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问题。(8分)
画 菊
南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14.概括两首诗中所描绘的菊花特点有何不同?(4分)
15.两首诗在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
14.郑诗中的菊花自甘寂寞,坚贞不屈 孤傲绝俗;(2分)黄诗中的菊花威武、香透长安 、辉光耀目、豪气冲天。(2分)
15.两首咏物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物抒怀。(答“象征”也可。)(2分)
郑诗咏菊写人,赞美菊花傲然不屈,表达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国的情怀。(1分)
黄诗依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和凌云壮志。(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菊花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分别概括出两首诗歌中菊花的特点即可。修饰性的词语可直接提取,描述性的可自己概括,要注意菊花的人文属性。郑诗中,“不并”“独立”“趣未穷”写出了菊花不愿与百花争艳,甘愿独自芬芳、孤傲的特点,由此可概括出自甘寂寞、孤傲绝俗的品质。“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将菊花的坚贞不屈形象表现出来。黄诗中“我花开后百花杀”写出了菊花的威武;“香”“透长安”写出了菊花的香气浓郁;“满城”“黄金甲”写出了菊花的辉煌耀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和诗人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在表现手法上,从诗人的写作意图角度看,两首诗歌都是借菊花的特点来比喻自己的人生志向与追求,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郑诗中,“宁可枝头抱香死”“独立”赞美的是菊花的坚贞不屈、孤傲,由此可联想到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黄诗中,赞美的菊花的“百花杀”“冲天”,即威武精神,故借此表达自己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14.诗歌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歌的后两联分别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并简要分析这两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表达了主人公在宫中不得恩宠、孤独寂寞的怨悔情。主人公本想对着镜子植妆打扮一番,但一想到貌美误人,又懒得动手。前一句刻画心理,“误”字表达了对入宫的悔恨,“早”字说明自己被误已久,对宫中生活早已厌倦;后一句描写动作,“慵”字表现出内心的孤寂郁闷。
15.第三联,描绘了一幅春风胎荡,鸟声轻碎,丽日高照.花影重挤.充满生机的美好春景图。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了主人公的怨情,同时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联想。第四联,描绘了一幅溪声潺潺,充满欢声笑语的少女采莲图。这是主人公对以往自由快乐生活的回忆,与现在宫中痛苦寂爽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以往日的欢乐反衬今日的愁苦。
【解析】
14.
试题分析:首联“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这两句是诗歌的发端,是诗歌的起句。“婵娟”这里是说人的容貌美好,如同天上的仙女婵娟。此处喻指宫女的美丽。在古代,女孩选入宫中,长相是首要条件。可是,女孩子入宫以后,就没有人生自由了。但是,进入后宫的宫女们,可没有几个等得到皇上恩惠的。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所以,陪伴绝大多数宫女们的自然只有孤苦和寂寞了。诗中一个“误”字,暗示了“早”字,说明正值青春年华就来到宫中,枉费了自己的青春,就如于濆《宫怨》中所说的“今日在长门,从来不如丑”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中也透出路宫女的愤激。接着第二句“欲妆临镜慵”,此刻,这位宫女正对着铜镜,本想梳妆打扮一番,但一想到美貌误自己,又不免迟疑起来,懒得动手了。这里,一个“慵”在,不但描写了宫女的此时慵懒的神态,而且也表现出宫女怨情,感受到自己的处境很是悲哀。同时,在意义上也含蓄地照应了诗题中的“怨”字。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颈联“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在意义上一转,诗笔从镜前宫女“懒梳妆”一下子转到描写室外春景,照应了诗题中的“春”。诗句描写出“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的明媚的景象。这是一种美景,一种富有生命气息的境界。可是,这样的春光明媚的自然之景似乎与宫女产生的忧愁之感不相吻合。我们都知道,在文学描写中,往往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动于中”是“物使之然”的,“情动于衷而行语言”,因而“借景抒情”又是诗人们常用的表现手法。这里,宫女在欲妆又罢的一刻,感受到暖风习习,听到清脆的鸟声,透过帘栊也见到了“日高花影重”的景象。在这美好的春光中,引发了宫女的怨苦,唤起了她心中无限的寂寞与空虚之感。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以乐景表哀情”之法,使宫女的哀情倍增,从而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效果。
尾联“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这一联是全诗情感的集中点。诗人不写眼前,而是因宫女眼前声音、光亮、色彩交错融合的景象,引起了宫女的联想,飞跃思绪,回到那时的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中。“越溪”即若耶溪,在浙江绍兴,是当年西施浣纱的地方,这里借指宫女的家乡。“越溪女”这里指宫女自己和原来的伙伴。这里的意思是说,自己(宫女)在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和伙伴们采莲是多么的欢乐。诗人通过回忆的方法,让宫女把眼前之景与过去之景比较,在比较中突出今日宫女的愁苦。一乐一苦,一欢一忧,不但照应标题中“春”字,而且也暗示着宫女的无尽怨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送郑台处士归绛岩 方干
荣启①先生挟琴去,厌寻灵胜忆岩栖。
白猿垂树窗边月,红鲤惊钩竹外溪。
惯采药苗供野馔,曾书蕉叶寄新题。
古贤犹怆河梁别,未可匆匆便解携。
[注]①春秋隐士荣启期的省称。
8.试分析诗中三、四句中描写的景象,并概括其写作特色。(5分)
9.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8.(5分)诗句三四句写白猿垂挂在树枝上,一轮明月皎洁如在窗边;水面上,红鲤因触碰到钓钩而受到惊吓,茂密的竹林里,传来潺潺水声,(2分)描写出一幅色彩斑斓、环境清幽的山中夜景图。(1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由远而近,远近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写法特点答到两点即可,答画面色彩特点的酌情给分)
