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登 雨 花 台

魏禧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注]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山,一生未入仕。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

(1)诗歌的颈联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诗的最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悲风”中的“悲”字有哪些含义?

答:

  答案:(1)诗歌的颈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新草”与“旧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山河破碎,田地荒芜,一方面是那些曾在明朝为官为宦的权贵们前呼后拥,招摇过市。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毫无民族气节,不顾民族生死危亡,只知追求个人安乐的民族败类的辛辣嘲讽与愤慨。

(2)最后一联描绘了一幅凄风悲号,江水痛哭,日夜不息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极度的悲愤。“悲”字既有对明代丧亡的伤心,也有对前明统治者祸国殃民的谴责,更有对异族侵略者的控诉,还有对那些丧失民族气节卖身投靠的达官贵人的痛恨。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倪 庄 中 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注]强饭:亦作“彊饭”。努力加餐;勉强进食。

(1)结合诗歌内容,概括诗中人物的形象。

答:

(2)有人评价说颈联中的“喧”字用得好,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

 答案:(1)这首诗刻画了一位生活困苦、内心愁苦、瘦弱、孤寂的人物形象,你看他在寒冷的秋日仍然穿着单薄不合身的衣服,住在寒气侵袭的茅屋中,虽然勉强吃一点饭,却日益消瘦,山中的月亮虽然那么美丽,他却没有一点心情去观赏。

(2)“喧”字写出了溪水发出的声音之大,以声衬静,突出了山中的寂静;同时溪水的声音在诗人听来有如喧哗,使人烦躁,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独 秀 峰

[清]袁枚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形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火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1)结合诗歌内容,概括诗人笔下独秀峰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

(2)作者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出了独秀峰的特点?试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诗人笔下的独秀峰具有突兀、奇特、高耸、陡峭笔直的特点。首联作者用“突然”二字写出了山的突兀,颔联用“冠其首”写出独秀峰的奇特,颈联先用“三百六级”正面写,后又侧面写其高耸,尾联用“直如弦”比喻其陡峭笔直的形态。

(2)①铺垫,首联中上句写看不到山的一点迹象,为写山的突然出现作了铺垫。②对比,颔联上句写桂林的群山形象奇特,下句用“冠其首”突出独秀峰的奇特。③比喻,尾联用“弦”来比喻独秀峰,突出其陡峭、笔直。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崖门谒三忠祠

[清]陈恭尹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注]①崖门:即崖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海中,南宋末年为抗元的最后据点。三忠祠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所建的祠堂。②望帝:又名杜宇,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后国亡身死,化为杜鹃鸟,每逢暮春便作哀啼,其声令人痛楚酸恻。

(1)请简析诗中“望帝”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2)“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是全诗的警句,请结合全诗,赏析这联诗。

答:

 答案:(1)诗中的“望帝”指杜鹃,作者借这一意象一方面抒写了__之痛,诗人在杜鹃的啼叫声中,听出__哀思,因而悲不自胜。另一方面借大殿中只有杜鹃声,而无人声,说明人们已久不来祭拜了,抒发了作者对英雄身后寂寞的悲不自胜。

(2)此联上句为景物描写,下句为主观抒情。上句是说波涛汹涌、横无际涯的大海,在海港入口处尚有上、下海门之别;下句说大好的锦绣河山被异族占领,以至于无法分别华、夷的界限。这两句即景成对,表现了对清朝统治者的极大义愤。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登滕王阁

[清]彭孙遹

客路逢秋思易伤,江天烟景正苍凉。

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潮送夕阳。

高士几回亭草绿?梅仙一去岭云荒。

临风不见南来雁,书札何由达豫章?

(1)首联中的“苍凉”二字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

(2)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在内容上有何关联?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苍凉”是全诗的诗眼,它总领全诗,在写景上通过多种意象,如“极浦”“寒潮”“夕阳”等,表现了诗人登高远眺所到见的苍劲萧瑟之景;在抒情上,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怆惆怅之情。

(2)颔联描写了夕阳下苍茫浩荡的赣江江景,着以“依然”“终古”二词,说明这些景象和千百年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而颈联却写高士离去,亭草绿了无数回,却难以再见到他们,甚至连遗迹也荒杳难寻,这两联在内容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高士的向往缅怀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桐庐[]

[清]查慎行

江势西来弯复弯,乍惊风物异乡关。

百家小聚还成县,三面无城却倚山。

帆影依依枫叶外,滩声汩汩碓床间。

雨蓑烟笠严陵近,惭愧清流照客颜。

  [注]桐庐,在今浙江杭州市西南、钱塘江沿岸,相传东汉严光隐居垂钓于此,并留下著名的严子陵钓台。

(1)诗歌的颈联在用词上有何特点?这样用词有什么作用?

