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20. “竟晓月空明”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4分)

21.“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的情感?(4分)

20.“空”字表明月色明朗,诗人却无心欣赏。(1分)“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辗转无眠,直到天明。(1分)此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伤感。(2分)

21.“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4分,答出一点给1分)

【解析】

20.

试题解析:赏析题型,包括鉴赏表达方式、鉴赏修辞手法、鉴赏表现手法、鉴赏结构技巧。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解析:本题诗题为“旅夜怀远客”,关键字“旅”“怀”。其次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尽量抓住关键字词。如“梦断”“病起”“春花”“故人天际行”。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8.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分)

19.“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值得玩味,请你作简要赏析。(6分)

18. (1)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19. 诗人触景生情,羁留异地见落叶而思故乡;“寒”“独”二字相互映衬,写尽客居他乡凄凉孤独的心情。

【解析】

18.

试题分析:如果是笼统地简要分析意境,必须遵循答题的一般思路:①描述诗歌的意境。②概括意境的特点。③理解意境中作者寄托的感情。此题可以从“孤、独”二字作为切入点。同时注意意象的内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某一联的赏析可以从形式内容两个层面入手分析。看看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技巧,还要关注蕴含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8分)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9.“江山此夜寒” 一句中“寒”用得非常好,试作分析。(4分)

20.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的离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间接表达的。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19.双关。“寒”不仅指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2分,而且更有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一片离情俱由“寒”字托出。2分

20.这首诗歌,寓情于景、景中见情,1分,所有离情并没有直接用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1分。通篇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流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耐人寻味。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临终歌①

(唐)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翼,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②兮挂左袂。

后人得知兮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③

【注】①此为李白62岁于安徽当涂临终时所作。②扶桑指日本北海道地区。③《论语·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18.通过本词,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清简要分析。(4分)

19.词中运用了哪些典故?其作用是什么?(4分)

18.对自己命运不济的感喟和哀叹。

19.鲲鹏展翅和《论语》 (2分) 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典故,表现了自己拥有大的理想和横绝一世的信心。(1分) 化用了《论语》的典故,表达了没有仲尼这样的人,世界上还有谁欣赏我的哀伤。(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由第一句可知,大鹏展翅远举啊,振动了四面八方;飞到半空啊,翅膀摧折,无力翱翔。这两句诗概括了李白的生平。“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前一句说后人得到大鹏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传。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异兽。哀公十四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猎获,非常难受。但如今孔子已经死了,谁肯像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呢?这两句一方面深信后人对此将无限惋惜,一方面慨叹当今之世没有知音,含意和杜甫总结李白一生时说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非常相近。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用典属于间接抒情的手法,委婉含蓄的表明诗人的感情,所以最后要落脚在诗人的情感。本题中诗人化身一只大鹏鸟,表明自己横绝一世的理想,仲尼的典故慨叹当世没有知音,无限惋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春游湖

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6.“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5分)

17.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6分)

16.最传神的是“蘸”,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时沾时离的情景,(3分)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或“喜爱之情”)。(2分)

17.春水上涨,没过桥面,阻断了前行的道路。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2分)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产生了类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趣。(4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道是一道炼字题。诗句中的精彩字常包括: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叠词。解题的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蘸”是“沾”,指沾着水面;第二步,点出手法,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这句话运用比拟(拟人)的修辞,一个“蘸”字赋予桃花以人的情态动作,这句话是写桃花开得繁密,压低枝干垂到水面沾上水;第三步,指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再联系第一句“双飞燕子几时回?”燕子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诗人遇上了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再放开眼界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所以此处“蘸”的效果中既有写景效果:写出桃花带雨的娇美姿态;又有表情效果:体现了人物的惊喜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变相考查诗歌的主旨。题干中的目标很明确,是“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这两句;要求是其中包含的“理趣”,理趣,即道理。首先看这两句诗所描写的景象:一条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 就过不去了。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这就好比人正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绝处逢生。由此可以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绝望,因为生活中处处有转角。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6.这首诗用什么手法写了几种画眉鸟?(5分)

17.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6.这首诗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2分),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鸟,自由自在,可以“随意移”“ 自在啼”;(2分)一种是笼中鸟,完全没有自由。(1分)

17.这首诗运用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2分)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情(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画眉是声音婉转的鸣禽,本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诗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九 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 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 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竹叶:竹叶青酒。

18.杜甫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因此他被后人尊为“_______________”,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 ”。(2分)

19.结合前两联,简要说明诗人当时的处境。(4分)

20.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18.“诗圣”;“诗史”(各1分)

19.客居他乡,贫病交加,孤独无友的凄凉处境。(“病”“孤”每点2分)

20.思亲怀乡的愁思、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忧国忧民的情怀。(1点1分,2点3分,3点4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18.

