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在金日作三首(其二)
(南宋)宇文虚中
遥夜沉沉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
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许能肥北海羊。
回首两朝俱草莽,驰心万里绝农桑。
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眦穿胸不汝忘!
注:①金国陷汴京,掳徽、钦二帝,下面“两朝”即指此事。宇文虚中因出使金国而被软禁,身虽留而心不屈。
②西河馆:春秋时期晋国扣留鲁国大臣季孙意如,要把他长期安置在西河地方的宾馆里。
③北海羊:苏武牧羊。
④汝:指金国。
14.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分)
15.此诗后三联怎样将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赏析。(4分)
14.
描写了在沉沉的长夜里,浓霜布满帐幕,身处异乡的诗人难得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祖国)的情景。
15.
本诗颔联和颈联为间接抒情。颔联借典故抒情,用了西河馆和北海羊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被金国软禁,但也要效法苏武守志不屈(不变节);颈联景、事抒情,诗人回想起徽、钦二帝遭俘虏离开朝廷,被金人抢占的祖国土地已经不能从事农业生产,借此来抒发对国耻的深沉悲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满怀仇恨,视死如归、以身报国的情操。
【解析】
1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情景描写,答题的思路是先描述本联所描绘的意象和意境特点,最后再分析借助景物所抒发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抒情方式,颔联借典把情,颈联是借景抒怀,尾联则是直把胸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9.诗中的“风”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0.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9.有情(济世、造福于人)。炎热未消之时,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为诗人指明道路)。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抓住了风“凉”“急”“有声”(凉、急、大)等特征,从感觉、声势等角度正面描写,突出了风的作用。
20.托物言志。诗人以风喻人,赞美风平等普济(造福于人)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这首诗通过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诗人用了“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将“风”写得神通广大,寄托了济世惠民的强烈愿望。
【解析】
19.
试题分析:分析“风”的形象,既要抓住“有情”这样一些直抒其意的字眼,又要善于从诗人的描写文字中去领悟概括,二者不要偏废。试题要求作具体说明,答题时应该结合诗歌词句去答,不能只说抽象概念。初秋之风为人送爽;秋风又奏响了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欢愉;秋风不择地域地吹,体现了仁爱、阔达的胸怀。诗人以风喻人,风不舍昼夜地有益于人,有为之士也应如此。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风咏怀,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写风起,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一“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是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用了“驱”、“卷”、“寻”、“出”、“为君”、“起”等字词,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20.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21.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20.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21.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综观全诗,以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前半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半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壮。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题目。
早寒有怀①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②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③,平海夕漫漫。
【注】 ①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②襄水,古属楚国。③《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18.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5分)
19.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18.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落木”“雁”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点明意象2分,赏析3分)
19.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抒发了思乡之情(1分)。“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赏析1分)②尾联用典和烘托(1分),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1分)。“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赏析1分)(“平海夕漫漫”答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亦可,尾联必须答出两种手法,答用典不单独给分。)(手法、情感、赏析各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首先抓住“早寒”中的“寒”字,在首联中寻找能表现“寒”的意象,“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上句有“落叶”“归雁”,下句有“北风”,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这些意象如何表现出“寒”的特征。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包含两问,一问表现手法,二问思想感情。阅读全诗,“乡泪客中尽”一句就点明了作者的主要情感,然后再看颈联和尾联用什么样的手法去表现这种内心的情感。颈联,上句写自己,下句想象家人,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想象结合起来,这就是典型的虚实结合,而这种手法的运用,可以丰富诗歌的内涵,帮助表情达意。尾联,上句的内容在注释中有解释,是为用典,下句“平海夕漫漫”为写景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有一个烘托作用,典故的使用可以含蓄委婉地表达丰富的意思,诗歌结尾句写景使得情感余味无穷。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5分)
泗州东城晚望
秦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舶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21.结合本诗,简述作者在诗中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22.诗人主要运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山水?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3分)
21.表现诗人向往一种朦胧而不虚幻,恬淡而不寂寞的境界心情。 (符合大意即可)
22.映衬(对比映衬)。将淮水如带与孤城屹立相映衬.写出了夕阳西下后朦胧、恬淡的境界;以远远飘来的人声打破沉闷的气氛,表现环境的静谧;以林梢为陪衬来突出主体青山,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从以动衬静的角度分析可酌情给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写景诗。画面的主色调既不是令人目眩的大红大紫,也不是教人感伤的蒙蒙灰色,而是在白水、青山之上蒙上一层薄薄的雾霭,诗人从而抓住了夕阳西下之后的景色特点,造成了一种朦胧而不虚幻、恬淡而不寂寞的境界。这种境界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是一致的,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所说:“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返,心亦吐纳。”
