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幽居初夏①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交旧尽,睡谁共午瓯茶?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居住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就是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

20.诗人写景是如何从内容和技巧上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请简要分析。(5分)

2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20.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2分))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②③共3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1.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叹自己志士已老,报国无成;二叹往日之旧交飘逝殆尽,顿生孤寂惆怅 之感。(6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儿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一“观”字,更显得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而且,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箨龙”已经过去“头番笋”,则林中定然留有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的嫩竹;“木笔”才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的之中的动态的景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诗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八句诗前六写景,后二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注:开元年间,唐玄宗命王维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18.这首诗,作者重在写景。“归雁入胡天”即通过抓住景物特征,点明出塞的季节是 。(2分)

19.古诗中多用征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本诗中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 。(2分)

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简要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效果。(4分)

18.春天

19.激愤和抑郁

20.这两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壮阔,意境雄浑。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也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解析】

18.

试题分析:可根据平时文学常识的积累,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判断,大雁春天北飞,秋天南飞,候时去来,故称“归雁”。由此可判断为春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由题干要求可知,横线处应从诗人的情感角度组织答案,由注释“开元年间,唐玄宗命王维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可体会出诗人内心是抑郁的,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描绘出其景象特征,通过描绘其景象,从“直”“圆”两个字的炼字角度,描绘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再根据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大漠”“长河”给人一种壮阔雄浑的画面感,在这种景象氛围里,诗人的感受自然融于其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18.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4分)

19.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18.

对比:秋日风雨中百草的“烂死”与决明的“颜色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或答衬托,以百草烂死衬托决明色泽鲜艳);比喻:把决明的叶与花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两种手法各2分)

19.

①表达了作者对如决明一样有高尚情操与人格的君子的欣赏与赞美,对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2分)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诗人从广阔的外界回到自己的斗室,“长安布衣谁比数”,少陵多有自称“布衣”、“野老”之辞,实不甘也。“谁比数”可较太史公《报任安书》言“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意绝之至也。而“长安”亦不过客居之地,“反锁衡门守环堵”亦是绝望之举,路穷则独守一隅,实也不过是暂时的避世,避开内心纠结无解的困愕。将烦忧锁在门外茫茫世界,门内的心还念念不忘欲与其汇合。“老夫不出长蓬蒿”,相比隐居的寂寥,更多是郁郁不平与刻意求静的痛苦。风雨中无忧无虑奔跑嬉戏的孩子却给诗中添了新鲜的颜色:“稚子无忧走风雨”。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给人以忧虑的悠长:如此单纯的孩子未来能承受多重的阴霾很难说。“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外界溢入的雨声和寒意又唤起心中恒久的幽灵,欲“奋翅起高飞”而复深觉身居此困厄、混沌之世。无奈而于末尾作楚吟:“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仇氏《杜诗详注》中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日暗土污,君臣俱失其道矣”。杜诗中末句常作此等疑问,他一生都似在这种等待中度过。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杜甫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②鄜州:今陕西富县。③虚幌:洁白透明的帐子。

17.“独看”一词是本诗的诗眼,请简要赏析。(3分)

18.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简要阐释。(3分)

17.“独看”一词写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作者借用想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对妻儿的深切思念。(划线处各1分)

18.杜甫生活在一个战祸横飞的年代,一生经历无穷的灾难,而他与人民患难与共,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创作方法,用诗歌反映了那段苦难的历史。(1分)在这首诗中,“独看”的悲苦浸透了天下离乱的悲苦,(1分)“双照”的期盼中寄寓了人民对战乱平息的渴望。(1分)(联系诗歌的颔联、颈联来阐释也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诗史是指杜甫面对着血迹斑斑的土地来去苦吟的,所以杜甫的诗歌是沉郁顿挫,人家形容他的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从他的诗中可以了解当时的惨景。因而他的诗有“诗史”之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题

观梅有感

(元)刘因①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②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注】①刘因是元初诗人,元世祖称之为“不召之臣”,此诗写于元灭南宋之时。②西湖处士:指北宋诗人林逋,古人称像林逋这样的有才德而隐居的不仕者为处士。

20.“此心元不为梅花”,作者心里挂念的不是梅花,那么他挂念的是什么?(5分)

答:

21.请指出诗中运用的两种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6分)

答:

20.诗人只是借助梅花以发感慨罢了,梅花的盛衰并不是诗人真正的挂念,诗人要表达的是对江南美好河山沦入蒙古统治者之手的悲慨。

21.(1)虚实结合,写北方的梅花为实,想象南方的梅花为虚;

(2)用典,用林逋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思想。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最后一句,作者直接表达了内心没有赏梅情致,而暗含了思念、悼念南宋的主旨。

刘因是跨越宋元两代的文人,他目睹了南宋兴亡、江南兴衰的过程。因父祖世代业儒仕于金,所以他自视承先世之统,为“亡金遗血”,多次拒绝征召,算一高蹈不仕者。刘因的题画诗、山水诗、咏史诗,多抒写兴亡感概,有沉郁悲壮和清刚劲健之气。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刘因是跨越宋元两代的文人,他目睹了南宋兴亡、江南兴衰的过程。因父祖世代业儒仕于金,所以他自视承先世之统,为“亡金遗血”,多次拒绝征召,算一高蹈不仕者。刘因的题画诗、山水诗、咏史诗,多抒写兴亡感概,有沉郁悲壮和清刚劲健之气。他的《观梅有感》写梅而意不在梅,综合运用了借代、用典、双关等手法,语言含蓄而深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怀念南宋的郁抑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在金日作三首(其二)

(南宋)宇文虚中

遥夜沉沉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

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许能肥北海羊。

回首两朝俱草莽,驰心万里绝农桑。

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眦穿胸不汝忘!