9.(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1)与友人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2)对绛岩优美、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3)对友人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白猿、窗边月、竹外溪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从景物描写营造的意境来看,环境清幽、色彩斑斓。“白”“红”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白猿”“红鲤”为动景,“月”“溪”为静景,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此类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营造的意境,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由标题中的“送”可知,此诗表达了与友人的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颔联和颈联对景物的描写优美,烘托出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尾联运用典故表达自己对友人隐逸生活的向往。题干只要求简要概括,不做分析,故可从以上几点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6分)
兰亭诗
王羲之
三春启群品①,寄畅②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
寥朗③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④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注释】①群品:指万物。品,类。②寄:即寄托。畅:畅快的心情。③寥朗:空阔明朗。④群籁:指诗人耳闻的大自然中种种音响,亦指万物。
22.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
23.该诗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2.诗眼是“寄畅”,诗人在兰亭聚会,凭借兰亭的山水来摆脱世务繁杂、化解生命悲慨,寄托自己畅快的心情。
23.自然界万物虽然参差不齐,千差万别,但对我来说无一不是新鲜的。表达了作者与万物相亲,融于自然之中的喜悦舒畅之情。
【解析】
22.
试题分析: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本题“寄畅在所因”一句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冥契,说明人与外物的联系,富于哲理。同时逗出下文,“仰望”以下就是“所因”的对象与“寄畅”的内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理解诗句含义要抓住关键词义,还要联系全诗。“参差”指自然界万物参差不一,千差万别。“新”新鲜。分析情感要结合全诗分析,!造化的功绩,它对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不偏不倚的,它赐给万象的生命,在这春光融泄之中,诗人感到了自然的力量,所以表达了作者与万物相亲,融于自然之中的喜悦舒畅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分)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末若旧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三句是作者叙述,第四句是女主人公——故人——一个被丈夫休了的女子的发问。后四句是故夫的回答,“新人从门入”两句是女主人公的话,后六句是故夫的话。
B.女主人公见了休了自己的丈夫,不但未埋怨、责难,还长跪在地,关心的询问新妇的情况,可见她恋情不断,故欲借此机会重叙前缘。
C.“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两句有很丰富的含义,表达的感情、心理也是很复杂的:一是对故夫说故人好于新人的委婉驳斥,表明自己不完全相信;二是借此抒发自己被无情休弃的痛苦、哀怨;三是委婉地讽刺故夫当时喜新厌旧的行为。
D.张琦曾评说此诗:“巧拙既殊,钝捷亦异,而爱憎取舍,一切反之。”巧、捷是言弃妇,拙、钝是说新人;“爱憎取舍,一切反之”说的是故夫,这种反常的爱憎取舍以“新人不如故”作结,不仅批判了薄情无义行为,而且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B
【解析】
试题分析:弃妇向故夫打听“新人”的情况:“新人复何如?”一个“复”字用得意味深长,既透露出弃妇心中的无限委屈怨恨,又带着一丝本能的妒意。所以“不但未埋怨、责难”错误。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6分)
古诗十九首(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1.试分析诗歌中“明月”这一意象的作用。(2分)
12.这首诗歌在抒情方面使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4分)
11.古诗中常借明月寄相思,诗歌中的女主人公看见一轮无声明月,独悬空荡天地间,顿生孤独凄凉之感。同时,浓浓的情思,也借助圆圆的明月,随着皎洁的月光流照着远方的亲人。
12.即景生情。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月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皎洁的月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意象词在诗歌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要结合着意象词本身具有的作用,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明月,这个意象词具有相思的象征意义,在本诗歌中,诗人描写明月“何皎皎”,照着“罗床帏”,可结合着这两处语境,展开合理的联想,从相思和孤独的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查的是在抒情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故分析时,可先从整体上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然后结合着抒情性的诗句来分析作答。读后可知,这首诗歌前两句写景,后八句抒情,情因景“明月”而起,故采用了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答题时,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展开联想,尽力描述出女主人公当时的情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②。
【注】 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隐居不仕。②“海上心情”,用苏武牧羊典。《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3.“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是如何表现出愁情(2分)
14.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3.(2分)听觉方面(1分):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1分)表达了词人的__之痛。(分析1分,答出情感不给分,因题目已点明情感)
