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先成后面的题目。(8分)

春日

杨万里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

18.本诗语言“常中见巧、平中见奇”。试简要赏析“随”“着”两字的妙处。(4分)

19.本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试从全诗的角度简要赏析。(4分)

18.“随”字写诗人远望春天的天空、原野,将满目春意尽情写出;同时表现了诗人愉悦、自得之情。“着”字写斜阳照山树,既表现了树之英姿,又写出残阳之烈,使日与树互相映衬。

19.天空高远,山树郁郁葱葱,夕阳光辉灿烂,是为静景;犬吠声洪亮,人行半山中,是为动景;既表现了春意盎然,又表现了人行之精神倍增。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随”“着”在句中的意思;②看“随”“着”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随”“着”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诗句中的关键词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先指出动静两方面在诗中的具体表现,然后再指出其表达效果。例如,对山、夕阳的描写为静态描写,“犬吠”“人行”自然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表达效果可从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和表现人物的精神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20.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4分)

21.第三联写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简要分析。(4分)

20.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2分,答出4个即可得2分)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2分)

21.以动(声)衬静。(1分)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反衬环境的清远、幽静和空旷,渲染了静谧的气氛(1分)表达了诗人孤独愁苦的心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意境的题目。意境是由意象组成,所以第一步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首联中有“繁露”“西园”,颔联有“寒月”“疏竹”,颈联有“石泉”“山鸟”等;第二步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再结合作者的情感来感悟构成的意境,“露”是“繁”,“月”是“寒”,“竹”是“疏”,“泉”是“响”,“山鸟”是“喧”;将这些景物合到一处,营造的意境自然是凄清、冷落、寂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题干中问的是“第三联的写景手法”,这个提示很明显,是写景的技巧,主要有动静、虚实、感官、空间等等。“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这两句的景物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响”和“喧”,联系整首诗歌,可以发现是“中夜”,诗人“起望西园值月上”,此时是寂静的,那写石泉的“响”和山鸟的“喧”定然是衬托这夜晚的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题。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该诗写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

19.后人认为这首诗歌体现了贾岛诗歌“清冷”的特点,请从景物和情感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20.这首诗妙在写景,请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之妙。

19.诗人选取薄暮雪霁天晴时分,出门远眺见遍山白雪,樵人初归,野草燃烧,断断续续的烟霭生于傲立的石松之间,空山寒寂,景物清冷;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空山独行,情感清冷(心灰意冷、凄凉、失落、苦闷)

20.整首诗在写景上,远近结合:选择了“野火”“断烟”“危峰”等远景,也选择了溪水这样的近景;动静结合,选择了“白屋”“寒日”“溪云”等静景,也选择“归”“下”勾勒出山间景物的生气和动态;俯仰结合,写了天上溪水上升腾的云朵,也选择了采樵人沿着羊肠小道缓缓下山;明暗结合,野火为明,断烟为暗,写出了景物时间推移变化;视听结合,这首诗歌前六句全为望景,最后一联写清脆的钟声让诗歌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余韵无穷。

【解析】

1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晴雪”、“溪云”、“樵人”、“白屋”、“寒 日”“危峰等意象体现了“清冷”的特点,体现了诗人孤寂的处境。用晴天的白雪、落雪覆盖的屋顶、寒冷的天气、危险的山 峰、生起的野火、地上的冈草等意象结合在一起用环境的清冷 孤寂衬托作者的心境,以哀景衬哀情,表达了作者在应举落第 后心灰意冷、自我排遣的情感。诗人倚着拐杖,看晴雪、溪云、寒日危峰、白屋樵夫、野 火冈草等众多的景物,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来分析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答题时,可分别从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衬托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雪景、溪云是静景,樵人归、断烟生是动景; 远近结合,雪景、溪云是近景,寒日、危峰、断烟是远景。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内心的悲凉,而是通过落雪覆盖的小屋 等环境衬托;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由近处的白屋看到了远处的 危峰,视野开阔;用了明暗色彩的对比,“晴雪”、“暮天”色 彩鲜明,故采用的是视听结合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

之零陵郡次新亭(范云)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沧流未可源,高颿去何已。

[注] 范云(451-503):南朝齐、梁间诗人。范云由京官而外放,去荒僻的零陵郡任内史,途中在新亭逗留数日,并写下了这首诗。

18.本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2分)