中学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常见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要了解。像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关于他的生平创作要较为熟悉。

考点: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

试题分析:可结合注释翻译前两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重阳独酌”暗示诗人“客居他乡”“孤独无友”;“抱病登台”点明诗人“贫病交加”;不能再喝“竹叶”酒,表明身体糟糕,无心赏菊表明前述原因导致自己心情凄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诗人的情感常见的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途径。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等。答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联表明诗人“思亲怀乡的愁思、年老多病的感伤”,而尾联表达了“遭逢战乱忧国忧民的情怀”。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钟山晚步 王安石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

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晚步西园 范成大

料峭轻寒结晚阴,飞花院落怨春深。

吹开红紫还吹落,一种东风两样心。

19.简要分析诗句“细红如雪点平沙”的表达效果。(3分)

20.“料峭轻寒结晚阴”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1.两诗中“晚步”而生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9.“细红”代指楝花的色彩,“如雪”喻指楝花在轻风中轻盈飘飞的姿态,“点平沙”生动描写楝花坠落平地的美态。(3分。每点1分)

20.描写了暮晚时分春寒料峭、阴霾满天的情景,点明题中“晚”字,为全诗定下了幽怨清凉的抒情基调。(3分。每点1分)

21.王诗是闲适之情,“时见”一词显得悠闲,“晚步”赏景见情趣;范诗表达的是一种“怨”情,怨春风吹开红紫花朵又吹落,有情也无情,“晚步”赏景见情趣、理趣。(4分。每诗的情感与分析各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读懂诗句意思,然后再联系诗题分析“表达效果”。分析时可逐个分析每个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如:“细红”代指楝花的色彩,“如雪”喻指楝花在轻风中轻盈飘飞的姿态,“点平沙”生动描写楝花坠落平地的美态,等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既要根据诗句的内容分析,又要结合诗句的位置分析。从诗句内容上看,此句描写了暮晚时分春寒料峭、阴霾满天的情景,点明题中“晚”字;从诗句位置上看,此句处于全诗开头,因而为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仔细揣摩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据之分析诗人在诗题中所写的“晚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王诗抒发的是闲适之情(由“时见”一词可见悠闲),所以试题中的“晚步”,意在赏景。范诗表达的是一种“怨”情,诗人怨春风有情也无情,从中发现哲理,因此诗题中的“晚步”,意在理趣。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得雨四首(其三) [清] 宋湘

笠影千塍外,莺声一路中。草从今日碧,花又去年红。

细细失犁把,浮浮有水虫。忧愁复辛苦,无限慰邻翁。

【注】:①宋湘:广东嘉应州人(今梅州)人,清代中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政声廉明的清官。这首诗作于其惠州丰湖书院院长时,当时惠州遭受了长时的春旱。②塍(chéng),田间的土埂子,小堤。

21.这首诗前三联描写的“得雨”后的景象有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4分)

22.“得雨”之后邻家老翁的情感,诗人在尾联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3分)

21. 长时春旱,得到及时雨后,农村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1分)。田野间处处是戴着斗笠扶着犁把赶忙春耕的农人,一路黄莺歌声婉转,草木焕发生机,花朵新鲜绽放,水中虫儿快活游动(2分)。画面有远有近,绘声绘色,清新怡人(1分)。

22.久旱的忧愁辛苦,在得到及时雨后烟消云散,邻家老翁喜出望外(1分),“得雨”前的忧愁又辛苦与“得雨”后的欣慰且喜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分),更好地衬托出老翁对春雨的盼望及得雨后的喜悦之情(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景物特征类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解题思路是由分到总,先具体分析所描绘的景象,然后总体抽象概括其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对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A:第一诗句中的“温柔”描绘了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欲言又止,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贤淑,温存,庄重。 B:第二诗句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C:第三诗句运用了重叠的手法,写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唤以及美好的祝愿。 D:此诗以“送别”为题刻画了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更有缠绵的情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