14.(4分)“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__之痛(1分);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2分);“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如何”一词来分析,故应先抓住关键词“番腔”“戏鼓”,通过联想,用自己的话将“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描述出来,然后从听觉的角度答出作者为什么认为“不是歌声”,然后由此得出作者对__之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词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词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分析作答。“辇下风光”这里是作者对故国风光的思念,很明显是表达自己的__之痛;“山中岁月”由注释可知,作者隐居山林,自然无法报答祖国;“海上心情”由注释可知,这是运用了历史典故的手法,以此表达自己坚持自己的操守与志向的情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南陵道中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1.“红袖”指的是什么?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回答(2分)
12.前两句与客心的表现有何关系?请简要分析(4分)
11.红衣女子(1分,只答女子不给分)借代(1分)
12.第一、二句分别描写客路上所见的水流和天色(1分),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进了几分暗淡的心情,(1分),为第三句的情感抒发作了铺垫。(2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含义和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可结合着“红袖”所在诗句的具体语境分析,由“谁家”“凭江楼”可知,此处的“红袖”应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来指红衣女子。故答题时,要特别注意女子的特征“红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读后可知,前两句为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一般性作用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下文做铺垫等。故答题时,先答出前两句描写的景物特点,然后抓住关键词“变秋”,从渲染暗淡的气氛,为第三句中诗人情感的“孤迥”做铺垫。要注意结合着具体词语及诗句分析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幽 居 初 夏①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近,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居住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就是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
19.诗人写景是如何从内容和技巧上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请简要分析。(4分)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19.
在内容上:以“湖山胜处”“淮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1分)写初夏景色之幽美突出环境的幽静(1分)。
在技巧上:以动衬“幽”,如“下鹭”(1分);以声衬“幽”,如“鸣蛙”。(1分)。
20.前六句借“幽居初夏 ”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尾联“叹息”,一叹自己志士空老,报国无成(1分);二叹往日之旧交飘逝殆尽,顿生孤寂惆怅之感(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儿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一“观”字,更显得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而且,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箨龙”已经过去“头番笋”,则林中定然留有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的嫩竹;“木笔”才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的之中的动态的景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诗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八句诗前六写景,后二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7分)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 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 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19.颔联中“浮云”“流水”两词用得极为贴切,请作简要赏析。(3分)
20.诗的标题点明“喜会”,实际上全诗包含了哪几方面的感情?(4分)
19.浮云、流水两词都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描写出别后像浮云一样漂泊不定,十年的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 1分)表达了诗人对别后多年漂泊,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人生感喟(感慨)。(1分)
20.昔日相逢醉饮的追忆,别后多年漂泊的感慨,今朝又得相会的欣喜,刚见面又别离的悲哀,岁月流逝人易老的喟叹。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特定意象的把握。李白的诗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说法,由此可以知道“浮云”应是比喻游子漂泊不定的行踪;李煜的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句子,“流水”应是比喻时光的流逝像水一样一去不复返。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__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由此可见诗人的剪裁功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情感。情感的表现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借物)。题干中说“包含了哪几方面的感情”,说明感情并非一种。此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颈联的出句又回到诗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像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