19.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8.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9.诗人抓住“江”、“天”、“树”、“烟”等意象,(1分)描绘了一幅江水浩渺、烟树迷濛的景象,(1分)营造了一种广渺寂寥、迷濛淡远的意境。(2分)表达了作者孤独、迷惘的心情,流露了仕途之忧和飘零之感。(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诗歌的前四句写江景。江面开阔,看不见对岸,远远望去,迷迷濛濛,树木仿佛浮在滔滔的江水之旁,所以说“江干远树浮”;面对着浩渺的江天、朦胧的烟树,诗人心中涌起一股迷惘的情绪。这是诗人对着江水发出的感慨,其中也隐隐透露出对仕官前程的担忧。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分析此题,需要结合诗句分析即可。“天末孤烟起”,一股云烟在天的尽头飘然而起,显得那么孤寂淡远。在这二句中,诗人用一个“远”字和一个“孤”字写出了大江景色的广渺、寂寥。这二句着意写江景的迷濛淡远。面对着浩渺的江天、朦胧的烟树,诗人心中涌起一股迷惘的情绪,他不禁吟出伤感的诗句:“沧流未可源,高颿去何已。”“颿”,同帆。诗人说:江水浩荡,滔滔不绝,难以穷尽其源!我这只扬帆的小船要飘流到何时,才能停泊?这是诗人对着江水发出的感慨,其中也隐隐透露出对仕官前程的担忧。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曲江对酒

唐·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9.简析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20.“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你认为这样修改之后好不好,为什么?(4分)

19.(诗人感觉闲散无聊,枯坐江头多时,不想回去,(1分)纵饮懒朝,后悔没有及早辞官归隐,(1分)抒发了诗人面对仕途失意、抱负难展、理想落空、报国无门的状况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情。(1分)

20.“桃花欲共杨花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2分)正因为仕途失意,懒散无聊,诗人才久坐江头,如此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纯用描写,能更好地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诗先写牢骚:“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这是诗人的牢骚话,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正话反说,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这里所说的“人”和“世”,不光指朝廷碌碌无为之辈,牢骚已经发到了唐肃宗李亨的头上。诗人素以“忠君”为怀,但失望过多的时候,也禁不住口出微辞。以此二句,足见诗人的愤懑不平之气。最后抒发愁绪:“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这一联是说: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这里,以“沧洲远”、“未拂衣”,和上联的“纵饮”、“懒朝”形成对照,显示一种欲进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两难境地。杜甫虽然仕途失意,毕生坎坷,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始终如一,直至逝世的前一年(769年),他还勉励友人“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希望以国事为己任。可见诗人之所以纵饮懒朝,是因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他把自己的失望和忧愤托于花鸟清樽,正反映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痛。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解答时应注意比较两句诗从内容到手法方面的区别,能更好体现作者情感的为佳。“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短短一联,形、神、声、色、香俱备。“细逐”、“时兼”四字,极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两句衬托出诗人的此时的心绪: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由拟人法改为描写法。之所以这样改,是因为“桃花欲共杨花语”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黄华:菊花。

20.诗人“把酒不知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1.有人评价“秋风发上生”用语生新奇警,请简要分析。

20.因为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被贬的失落惆怅难以排解,所以诗人病后频频把盏,借酒消愁。

21.本来是秋风吹动人的头发,诗人却用比拟方式形象地说秋风是人头发上生出,这样就不仅指秋风萧萧,而且指年华逝去,白发新生,暗示了诗人凄冷落寞的情怀。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诗句分析,由诗歌注释可知,此时的作者被贬徐州又病,故在官途失意后心情郁闷,“故园又负黄华约”表现出了诗人思乡之情,欲借酒浇愁的思想感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采用的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生”采用的是比拟的手法,将秋风吹动人的头发,形象的表达出来,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诗人采用环境描写与诗人外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将诗人凄冷落寞的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从而给人新颖奇警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长门怨

齐浣

宫殿沉沉月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注】①昭阳:宫殿名。②更漏:报时的漏壶。

20.“昭阳更漏不堪闻”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什么心理?(5分)

21.“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有的版本作“半是思君半恨君”。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

20.度日如年,害怕听到报时声。(2分)写出了女主人公失宠后独处冷宫的极度寂寞、哀怨。(3分)注:答出寂寞、哀怨其中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

21.示例一:“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好。由“珊瑚枕上千行泪”可知,“不思君”是假,其真意恰恰是思念甚深,至于生出怨恨,这是以恨写爱,更能表现爱之深,无理而妙;“恨君”也与标题中的“怨”相照应。(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示例二:“半是思君半恨君”一句好。分不清是爱还是恨,又爱又恨,更能表达女主人公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分析,由标题“长门怨”中的一个怨字,为整首诗歌奠定了哀怨的感情主基调。然后根据“昭阳更漏不堪闻”一句大意,抓住关键词“不堪闻”很容易体会出女主人公独处冷宫害怕听到报时声的寂寞与哀怨,将女主人公度日如年的情形表现的淋漓尽致。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炼字的题,解答此题,可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哪一句好,然后根据自己的选择观点,从“不是”或“半是”一词在表现手法、表达出的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角度来阐述哪一种更能表达女主人公的情感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20.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这首诗“语意新奇,韵格超绝”,结合诗歌的第一、第二句,找出生动传神的两个字,并作分析。(5分)