考点:体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前两句着重写水。用了“渺渺”二字,既扣住了题目中“晚望”二字,又与后一句的“夕霏”呼应,然后托出淮水如带,同孤城屹立相映衬,构成了画面上动和静、纵和横的对比。舳舻的原意是船尾和船头,在这里指淮河上的行船。诗人可能是嫌全诗还缺少诉诸听觉之物,所以特意点出“人语”二字。这里的人语,不是嘈杂,不是喧哗,而是远远飘来的、若断若续的人语。它即使全诗的气氛不致于沉闷,又使境界更为静谧。唐代诗人卢纶《晚次鄂州》诗说“舟人夜语觉潮生”,为“舳舻”句的出处。
三四两句着重写山。在前一句中,诗人不从“山”字落笔,而是写出林后天际的一抹青色,暗示了远处的山峦。描写山水风景的绝句,由于篇幅短小,最忌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前人因此这样总结绝句的创作经验:“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元代杨载《诗法家数》)对此中“三昧”,诗人深有体会。在他笔下,树林不过是陪衬,山峦才是主体,但这位“主角”姗姗来迟,直到终场时才出现。诗的最后一句既回答了前一句的暗示,又自成一幅渺渺白水绕青山的画面,至于此山本身如何,则不加申说,留待读者去想象,这正符合前人所谓“句绝而意不绝”(《诗法家数》)的要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
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
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2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哪个字是“诗眼”?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2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1)“锁”字是诗眼(2分)。“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3分)
(2)运用了反衬手法(2分)。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3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从题目看表现的是宫中的生活。春色被锁在宫墙之内,更可况是宫女呢。在这里作者用春色来比喻宫女的青春年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多少年轻女子被掠进皇宫,终身禁锢于宫墙之内,青春活活葬送。这时古代女子的悲剧。古典诗歌中描写宫廷生活的“宫词”,常取此为题材,为不幸的宫女倾诉苦衷。武衍这首宫词,以深惋之笔,借景托情,描写宫女被禁锢的悲哀和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怨恨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8分)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1),俊逸鲍参军。
渭北(2)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3)。
注:(1)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2)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3)论文:此处指论诗。
14.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几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高度评价?(2分)
15.“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6分)
14.(1)成就(高)、地位(无敌);气质、个性(卓然不群);风格(清新俊逸)(任意答到2点就可得2分。)
15.(1)长安的树木枝桠吐绿,春意盎然,诗人看着眼前春景,想象着此时江东也许正值日落时分暮云纷纷,而身处江东的李白,不知一切是否如意。(2分)(2)表达出诗人对故人深切的担忧和真诚的牵挂。(2分)(3)情景交融(1分),虚实相生(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诗人首联概括赞美李白的天才:“白”,李白;“无敌”,无人能比得上;“飘”,豪放飘逸;“不群”,超凡脱俗;“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这样热情洋溢的夸赞,性格沉稳的杜甫,名扬海内的李白,对李白由衷的钦佩,相知之深,感情之诚,脱口而出。颔联具体评价李白的诗风:“庾开府”,指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的著名诗人庾信,其晚年作品一扫绮丽之风而显“清新”之风;“鲍参军”,指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的著名诗人鲍照,其诗赡远遒丽、“俊逸”多姿。众所周知、倍受推崇前代著名诗人来类比李白,既准确地提炼出了李白诗作的风格特点,又说明了李白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崇高,更突出自己对李白的理解之深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颈联写景融情:“渭北”,渭水北岸,借指诗人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长江以东,借指李白当时的所在地;“春天树”,给人深茂之感;“日暮云”,给人郁积之感。前句写眼前实景,后句写想象虚貌,虚实结合,平实是景物中融汇着深深的怀想之情。看似平淡,实则冼炼;语言朴素,含蕴极丰,是历来传颂的名句。上句写诗人对着春树想念李白,下句写李白看着暮云想念诗人,渭北、江东增加空间感,春树、暮云体现时间感,两句互文同义,表达的都是诗人一方对李白的想念之情:“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都对你深情牵念”。这样理解,或许才能更真实地体现诗人当时对李白的那份钦敬仰慕、无关功利、无求回报的高尚友情吧。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填空题。(4分)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注】拾遗:官名。袁氏曾任拾遗,因罪流放岭南。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 诗的人。这首诗的体裁是 ,后两句采用 的手法,作者以此表达 的思想感情。
山水诗 五言绝句 对比 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
【解析】
试题分析: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了解古代诗歌的类型,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及情感。 从题目“不遇“可知有思念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①凝妆:盛妆。②悔教:悔使。
22.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3分)
23.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5分)
22.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3分)
23.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1分)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田野)的杨柳,(1分)勾起了对丈夫的思念及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1分)因为杨柳既是代表春色的典型景物,又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1分)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往昔与丈夫欣赏春光及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1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20.诗歌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
21.简析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20.运用了今昔盛衰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简要说明”要点。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着写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 旧”“荒”对比,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对照,增强了诗作的表现力,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3分)
21.分析要点:① 感慨人事沧桑巨变,盛衰兴废无常。② 寄予“逸豫而亡身”的主题,讽喻统治者不可骄纵、逸乐。分析要结合诗句具体展开。(意思对即可)(4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 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效果。本诗从题目“苏台览古”可以得知,这是一首怀古诗(题目中有览古、怀古、咏古),怀古诗的内容往往包括所怀之古所见之景,“旧苑”“荒台”“杨柳”是新的,“西江月”仍在,但“苑”已旧,“台”已荒,吴王宫里人不知何处去,自然之景依旧,而人事已变,在这种今昔对比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多叙述登临凭吊之事描写所见所闻所想,常常运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等感情。还有的借古讽今,劝谏批评当今统治者。本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旧苑”“荒台””杨柳“西江月”中可以看出是感叹人事的变换自然的永恒;最后两句话“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又是告诫当权者要牢记历史的教训,以古为鉴。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