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4分)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分)
(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背绿痕皴段,是丛篁幽石。天开十折画屏风,遮
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⑴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 分)
⑵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
崩坼”?(4 分)
(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休闲自得的心情。“插” 字形象地写出了江边山峰陡峭、挺拔。
⑵ “悬崖”指倒映在水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这里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撑起竹篙时,江面荡起涟漪,倒映在水中的山影因而变得散乱。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
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劳 停 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1)(4分)
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4分)
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即 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8.诗的前三联写了何时何地的图景?具体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7分)
9.尾联写诗人的感受时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8. 前三联描绘了一个春末夏初的中午时分的山村景色(2分:“春末夏初”或“午时”1分;“山村”1分)。具体写景:首联:天气晴好,温暖和煦,小径上绿草如茵,山花繁茂。(1分);颔联:一条河水从村里曲曲折折的流动,村里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1分);颈联:鸡在正午休憩的时候打鸣,狗在荒野寻物时对着昏暗处吠叫(1分)。描绘了一幅和谐静谧的画面。(2分)
9.运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世外桃源)的典故(2分),表达了作者对山村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2分)。
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古风(其十五)
李白
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②,邹衍复齐来③。
奈何青云士, 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 槽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 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燕昭王。郭隗:劝说燕昭王求贤之人。②剧辛:赵国人,后为燕将。③邹衍:齐国人,后为著名哲学家。
8.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诗歌结尾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8.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人才际遇的描写;②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每点2分,共5分)
9.诗歌结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诗人以高飞的黄鹄自比。(2分)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权贵昏庸腐朽,不重用人才的不满和意欲远走高飞而又不知前途何在的迷茫。(3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典故作用的题目,典故的作用是借用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首先明确表达自己的什么情感,然后注意是诗歌的开头,在结构上的作用,引出下文。前四句写燕昭王求贤若渴,而群贤毕至的故事,阐明理想的明君贤臣对贤才应有的态度,接着诗人把批判的锋芒指向现实,理想的明君贤臣和现实中的权贵对贤才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手法的题目,手法一般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两句一般从表现手法和修辞考虑,此题只要是比喻的修辞,答题时注意答出效果,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作答,从前面的诗句“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可以猜测到大致的情感。“黄鹄举”运用比喻手法,诗人以高飞的黄鹄自比。“千里独徘徊”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权贵昏庸腐朽,不重用人才的不满和意欲远走高飞而又不知前途何在的迷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①结合前两联,简要分析诗人当时的处境。(2分)
②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3分)
③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1孤独、老病、重阳登高而忧愁无法排解。
2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运用了渲染的手法。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亦可答: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异乡之景与旧国之物的对比,黑猿与白雁的色彩对比。
3抒发了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每点1分)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王维的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㈠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㈡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8.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简要赏析。(6分)
9.为什么诗㈡“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只写“花”而不写“人”?(5分)
8.(6分)第一首诗从家住孟津的女方落笔,(1分)她见有船从江南来,便急不可耐地问船家,是否捎来了漂泊在江南的人的信(1分)。写女方对男方的思念(1分)。第二首诗从男方立言,(1分)他见到家乡有人来,急问自己家中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1分)。这是写男方对女方的思念,也是漂泊在外的人对故乡的思念(1分)。
9.诗人选取典型细节,用借代手法(1分),以“花”(或“梅花”“寒梅”)代指亲人和家中的一切,问“花”是表达思亲怀乡之情(2分),这样写感情含蓄真切,富有情趣(2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可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大意,然后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第一首由“寄书家中否”可知,诗人从家住孟津的女方落笔,将女主人公对男方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第二首由“君自”“应知”等词可知,诗人是从男方的角度来表达对女方的思念。故两首诗抒情主人公和角度各不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此题应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从诗人的写作意图来看,“应知故乡事”表明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问候之情,尾句只写“寒梅著花”未提到人,很明显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运用借代的手法,能起到含蓄、富有情趣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8分)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3.明人郎瑛认为“既云‘梨花淡白’,又云‘一株雪’,重言相犯”,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1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惆怅东栏一株雪”中“惆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
13.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首句“梨花淡白”即在点题“东栏梨花”,“花满城”承“梨花淡白”而言,若首句改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指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桃花烂漫”的意境也与诗人想感叹的春光易逝主题相差甚远。
14.诗人惆怅的是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一、二句写梨花已盛开,柳叶已深青,柳絮纷飞之景,说明时至暮春,盛极而衰,春天已一去不返,含有伤春的惆怅之情。最后一句写如此盛景,人生难得看过几回,由梨花盛开感到人生的短促,由此感到无限感慨与惆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 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佩,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空山月色深”.(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2)作者通过记叙夏日游山的所见所闻,描绘出山中幽寂空明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厌倦世俗,向往宁静,喜好山水,
渴望归隐的心情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