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春夜洛城闻笛》用词精准,结合全诗,下列赏析不正确的是()
A:诗人用词准确形象,“谁”与“暗”照应,既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没有亲友相伴的孤独,又表明了诗人深夜思乡难寐的情状。 B:“散(入春风)”与“满(洛城)”,两者密合无间,写出其城之静的同时,又仿佛笛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但却反衬出了诗人思乡之情至深。 C:诗中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D:诗中,“折柳”一词为全诗点睛,折柳谐音“留”,是诗人为缓解思乡之情,借折柳作为陪伴。
翻译:(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简述孟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内涵。
民主观念之于中国是一个“舶来品”。近代中国民主观念的流变表现为阶段性的特征。观念的流变离不开那些关键性的人物。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胡适等。他们在不同时期所提出的表达民主观念的概念及与此匹配的一套支撑性的词汇,均成为中国近代民主观念流变史上的重要环节.——《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一<中国近代民主史研究1840-1949年>成果简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中国近代民主观念之流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中民主观念流变的风向标式的人物加以修改、补充或否定,如补充至少补充两名,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观点一及论证:同意材料中的中国民主观念是“舶来品”。因为中国古代政治上长期实
行的封建君主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无民主可言。随着近代鸦片战争,西方入侵,中国国
门被打开,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中,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传人中国。观点二及论证: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在发展和流变过程中,明显呈现四个不同阶段,戊戌变法期间主要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期间主要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新文化运动期间学习的是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新民主主义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传人中国。总之,不同时期所提出和表达的民主观念均成为中国近代民主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的发展。观点三及补充论证:风向标式的人物①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②__。主张学习俄国,探索中国救国救民之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抗战胜利后,参加重庆谈判,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答出两种观点及论证即可得满分;若只对风向标式的人物加以修改、补充或否定,则
需补充至少两名,并说明理由;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子规则是古诗中的常客。有的借之表达伤春、惜春之情,如“ , ”中的子规;有的借之寄寓离别感伤之情,如“ , ”中的子规。(分别用苏轼的《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诗句填空)
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下列能够准确形容武则天统治的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月”话题作文
请以“月”为活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望月、月下沉思、月之嫦娥、月的圆与缺、月的清雅、月的思乡之情、登月计划与外星探索、借光与借鉴、客观之物与主观寄情、文学之月探秘等等。
【考场佳作1】
天堂里有月光闪烁
天很冷,月很清。
在去年的今天,当月亮给万物披上了淡淡银装的时候,你含着微笑,背着你一生的沧桑和无尽的牵挂,拄着那根陪伴了你数年的拐杖,朝着月光射进来的那个窗户,挥手告别你可爱的亲人,依依不舍地消失在天的那一边。
从此,月光常常会穿过你消失的那个窗户,照亮这间昏暗小屋的每一个角落,来陪伴那异常孤独的蟋蟀、旧家具和那只为你熬药的罐子。蟋蟀的歌声变得嘶哑,它再也没有了忠实的听众;旧家具也变得不再言语,它再也感觉不到那双历经沧桑大手的抚摸。因为,月光下不再出现你的身影。
你,明月之下孤独的守望者。在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外婆便去世了。从那时起,你便过起了一个人的生活。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每个月明之夜,你就会指着皎洁的月亮对我说起吴刚和嫦娥的故事。你还告诉我,外婆也生活在那里,当你想念她的时候,你就能在月亮里看到她的身影,她也会给你一个微笑。于是,我便知道了,月亮里有外公的一份牵挂。
你,__中光明的追逐者。不幸的是,你的双眼在一次疼痛中失去了光明,可你仍然坚持说,你能看见月亮那皎洁的光芒。你还说,你看到了外婆眼角的泪光。从此那只拿惯了锄头的布满老趼的手中,多了一根手杖。自此每当月明之夜,你就在昏暗的小屋里凝望着月亮的方向,开始与蟋蟀交谈。你说,太阳每天早上从你前窗升起,月亮每晚从你后窗照进,你的生活不再__。
可是,你不能将你“快乐”的生活坚持太久。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你轻轻地走了,留下孤独的小屋和孤独的月亮。
外公,那根陪你走过几多岁月的手杖是否依然牢固,能否陪伴你走过通往天堂的路途?外公,天堂里是否也有月光,照亮你的下一段行程?外公,只要世间仍有月光,我都会静静地、虔诚地双手合十为你祈祷,祈祷天堂里月光灿烂!
