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各题。(8分)

呈寇公二首

蒨桃

(甲)其一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乙)其二

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

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

31.从体裁看,这两首都是近体诗中的 。(1分)

3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第三句中“不知”二字,表现了作者对织女的深切同情。

B.乙诗第二句中的“轧轧”一词,表现了织女的辛勤劳作之苦。

C.两诗都是通过织女与歌女的对比,揭露歌女生活的奢侈淫靡。

D.两首诗语言表达都较为平实,自然流畅,毫无艰涩板滞之感。

33.简析乙诗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刻画织女形象的。(4分)

31.绝句

32.C

33.①环境描写,如“风劲”写天之寒,“幽窗”写夜色之深;②细节描写,如“手屡呵”;③对比,织女整天织布却衣着单薄,一日辛劳不及歌女一曲清歌。

【解析】

31.

试题分析: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以区别于“古体诗”,它在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句数上看,律诗八句,绝句是四句。

这两首诗,形式上都是每首四句,每句字数相同。这样就可以判断其是近体诗中的绝句。

考点: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2.

试题分析:C项“揭露歌女生活的奢侈淫靡”错,两首诗不是揭露歌女生活的奢侈淫靡,而是诗人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指责和对织女的同情。第一首诗,是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一二句写美人(歌女)。三四句转写织女的辛劳,寇准的毫不足惜而滥施赏赐。蒨桃不平,所以她要站出来说话,表现了蒨桃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指责和对织女的同情。全诗出语坦率,倾向鲜明。第二首,蒨桃犹如是在为织女代言了,因此这四句很像是织女的独白。这个独白道出了如此一个辛酸事实:北风猛烈地吹着,一年四季为人织绫的织女自己“可怜身上衣正单”。她在那幽暗的窗下,一刻不停地投梭织绫,只听得织机轧轧叫着。天冷极了,那梭子握在手里也是冷冰冰的。虽然“鸡鸣入机织”,可是冬天日短,往往整天也织不满一尺。人是这样的辛苦,根本比不上那位妖冶的歌女,唱一曲歌就能得大量赏赐。这段代言,语意沉痛,辞气哀怨,表达了蒨桃对那位处于生活底层的织女的深切同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3.

试题分析:要想一想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哪些艺术手法,意指使用艺术手法是多个,而非一两个。第二首诗“风劲”“幽窗”“腊天”,可见正值寒冬腊月,夜色之深,借环境描写来烘托织女形象;“手屡呵”,因为天寒地冷织布,所以手冷难支,要不停地呵手取暖,这是采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来刻画织女形象;“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冬天日短,往往整天也织不满一尺,而且这样的劳作,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还“风劲衣单”,可根本比不上那位妖冶的歌女,唱一曲歌就能得大量赏赐。这是用对比手法,来反衬织女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邯郸道上

清·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19.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0.简析本诗结尾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4分)

19.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

20.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2分),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前两句找出构成画面的意象关键词,一般都是找描写景物的词,如秋声(秋风)、古木、荒祠、潦清(雨水)等意象;第二问,可在感悟整首诗歌的意境基础上,结合着这些意象词,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分析作答。如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等;由这些画面可以体会出所营造的氛围是萧瑟凄凉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通过诗歌注释可知运用了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满身尘土”“拜”点出了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最终步卢生后尘的结局。所以答题时,可结合着典故来分析“卢生”所体现的讽刺效果。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绝句二首 (北宋)关澥

其一 野艇归时蒲叶雨,缲车鸣处楝花风。江南旧日经行地,尽在于今醉梦中。

其二 寺官官小未朝参,红日半竿春睡酣。为报邻鸡莫惊起,且容残梦到江南。

注:①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②朝参:这里指早朝参见皇帝。

19.第一首诗中“缲车鸣处楝花风”一句,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4分)

20.两首诗都写到“梦”,但又有所不同,试结合原诗内容分析各自表达的情感。(4分)

19.(4分)写缲车的飞鸣和花信风的吹拂,富有动感,烘托出一幅生机美好的春图景;(2分,意思对即可)写出作者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0.(4分)第一首诗歌写“醉梦”,写作者对江南往事的回忆,表达对江南留恋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第二首诗写“残梦”,梦破后(或“梦醒后”),作者还想续做“梦”到江南,表达作者渴望寄情于江南山水的情思。(2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缲车鸣处楝花风”以农家缲车的飞鸣和花信风的吹拂烘托出一片轻晕的醉意和春的风华。缲车即缫丝用的车,南方谷雨后收茧抽丝,缫车转动说明谷雨刚过。而楝花则是谷雨时节最后的花。楝是一种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春月开花,色淡紫,果实椭圆如小铃,成熟后变成黄色,俗名金铃子。这一句从诸般春景中选出缫丝和楝花开放二事,既准确地扣住了谷雨时节后的景物特征,又表现了江南蚕乡的独特风味。突出了作者最亲切的感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第一首后两句点明这一切不过是旧日在江南经行时所见,此时已尽入醉梦中了。这固然是表示对江南的留恋,连醉里梦里都难以忘却,更多的却是往事如梦的空幻之感。陈迹的追怀像短梦一般重现,诗人对江南之春的怀念也含有人生之春的追怀。正因为原本是切实的往事,此时在他看来就像一场人生的醉梦,那野渡的小艇和蒲叶上的雨声才带着几分凄清和寂寥,那缫车的鸣声和楝花风的飘扬才含着一点儿醉意和迷惘,这些构成了江南之忆的主要印象。