答:

(2)诗歌尾联中的“惭愧”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答:

 答案:(1)诗歌在颈联中使用了两个叠词——“依依”“汩汩”,叠词的使用不但增强了诗歌的音韵感,使诗歌读起来节奏更加婉转流畅,而且“依依”一词是拟人的用法,赋予“帆影”和“枫叶”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韵。

(2)“惭愧”一词,既写出了溪水的清澈可鉴,又表现了作者面对这样的好山好水不能像古人那样流连其间,而只能匆匆经过的遗憾与愧疚之情,还表现了作者对安定平静生活的向往。

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曲

[明]李开先

堂上张灯酒正豪,帐前骏马缩寒毛。

忽闻羽檄传来急,上马酕醄弄宝刀。

塞上曲送元美

[明]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1)两首诗在描写塞上寒冷这一特点时,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答:

(2)《塞上曲》是如何表现边关将士的英豪之气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两首诗都突出了塞上寒冷这一特点,但表达方式又有不同:第一首诗主要通过描写战马被冻得紧缩寒毛这一细节,侧面突出塞上的寒冷;第二首诗用“出塞寒”直接说明塞上的寒冷。

(2)《塞上曲》主要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的。先是正面描写,“张灯”、豪饮这一场面描写,再用“酕醄”和“弄宝刀”这些神态及细节描写,正面表现军人的英豪之气,同时“骏马”“宝刀”也侧面烘托了军人们的英武形象。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和兰轩弟

[明]唐钲富

盟幽[]结屋水云村,阗寂嬴无吏打门。

一榻清风醒午梦,半窗晴日盎春温。

缓扶竹杖过荒境,新出松醪注瓦盆。

醉后倚栏歌一曲,柴扉深掩月黄昏。

  [注]盟幽:与幽静结盟。

(1)“盟幽”一词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

(2)“柴扉深掩月黄昏”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答案:(1)“盟幽”从字面看是与幽静结盟之意,反映了诗人所住地方环境的幽静,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恬淡幽静。“盟幽”一词是全诗的诗眼,后面的诗句都是围绕着“盟幽”二字展开,叙写诗人生活的恬淡幽静。

(2)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日暮山居图:朦胧的月光下,诗人轻轻地关上柴门,准备休息了,一切显得那么宁静,那么悠闲。作者通过这一画面,既为诗人一天的生活画上了一个句号,又用月色、黄昏、柴门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与挚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林逋

底处凭栏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春来看雪天。

(1)颔联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

答: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傍晚阴森森的树林比做色彩暗淡的画轴,将田地比做棋盘上零落的方格,两处比喻想象奇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生动地表现出孤山景色的独特之美。

(2)到了该回家的时候,诗人对眼前美景仍恋恋不舍,他想着自己的住处离这儿近,等到春天再到这儿看雪景。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孤山自然景象的喜爱,对端上人居于此处的羡慕。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咏贫士(其七)

[晋]陶渊明

昔在黄子廉,弹冠佐名州。

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

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

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

惠孙一晤叹,腆赠竟莫酬。

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

[注]①黄子廉:古代贫士。《风俗通》载:“颖水黄子廉每饮马,辄投钱于水,其清可见矣。”②惠孙:人名,与黄子廉同时人。③邈:远。

(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黄子廉的?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运用对比手法,将辞官归乡的黄子廉与一般人对比,突出了黄子廉为官清廉;运用侧面衬托手法,通过表现其妻子饥年涕泣感慨和惠孙的感叹,突出了黄子廉的清廉和贫寒。

(2)第一问: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谁说君子贫穷坚守志节就难?我深深思念从前那些贤士”。第二问: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贫而守节的贤士的钦佩之情和安贫守节的决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