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请将答案写于答题纸D处)
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 ②琼瑶:美玉。
18.诗中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天山什么特点?(3分)
19.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中“笑”的含义。(3分)
18.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表达了天山高耸俊俏、洁白晶莹的特点。
19.诗中的“笑”表面上是诗人将“山灵”引为知己,彼此相视而笑,实际上“共难消”确是作者因遭受贬谪遣戍边疆的自嘲(或是寂寞的苦笑)表达的是作者被贬边疆的满怀愁情、满腔不平。
【解析】
18.
试题分析:先答出具体的修辞手法,就本题而言是比喻的修辞。再答具体内容,表达的效果。表达了天山高耸俊俏、洁白晶莹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含山店梦觉作①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九江闻雁②
(宋)陈均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
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注释:①含山在今山西;韦庄,晚唐诗人,写这首诗时在江南安家。
②九江在今江西;陈均,南宋诗人,福建莆田人。
20.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南梦”“梦悠悠”,两诗都借助“梦”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韦诗首句着一“惯”字,说明流离失所、作客他乡已是诗人的生活常态。
C.陈诗“渺渺”既绘水面空阔辽远,又是诗人惆怅和落寞心境的真实写照。
D.两首诗中的“客天涯”和“海尽头”都客观再现了诗人别家漂泊的遥远。
21.旅人静默,孤灯相伴,韦诗中的“灯”寄托了诗人浓郁的情愫。历来诗家常借“灯”寓漂泊孤独之感。下列诗句中的“灯”也寓有此感的两项是(4分)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宋·辛弃疾《破阵子》)
B.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唐·高适《除夜作》)
C.溪边唤客闲持钓,灯下留僧共覆棋。(宋·陆游《闲趣》)
D.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唐·蒋贻恭《咏蚕》)
E.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唐·马戴《灞上秋居》)
22.两首诗的末句在抒情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这两句诗分别作简要分析。(5分)
答:
20.D
21.B E(4分,每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22.两首诗末句均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使情感的抒发显得含蓄、深沉。韦诗:“山月斜”,诗人从思乡的梦中惊醒,所见的是山边的斜月,清幽、冷寂,更增添了羁旅思乡的惆怅。陈诗:结尾一句先用“一声新雁”,渲染了凄冷、静寂的氛围,然后又用“九江秋”描绘了秋色的苍茫景象,把诗人无限的忧愁寄托在无边的秋色中。(点明两诗末句抒情方式上的“异曲同工”之处1分;结合诗句分析各2分,分析符合诗意、阐述合理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客观再现”有误,实为夸张手法极言别家之远,以衬乡愁之浓。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B项非常明显,诗句中有“独不眠”的关键词句,E项中也有“独夜人”这一关键词句。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题目要求非常明确:抒情方式。这两首诗又都是写景诗,因此在分析时就要想到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这些常用术语,然后再结合诗句作出具体赏析。赏析时不要忽略对诗句情感的融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注】
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褐,待听摧檐泻竹声。
【注】本诗写干元丰四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是年冬,黄州大雪。
8.请对首联中的“惊”字作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态度,请结合后两联简要分析。(6分)
8.“惊”,惊讶,惊喜。“马亦惊”暗示了诗人对漫山雪景的惊喜,烘托出雪后的一片银色世界。起笔不凡,给人强烈的印象。同时引出下句“我先行”,表现了诗人因惊喜而欲先赏为快的心情。(5分)
9.表现诗人对雪景的热爱之情和其保持高洁品性、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热爱雪景,诗人决不允许牛羊践踏,还欣赏着鸦雀弄晴的可人,甚而愿留宿寺中倾听“摧檐泻竹声”,在被贬之地依然能有这样欣赏自然造化之美的心境,足见其乐观的人生态度。(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__去又来。
【注】 ①将:行,流过。
13.本诗的“诗眼”是什么?(3分)
14.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8分)