第二首末句所说的残梦,就是被惊破的昔日经行江南的醉梦。梦破之后,意犹未足,还想续做到江南的好梦,梦魂中温馨的回忆又牵动了作者将残生消磨于江南山水中的归隐之思。梦破之后还想再续,酣睡之后还想再睡,只不过是把古人的昏酣遗世的放荡情志凝聚在早晨睡獭觉的一个生活细节之中而已。但这个普通的生活细节,概括了作者被朝廷冷落的境遇、沉沦下位的烦闷、暂且乐逍遥的自嘲和归老江南的梦思。而他所希望再续的残梦,也就不止是再睡一个回笼懒觉,应是重续那已变成一场醉梦的昔日江南之行。诗中以真梦暗喻人生之梦,“人生如梦”虽是一句老话,但诗人将它化成具体的生活情境,委婉曲折地抒写了政治上的失意之感,显得新鲜别致。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海陵病中

吕本中

病知前路资粮少,老觉平生事业非。

无数青山隔沧海,与谁同往却同归?

【注】海陵属泰州(今属江苏),作者晚年在此任小官,饥寒交迫,贫病交加,濒临绝境。

18.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处境?有什么作用?(5分)

19.末尾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18.写出了诗人饥寒交迫、贫病交加、前途渺茫黯淡、平生事业无成的悲惨处境,( 3分)这两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为后两句抒情作好铺垫。(2分)

19.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2分)青山重重,沧海茫茫,这么宽广的天地,这么壮美的河山,诗人却只能反问与谁同往同归,(2分)衬托出失意潦倒的感慨和沉痛。(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先弄懂诗前两句的意思:病魔缠身,自知生命之路无法再往前走;衰老不堪,反省平生事业真是不值一提。这就写出了诗人诗人饥寒交迫、贫病交加、前途渺茫黯淡、平生事业无成的悲惨处境。重重的青山啊隔着茫茫的沧海,谁人和我一起同往又同归?诗的后两句抒情,诗的前两句所写的悲惨处境,从内容上来看,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从结构上来看,这就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面对衰暮死亡而充满哀怨凄凉之感的沉痛诗篇。重重的青山啊隔着茫茫的沧海,谁人和我一起同往又同归?山青青,水茫茫,面对如此美景,此乐景,但自己又能同谁同往同归,这是哀情。这样就更反衬出诗人失意潦倒的感慨和沉痛。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王安国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①。

减字木兰花

蒋氏女②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洞房:幽深的居室。②蒋氏女,蒋兴祖之女。靖康年间金兵南侵时,蒋兴祖奋

勇抵抗,壮烈殉国。其女为金贼掳去,途中题字于雄州驿。

18.王词写的是什么季节?请找出具体依据。(3分)

19.蒋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说明。(4分)

20.两词中“飞花”和“飞鸿”的意象,各自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

18.暮春(春季)(1分)。“落红”(1分),“(垂杨)飞花”(1分)。

19.①比喻,以流水喻车声;②白描,“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景物描写不加渲染;③视听结合,“朝云”“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视觉,“辘辘车声”是听觉;④动静结合,“朝云横渡”“辘辘车声”是写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写静。(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0.①“飞花”入洞房,反衬词人与恋人天各一方,欢聚不再,蕴含了词人离别之苦;(2分)②“飞鸿”南归,反衬词人身陷贼手不得自由的处境,蕴含了词人家园之思与国破之痛。(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从词的前两句“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中的“落红”可知是春季,最后一句中的“杨柳”也可知是春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注意审题,“那些”表示不是一种,“简要说明”注意分析不要过细,点到即可。这样的题型注意答题技巧,首先,明确表达技巧,白描、动静结合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说明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要把意象放入诗句中理解,“飞花”入洞房,相守来反衬自己与恋人天各一方,欢聚不再,所以表达离别伤情。而分析蒋诗下片可知“飞鸿”南归,反衬词人身陷贼手不得自由的处境,蕴含了词人家园之思与国破之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本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至德二载(757)李白因参与李璘军事行动系浔阳狱,次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10.请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3分)