21.有人认为这首诗题虽名为“怨”,却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20.用字生动的是“透”、“更”。①“透”,风吹飞雪,雪借风势,穿透刀瘢。边疆将士身经百战,留下累累瘢痕,其艰险痛苦情形已不言而喻;该字写出负伤过的将士仍在守戍的岗位上继续冲风冒雪,所以该字又不单写风雪本身,而是说风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写出戍边将士的艰辛。②“更”字,以增其“寒”字的份量,并且化用了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极言边塞的的苦寒。

(每字1分,分析3分。)

21.①“半夜火来知有敌”,是说烽火夜燃,响起敌人夜袭的警报。“一时齐保贺兰山”,是这首小诗诗意所在。“一时”,言同时,无先后;“齐”,言共同,无例外,形容闻警后将士们在极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同仇敌忾的豪情。②诗歌前两句对北地的严寒的描写,也正为下文表现将士们的不畏艰苦蓄势。所以这是一首高扬英雄主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的小诗。(每点3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首先要找出精彩的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然后解释字并代入句中描述(如是动词,要注意有否修辞和词类活用);最后点明效果,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朔风吹雪透刀瘢”,北地严寒,风雪凛冽,这是许多边塞诗都曾写过的,所谓“九月天山风似刀”(岑参),所谓“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再夸张些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但总还没有风吹飞雪,雪借风势,用穿透刀瘢这样的形容使人来得印象深刻。边疆将士身经百战,留下累累瘢痕,如王昌龄所写:“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其艰险痛苦情形栩栩如生;而这首小诗却写负伤过的将士仍在守戍的岗位上继续冲风冒雪,又不是单就风雪本身来描写,而是说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写出戍边将士的艰辛。次句“饮马长城窟更寒”,是由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化来,加一“更”字,以增其“寒”字的份量。这两句对北地的严寒做了极至的形容,为下文蓄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的不同。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借助……、……、……意象(或画面),表达了……感情。题干中说“诗题虽名为‘怨’,却毫无边怨哀叹之情”,那就要从诗句中读出别的情感。“半夜火来知有敌”,是说烽火夜燃,响起敌人夜袭的警报。结句“一时齐保贺兰山”,是这首小诗诗意所在。“一时”,犹言同时,无先后;“齐”,犹言共同,无例外,形容闻警后将士们在极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英雄气概。全诗格调急促高昂,写艰苦,是为了表现将士们的不畏艰苦;题名为“怨”,而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这是一首歌唱英雄主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的小诗。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21.还未展开    芳心

22.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及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求同”法,即从两首诗中找出在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两个方面的共同点,可找出一些关键词进行理解。例如,“芭蕉” “海棠”,由标题“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可得出,植物的相同的状态是“还未展开”。前首诗歌,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后首诗歌,作者劝说尚未开放的海棠“爱惜芳心”。故通过比较可得出,这两首诗均用“芳心”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运用“求异”法,即分析这两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具体分析时,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衬托、对比、比拟等角度分析。例如,前首诗歌,“冷烛无烟绿蜡干”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芳心犹卷怯春寒”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故首联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后首诗歌,“枝间新绿一重重”采用的是衬托和对比手法,以新绿来衬托“数点红”;“芳心”“闹”等词表现了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故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理解,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故采用的是一语双关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答题。

寒 食【注】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22.一、二两句在情与景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4分)

2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2.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

23.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

【解析】

22.

试题分析: 明确景与情的关系,然后列举意象的特点,作者的情感。景与情的在形式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在内容上,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哀情。本诗第一句写乐景,第二句是哀情,显然手法是以乐景衬哀情。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写出抒发怎样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 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二)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四)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五)体味诗词的感__彩。从题目看“寒食”,是传统节日,是要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暗含作者漂泊思亲之情。“诗眼”为“悲”,表达伤感之情。“他乡寒食、贫居无烟火”从词中得出其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

寒食节令,清明前一天。春秋时介子推曾随晋公子重耳出门在外十九年。耳后为晋文公,赏赐随从。推不求官封,与母隐居绵山,后耳焚山逼他出,推拒而抱树枝烧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等地为纪念他,每年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俗称寒食节。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乐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孟云卿,字升之,平昌(商河县西北)人。约生于725年(唐开元十三年)。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30岁后始举进士。肃宗时为校书郎。存诗17首。其诗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重。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军,行前夜饮话别,并以诗相赠,即《酬孟云卿》。同年冬,他们在洛阳相遇,同到刘颢家中畅饮。杜甫又写了《冬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饮宴散因为醉歌》一诗,记叙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达了诗友间的诚挚感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