

吹开红紫还吹落,一种东风两样心。

19.简要分析诗句“细红如雪点平沙”的表达效果。(3分)

20.“料峭轻寒结晚阴”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1.两诗中“晚步”而生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9.“细红”代指楝花的色彩,“如雪”喻指楝花在轻风中轻盈飘飞的姿态,“点平沙”生动描写楝花坠落平地的美态。(3分。每点1分)

20.描写了暮晚时分春寒料峭、阴霾满天的情景,点明题中“晚”字,为全诗定下了幽怨清凉的抒情基调。(3分。每点1分)

21.王诗是闲适之情,“时见”一词显得悠闲,“晚步”赏景见情趣;范诗表达的是一种“怨”情,怨春风吹开红紫花朵又吹落,有情也无情,“晚步”赏景见情趣、理趣。(4分。每诗的情感与分析各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读懂诗句意思,然后再联系诗题分析“表达效果”。分析时可逐个分析每个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如:“细红”代指楝花的色彩,“如雪”喻指楝花在轻风中轻盈飘飞的姿态,“点平沙”生动描写楝花坠落平地的美态,等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既要根据诗句的内容分析,又要结合诗句的位置分析。从诗句内容上看,此句描写了暮晚时分春寒料峭、阴霾满天的情景,点明题中“晚”字;从诗句位置上看,此句处于全诗开头,因而为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仔细揣摩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据之分析诗人在诗题中所写的“晚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王诗抒发的是闲适之情(由“时见”一词可见悠闲),所以试题中的“晚步”,意在赏景。范诗表达的是一种“怨”情,诗人怨春风有情也无情,从中发现哲理,因此诗题中的“晚步”,意在理趣。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得雨四首(其三) [清] 宋湘

笠影千塍外,莺声一路中。草从今日碧,花又去年红。

细细失犁把,浮浮有水虫。忧愁复辛苦,无限慰邻翁。

【注】:①宋湘:广东嘉应州人(今梅州)人,清代中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政声廉明的清官。这首诗作于其惠州丰湖书院院长时,当时惠州遭受了长时的春旱。②塍(chéng),田间的土埂子,小堤。

21.这首诗前三联描写的“得雨”后的景象有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4分)

22.“得雨”之后邻家老翁的情感,诗人在尾联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3分)

21. 长时春旱,得到及时雨后,农村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1分)。田野间处处是戴着斗笠扶着犁把赶忙春耕的农人,一路黄莺歌声婉转,草木焕发生机,花朵新鲜绽放,水中虫儿快活游动(2分)。画面有远有近,绘声绘色,清新怡人(1分)。

22.久旱的忧愁辛苦,在得到及时雨后烟消云散,邻家老翁喜出望外(1分),“得雨”前的忧愁又辛苦与“得雨”后的欣慰且喜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分),更好地衬托出老翁对春雨的盼望及得雨后的喜悦之情(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景物特征类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解题思路是由分到总,先具体分析所描绘的景象,然后总体抽象概括其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对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A:第一诗句中的“温柔”描绘了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欲言又止,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贤淑,温存,庄重。 B:第二诗句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C:第三诗句运用了重叠的手法,写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唤以及美好的祝愿。 D:此诗以“送别”为题刻画了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更有缠绵的情志。

阅读元代王冕《白梅》的一首诗,完成后面两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20.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高尚品质?(5分)

21.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0.作者描绘的主要对象是梅花;突出了它坚忍不拔,直面艰难、高洁清远,不同于众、自信乐观,坚持操守的品质。

21.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用梅花写精神品质)、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坚信自己高洁品质可以传扬天下的思想感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第一问比较简单,可抓住诗题“白梅”分析,可知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分析景物的特点可按照由外而内的顺序,先概括其外部形态,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来分析;再重点概括其内在气质和品质。梅花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诗歌,是描写白梅,赞美白梅的一首诗歌,故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所以这首诗歌采用了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6.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17.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3 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6.1)(3分)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17.A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本题可从诗歌三四两句中的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概括要简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根据对选诗的理解,与选项中的诗句作比较,然后选出最为合适的一项。从第1、2两小题基本上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描写隐者生活的诗歌,其中隐者的生活趣味相当浓厚,因此,在思想内容的确定上,应定位在隐居、隐逸的生活上为主。这就要求考生对选项的诗歌出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中A项选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B项选自李白的《蜀道难》,C项选自杜甫的《登高》,D项选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对比之下,不难选出A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8.诗中间两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19.诗人未眠的原因有哪些?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18.(1)对比(寓情于景),“山郭暗”“芦洲白”形成色彩明暗对比,渲染凄清的意境,借“人归”“雁下”,表达羁旅思乡之情。(2分)(2)叠词 ,用“浩浩”“冥冥”描绘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景象。(2分)

19.(1)原因:漂泊异乡,景色凄凉,孤独寂寞,夜忆秦关。(2分)(2) 感情:羁旅愁思,思乡之情。(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分析,“浩浩”“冥冥”运用叠词,来描写晚风、水波、夕阳,表现出了一番暮色昏暗的景象特点。颈联“暗”“白”是从颜色的角度来进行对比,渲染出凄清的氛围,自然烘托出作者思乡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整体意境及具体诗句来分析,从标题“夕次盱眙县”可知,作者漂泊异乡;“独夜忆秦关”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及对秦观过去的回忆感叹;中间两联景物的凄清对作者的感染均导致作者难以入眠。由作者的漂泊异乡及孤独寂寞可联想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羁旅愁思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夜曲①

张仲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此诗写闺中妇人夜思远方的丈夫的情形。②漏水:古人以漏壶滴水计时。

16.一、二两句各从什么角度写了秋夜?体现主人公什么心情?(5分)

17.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16.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秋夜,表现夜漫长,主人公难以入眠。(5分)

17.从修辞上用了拟人和呼告的手法,在诗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2分)原来前面的景都是为了最后一句抒情服务的,希望秋霜在寒衣未寄之前不要飞降,思夫之情,何其浓也。(3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呢,还是在径直命令呢?求告也罢,命令也罢,总之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使人恍然大悟: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