注:①金国陷汴京,掳徽、钦二帝,下面“两朝”即指此事。宇文虚中因出使金国而被软禁,身虽留而心不屈。

②西河馆:春秋时期晋国扣留鲁国大臣季孙意如,要把他长期安置在西河地方的宾馆里。

③北海羊:苏武牧羊。

④汝:指金国。

14.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分)

15.此诗后三联怎样将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赏析。(4分)

14.

描写了在沉沉的长夜里,浓霜布满帐幕,身处异乡的诗人难得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祖国)的情景。

15.

本诗颔联和颈联为间接抒情。颔联借典故抒情,用了西河馆和北海羊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被金国软禁,但也要效法苏武守志不屈(不变节);颈联景、事抒情,诗人回想起徽、钦二帝遭俘虏离开朝廷,被金人抢占的祖国土地已经不能从事农业生产,借此来抒发对国耻的深沉悲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满怀仇恨,视死如归、以身报国的情操。

【解析】

1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情景描写,答题的思路是先描述本联所描绘的意象和意境特点,最后再分析借助景物所抒发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抒情方式,颔联借典把情,颈联是借景抒怀,尾联则是直把胸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9.诗中的“风”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0.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9.有情(济世、造福于人)。炎热未消之时,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为诗人指明道路)。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抓住了风“凉”“急”“有声”(凉、急、大)等特征,从感觉、声势等角度正面描写,突出了风的作用。

20.托物言志。诗人以风喻人,赞美风平等普济(造福于人)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这首诗通过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诗人用了“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将“风”写得神通广大,寄托了济世惠民的强烈愿望。

【解析】

19.

试题分析:分析“风”的形象,既要抓住“有情”这样一些直抒其意的字眼,又要善于从诗人的描写文字中去领悟概括,二者不要偏废。试题要求作具体说明,答题时应该结合诗歌词句去答,不能只说抽象概念。初秋之风为人送爽;秋风又奏响了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欢愉;秋风不择地域地吹,体现了仁爱、阔达的胸怀。诗人以风喻人,风不舍昼夜地有益于人,有为之士也应如此。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风咏怀,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写风起,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一“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是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用了“驱”、“卷”、“寻”、“出”、“为君”、“起”等字词,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20.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21.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20.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21.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综观全诗,以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前半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半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壮。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题目。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 ①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②襄水,古属楚国。③《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18.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5分)

19.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18.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落木”“雁”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点明意象2分,赏析3分)

19.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抒发了思乡之情(1分)。“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赏析1分)②尾联用典和烘托(1分),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1分)。“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赏析1分)(“平海夕漫漫”答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亦可,尾联必须答出两种手法,答用典不单独给分。)(手法、情感、赏析各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首先抓住“早寒”中的“寒”字,在首联中寻找能表现“寒”的意象,“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上句有“落叶”“归雁”,下句有“北风”,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这些意象如何表现出“寒”的特征。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包含两问,一问表现手法,二问思想感情。阅读全诗,“乡泪客中尽”一句就点明了作者的主要情感,然后再看颈联和尾联用什么样的手法去表现这种内心的情感。颈联,上句写自己,下句想象家人,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想象结合起来,这就是典型的虚实结合,而这种手法的运用,可以丰富诗歌的内涵,帮助表情达意。尾联,上句的内容在注释中有解释,是为用典,下句“平海夕漫漫”为写景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有一个烘托作用,典故的使用可以含蓄委婉地表达丰富的意思,诗歌结尾句写景使得情感余味无穷。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5分)

泗州东城晚望

秦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舶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21.结合本诗,简述作者在诗中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22.诗人主要运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山水?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3分)

21.表现诗人向往一种朦胧而不虚幻,恬淡而不寂寞的境界心情。 (符合大意即可)

22.映衬(对比映衬)。将淮水如带与孤城屹立相映衬.写出了夕阳西下后朦胧、恬淡的境界;以远远飘来的人声打破沉闷的气氛,表现环境的静谧;以林梢为陪衬来突出主体青山,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从以动衬静的角度分析可酌情给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写景诗。画面的主色调既不是令人目眩的大红大紫,也不是教人感伤的蒙蒙灰色,而是在白水、青山之上蒙上一层薄薄的雾霭,诗人从而抓住了夕阳西下之后的景色特点,造成了一种朦胧而不虚幻、恬淡而不寂寞的境界。这种境界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是一致的,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所说:“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返,心亦吐纳。”

考点:体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前两句着重写水。用了“渺渺”二字,既扣住了题目中“晚望”二字,又与后一句的“夕霏”呼应,然后托出淮水如带,同孤城屹立相映衬,构成了画面上动和静、纵和横的对比。舳舻的原意是船尾和船头,在这里指淮河上的行船。诗人可能是嫌全诗还缺少诉诸听觉之物,所以特意点出“人语”二字。这里的人语,不是嘈杂,不是喧哗,而是远远飘来的、若断若续的人语。它即使全诗的气氛不致于沉闷,又使境界更为静谧。唐代诗人卢纶《晚次鄂州》诗说“舟人夜语觉潮生”,为“舳舻”句的出处。

三四两句着重写山。在前一句中,诗人不从“山”字落笔,而是写出林后天际的一抹青色,暗示了远处的山峦。描写山水风景的绝句,由于篇幅短小,最忌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前人因此这样总结绝句的创作经验:“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元代杨载《诗法家数》)对此中“三昧”,诗人深有体会。在他笔下,树林不过是陪衬,山峦才是主体,但这位“主角”姗姗来迟,直到终场时才出现。诗的最后一句既回答了前一句的暗示,又自成一幅渺渺白水绕青山的画面,至于此山本身如何,则不加申说,留待读者去想象,这正符合前人所谓“句绝而意不绝”(《诗法家数》)的要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