13.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13.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__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诗眼。诗眼可以针对某句,也可以针对全诗,本题的提问很明确,是“本诗”,可见是针对全诗。全诗的诗眼往往是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比如本诗,自然是“交情”。在三江小渡口,杨万里作了本诗。此诗一、二两句诗人着意写景,营造了一种送别友人、依依不舍的氛围,自然没有诗眼;三四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对于友情天长地久,不为风浪所阻的期盼。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既考查诗歌的手法也考查诗歌的主旨,题干的提问很明确,“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同时出题者也给出要求,“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四种:修辞手法、抒情方式、写景方式、表现手法。修辞主要: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抒情主要: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描写方式:动静、虚实、正侧;表现手法主要:衬托(正衬反衬)想象渲染。解题的步骤:第一步点明手法,第二步分析手法,第三步表达了……感情。“交情得似山溪渡”,一个“似”字将“交情”比作“山溪渡”,并使用自然界的“__”来象征社会的风浪,以此来表达诗歌的主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游 月 陂
程 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程颢(hào)(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
18.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
。
19.“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4分)
。
18.⑴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2分)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的心情。(2分)
19.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2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可以根据诗句内容加以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虽然也写了一些较为生动的景物,但其着眼点仍在于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所谓“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多么闲静幽雅,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因此他认为世上的事情,可以不必去计较。只要在佳节能约几个朋友相聚就是很大的快乐。诗抒写了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本题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这一句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诗人用淙淙的泉声突显月夜的宁静,在“水心云影闲相照”的景象描绘中融入自己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塞下曲 李 颀
黄云雁门郡①,日暮风沙里。
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②。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
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③是。
【注】①雁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河曲等地,唐曾改代州(山西代县)为雁门郡。②羽林子:汉武帝时建羽林军,宿卫宫殿,唐沿袭。③寸心:心事、心愿,心位于胸中方寸之地,故称。
20.全诗选用哪些意象?(4分)
21.颈联“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写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析。(4分)
20.本诗选用了黄云、风沙、貂裘、金笳、朔雪、铁马、云水、葡萄酒这些意象。(共4分,答出四个即可满分)
21.①衬托。以朔雪、云水衬托边地战争特有的声响,悲壮荒凉。②借景、借物抒情。借边地特有的景物“朔雪” “云水”、事物“金笳” “铁马”来表现在风沙之中巡行的羽林子的生活既艰苦又豪迈,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扬之情。(共4分,技巧占2分,分析占2分,写出一种表现手法及分析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意境的能力。意象的选择可通过典型事物来筛选;意境的分析归纳,需要理解意象所营造的境界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道题要从表现手法等方面思考。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的“主要运用”字眼。“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金色胡笳的吹奏声应和着北地的风雪声,披甲的战马嘶叫着,面对着云和水。以朔雪、云水映衬边地战争特有的声响,悲壮荒凉,表现了在风沙之中巡行的羽林子的生活的艰苦以及他们的豪迈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24.请比较分析一二句中的“泉声”和“鸡鸣”的作用。(3分)
25.三四句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山农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3分)
26.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24.“泉声”和“鸡鸣”都是声音,以声衬静,反衬了环境的幽静。(1分) “泉声”突出了山间(自然)的幽静,而“鸡鸣”则充满了世间情味和日常生活气息。(2分)
25.刻画了一位爽直、淳朴、勤劳的山农形象。(1分) “莫嗔”句是山农陪诗人看焙茶时说的致歉语,“却喜”句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流露出劳动者的本色。(2分)
26.按诗人走访的顺序来写。(1分)先写山行途中的景色,再写刚到农家时的情景,最后写山农陪诗人看焙茶和晒谷。(3分)(如答“先写环境,后写人事”,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24.