11.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又有人说:“赠字说得精神,若用予字,则浅矣。”请作简析。(4分)

12.“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何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4分)

10.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情感基调(2分),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关心和思念(1分)。

11.用“予”用“吊”只写出同情(2分),用“赠”才能写出李白和屈原同冤(2分)。

12.通过形象的比喻手法,富有情感的议论,(2分)高度概括了自古以来才华出众者命途多舛的历史事实,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2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试题分析: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欲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

岁暮杂感十首(其二)①

(清)曾国藩

高嵋山下是侬家②,岁岁年年斗物华③。

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④。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注】①本诗作于道光十五年(1835),当时曾国藩25岁。头年冬天,他首次进京参加科考未第,但他雄心不已,决心继续客居北京,参加来年的会试。时光匆逝,转瞬即到除夕大节,曾国藩思乡怀亲,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此诗。②侬:我。③物华:自然景物。④夭桃:出自《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以“夭桃”称艳丽的桃花。

14.首联中最富表现力的词语是哪一个?请简析它的妙处。(3分)

15.有人认为,本诗一洗传统思乡诗贯有的灰暗、凄婉、消沉的色彩。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述理由。(5分)

14.最富表现力的词是“斗”字。(1分)一个“斗”字,不仅突出了故园万物竞绿,一派生机的景象,(1分)而且表现了作者年轻有为、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1分)

15.同意。(1分)诗中的故园是明丽的:耸立洒脱的高嵋山,精巧别致的待莺亭,不乏绿意的老柏,灼灼其华的夭桃。(1分)诗中的乡人是勤朴的:或红豆相思,或碧水浣纱,三叉路上,更是樵来耕往。(1分)诗歌不仅抒写乡思,而且也隐含着作者勇闯前程的豪气和自信。(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炼字题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点出表现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诗中的故园是明丽的:耸立洒脱的高嵋山,精巧别致的待莺亭,不乏绿意的老柏,灼灼其华的夭桃。诗中的乡人是勤朴的:或红豆相思,或碧水浣纱,三叉路上,更是樵来耕往。诗歌不仅抒写乡思,而且也隐含着作者勇闯前程的豪气和自信。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课外诗歌鉴赏(10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20.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2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6分)

20.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如答“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也算1分。1点1分)

21.“嫌”,嫌弃(1分),作者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2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结合诗前六句的意思和试题一起分析。诗的前六句意为:有人边行走边唱歌,有人在野外啼哭,两种声音都令我心中伤悲,远处的灯火夜空的疏星,渐渐地趋向暗淡低微。病眼睡不着并非因着守岁,乡音无人为伴我苦苦地思归。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知道冬霜重满是寒气,刚洗过头发觉得轻松,却感知鬓发又已变稀。诗题中的“除夜”即除夕之夜。联系此情此景,不难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明白诗的尾联的意思。末尾两句,诗人写他从残灯的一线光亮和小舟的一夜托身里,感受了一丝的温暖和美好,所以他要感谢它们。句中“嫌”的意思是嫌弃。答题时应从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入手,既答出其意思,又指出其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共计8分)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8.诗歌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19.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之外人,愈有意味”。试分析此诗后两句的表达技巧及效果。(5分)

18.(3分)这是一远在他乡的游子形象。他客居旅馆,思念家乡,难以入睡,备感孤单凄凉。

19.(5分)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深挚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和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首先要给人物定位,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特点。从“旅馆”“客心”“故乡”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游子形象。“独不眠”“转凄然”“思千里”“愁鬓”,从这些词可以看出游子客居他乡,孤独难眠,思念家乡,凄苦哀愁。“旅馆”“寒灯”这些周遭的环境又对游子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抒情的技巧。题干中给出了提示“作故乡亲友思千里之外人”,本是游子除夕之夜身处异地而生发思乡之情,但诗人却说“故乡今夜思千里”,因自己思乡而想象家里人思己,从对方入手来写自己的情感,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愁鬓明朝又一年”,本是自己因思乡而愁,却说家人哀愁之中又是一年。这与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有异曲同工之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①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就在其中。②谢将军:即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孤贫的袁宏在运租船中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

20.颔联中“空忆谢将军”一句用典,简要分析其用意。(5分)

21.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6分)

20.以古人自况,袁宏能得到谢将军的赏识,而“我”虽然也有袁的文才却不能得到像谢将军那样的人的信赖,寓含着世无知音、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1.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牛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命题者已指明所用手法是用典,考生回答时,只需认真阅读典故内容,并结合课本介绍的李白的生平,就可以得出李白运用此典故的用意,从而得出答案,关键是要结合李白的生平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诗句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三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