试题分析: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泉声”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茅檐日午鸡鸣”,显然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一二句中的“泉声”和“鸡鸣”都是声音,以声衬静,反衬了环境的幽静。“泉声”突出了山间(自然)的幽静,而“鸡鸣”则充满了世间情味和日常生活气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 第三句“莫嗔焙茶烟暗”是山农陪作者参观焙茶时说的致歉话。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第四句“却喜晒谷天晴”,和第三句连成一气。诗中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是有典型意义的。继“莫嗔”之后,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因此,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爽直、淳朴、勤劳的山农形象。“莫嗔”句是山农陪诗人看焙茶时说的致歉语,“却喜”句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流露出劳动者的本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只要抓住“过”字来思考就可以了。“过”有拜访之意,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作者由物及人,传神入微地表现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以及山农爽直的性格和淳朴的感情。作者按照走访的顺序,依次摄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的四个镜头,层次清晰地再现了饶有兴味的访问经历,读来感到句绝而意不绝。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旅 宿
杜 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8.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4分)
19.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4分)
18.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4分)
19.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4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首先找出颈联(第三联),分清虚实:哪是实景,哪是虚景。并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其次指出作者意图,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主旨。读标题,“旅宿”提示读者所写的是作者住宿旅馆时的见闻感受。抓情感,首联“无良伴”“自悄然”,显示作者独宿旅馆的孤寂;颔联“思旧事”“愁眠”,表现作者无眠的愁苦;颈联“远梦”“家书”,解释对家乡的思念是愁苦的根源。上述三联,景物暗淡,心情愁苦,表现的是羇旅之愁,故园之思。第四联,“好烟月”“钓鱼船”,故乡景物明朗,生活闲适自在。表现一种愉悦心情。明手法,第四联与前三联的景物描写和表现的心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意思却一脉贯通,正因为羇旅愁苦,所以才留恋向往家乡自由闲适的生活。至此作者的意图就显豁了:以想象中的故乡美景、闲适生活反衬羇旅的愁苦,表达了对家乡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点明主旨。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
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 几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 曾几,南宋诗人。此诗作于作者新任浙西提刑。
18.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3分)
19.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诗题中的“喜”的。(5分)
20.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喜雨情怀的?请简要说明。(3分)
18.“润”浸润、滋润;(1分)“润”字不仅传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1分)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贴感、喜悦感。(1分)
19.①首联通过描写夜感霖雨突降带来的凉爽,表现惊喜;②颔联直接点“喜”,为溪流因这场雨而水足高兴;③颈联,诗人想像庄稼因这场雨而长势更好,觉得特别开心,连雨打桐叶声也变成了最美妙的音乐;④以“我”之欣舞衬托广大农民因这场甘霖及时来到而生的狂喜之情。(答对一点给1分,答全给5分)
20.夜遭雨淋,诗人不因自己“房漏”、“床湿”而苦恼,反而惊喜于它对于庄稼对农民的及时,(感情,1分)作为封建士大夫,这种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情怀无疑是高尚的、尤其难能可贵的。(思想评价,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炼字的题,解答此类题,可根据“润”的含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的描述对象的特点,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等角度赏析作答。夜雨对诗人衣襟乃至全身的浸透,用一个“润”字来形容,足以表现出舒适感、清凉感,故表达出的是久旱逢甘霖后诗人内心的喜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从全诗的角度,逐一分析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喜。首联,诗人通过对“霖”“润”的描写,表现出了诗人夜雨带来的舒适与喜悦;颔联,“喜”则直抒胸臆,直接点出了诗人雨后的喜悦;颈联,诗人运用想象或虚写的手法来表达喜悦;尾联,由“欣舞”可知,诗人用自己的欣喜来衬托农民的狂喜之情。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既然是理解诗人的喜雨情怀,则可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自己对诗人的这种情感的评价两个角度来分析作答。读后可知,诗人对夜雨的喜悦是因为农民的庄家得到了及时的雨的滋润,农民有了丰收的保证。由此可看出诗人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高尚的品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第四节,完成以下问题。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12.本节首尾反复用“厚大的”修饰“手掌”,用意何在?(3分)
13.本节连用八个“在你……之后”句式,请分析其在内容及情感表达上的作用。(4分)
12.(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①这是一双经过长期劳作的手。②借以表明母爱的厚重、宽广。
13.(内容和情感各2分)①从内容上看,为读者真实再现了大堰河操持家务的情景,表现了她勤劳朴实的形象; ②从情感上看,一方面表现了她对乳儿的爱,另一方面歌颂了她美好的心灵.
【解析】
12.
试题解析:该题考核修辞中反复的用法,反复的修辞手法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句式在内容与情感表达上的作用。诗中连续用了8个"在你……之后"的句式,如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可看出情感上对对乳儿的爱,具体分析这八句。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