【批阅意见】
这是一篇怀念外公的文章。能将怀念之作写得如诗如画,既得益于作者借助了月这个可以用来寄托感情的意象——外公借月寄托对外婆的牵挂,“我”则借月寄托对外公的思念;也与作者不俗的文笔、巧妙的选材和精巧的结构密切相关。乐景写哀情,巧借明月寄相思,本文是也。
【考场佳作2】
人生如月
天上的月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最初的时候,它淡淡的细细的,像是谁用桔黄的彩笔在湛蓝的天幕上轻轻地画了一道,称这时的月为“月牙”,真是形象得很。渐渐地,它大起来了,在天空驻足的时间长起来了。这时的月便是一把镰刀、一只小船了。到了阴历的十五,这月便圆圆的,大大的,亮亮的,似一只玉盘、一面明镜了。再后来,月由盈而亏,由亏而残,如一块土豆、一块顽石了。由纤弱而圆满,由圆满而亏残,天上的月即是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月月如斯,岁岁如斯。人生虽不尽是这般规律,但盈亏明暗却是如影相随,避不开,躲不开,无法拒绝的。
有时候,人逢吉时好运一帆风顺,真是心想事成万般如意,原本平淡的人生这时真如望月中天、亮丽圆满了。此时,升官的不免满面春风,发财的不免财大气粗,即使评个职称、当个先进或晋一级工资也会沾沾自喜,觉得优人一等。然而,花开自有花谢时,月圆必有月缺日,且常常是花开之后便是谢,月圆之后即是缺。但人多鼠目寸光,有眼不识事物消长之理,得意便忘形,露出一副小人面目。人若能处顺境作逆境之思,方不失为人本色,保持一颗平常心。为官者不必因权柄在手而颐指气使、八面威风,有钱人不必因腰缠万贯而妄自尊大、暴殄天物。如此立身处世、接人待物,便无骄横之气、霸道之态,不至于蜕变为隐形之盗贼、衣冠之禽兽,于人于己于社会皆有大益。
有时候,人遭恶时厄运,常是坏事连连,处处不顺,原本光明的人生忽然黯淡下来,如月牙一现,如云遮残月。身处逆境之中,或心灰意冷、悲观厌世,或甘于沉沦、自暴自弃,或忧心如焚、白发搔短,或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其实,人若于月亏之日想到月圆之时,识得世事易变之理,即可于逆境之中志不衰、气不馁、态不失,达观以处世,宽心以养身。如此面对困厄,必不会怨天尤人蹉跎岁月,必不会奴颜婢膝玷污人格,必不会见利忘义为虎作伥。
人生如月,皆有阴晴圆缺,我们大可不必颜随势改,气逐时移,得志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垂头丧气。我以为,无论顺逆得失,都平静地接受世界,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才是智者的活法。
【批阅意见】
《人生如月》有三美。
首先是内涵具有哲理美。内涵是文章金链上的宝石。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深度。针对一些人沉醉于“一帆风顺”的景况,作者及时提醒“花开自有花谢时,月圆必有月缺日,且常常是花开之后便是谢,月圆之后即是缺”;针对一些人遭遇厄运时往往心灰意冷,作者指出“其实,人若于月亏之日想到月圆之时,识得世事易变之理,即可于逆境之中志不衰、气不馁、态不失,达观以处世,宽心以养身”。这些话精警深刻,极富思辨性。
其次是构思具有精巧美。思路是串起智慧之珠的金线。是作者思维的轨道。本文思路清晰:第一段描写景物的原貌,生动传神。第二、三两段展开想象,由物而人,分别从“顺境”和“逆境”两个方面倾吐种种感悟和深刻体验。最后一段提出自己的希望。层次分明,结构精巧。
第三是语言具有意境美。精美的语言是精雕细琢的珠玉,是作者思维的细节化表现。开头用舒缓的笔调娓娓道来。拉开诗意的帷幕,把读者引进诗意的天国。文章中对比和比喻的运用,形象含蓄;排比句式气势充沛,对偶句形成警语,富于思维张力;整句与散句结合使用,使文章富有韵律美。
作者用清晰的思路做金线,把精练的语言之珠串起,再用精深的内涵这颗宝石为其增辉添彩,因此,《人生如月》堪称短文精品。
【名家引路1】
夜 晚
○ 韩少功
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稍纵即逝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由此可见,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车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__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30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阴里筛下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星织女星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逼近。我是躺在一个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漂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儿童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原载《天涯》)
【鉴赏意见】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样的月亮?”现代都市里眩目的霓虹和污浊的空气让月亮在城市的夜晚迷了路,让夜晚在城市的上空失去了本真的色彩。因此,当久居城市的作者时隔30多年后再度与一个有月亮的乡村夜晚相遇时,会贪婪地收揽和积蓄月光,并随月光一起浮游。这个真实的月夜唤醒了作者纯朴美好的童年记忆,唤起了作者对生命的诗意冥想。也反观出都市中的现代化进程对自然的侵蚀和对人类心灵的遮蔽。
【名家引路2】
对 月
○ 贾平凹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悲哀的盼你丰满,望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短暂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始终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在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像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啊!
试想,绕太阳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被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机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解析:
在我国,月亮巳成为思乡、思亲和寄托感情的象征。“今人不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可以这样说,人类的历史有多长,月也就有多长,甚至更长。因此以“月”为题,选材的范围,立意的角度很宽泛:怀古,思亲,寄情,有写不完的人和事;议论,抒情,写意,无论对准哪一点均能成篇。
写作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堆砌材料,内容空泛,难以出新、深入。这就要求我们从自己的切身经历或优势人手,运用合适的语言与结构,写出文情并茂的文章。
阅读《长亭送别》《滚绣球》一曲,完成下题。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7.对《滚绣球》一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相见恨晚而相别怨疾,两相对照,鲜明有力地表达了对心上人爱得深、恋得切的真挚感情。
B."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借"柳丝""疏林"与"斜晖"这些别有特色的客观之物,准确寄寓了人物的主观之情。
C."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这句话写马儿行得慢,车儿跟得快,唯如此才能两厢厮守,写出了这一对离别人的一片微细心思。
D."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以写实的手法深沉凄切地表达了对拆散恩爱夫妻的崔母及其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
D
解析:
这是夸张的写法,不能理解为写实
12.下列对《长亭送别》的《滚绣球》一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A:“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相见恨晚而相别怨疾,鲜明有力地表达了对心上人爱得深、恋得切的真挚感情。 B:“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借“柳丝”、“疏林”与“斜晖”这些客观之物,准确寄寓了人物的主观之情。 C:“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这句话写马儿行得慢,车儿跟得快,唯如此才能两厢厮守,写出了这一对离别人的一片微细心思。 D:“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以写实的手法深沉凄切地表达了对拆散恩爱夫妻的崔母及其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_______________”,寄寓了司马迁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抒发了杜甫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无比愤慨;《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反映了辛弃疾对英雄刘裕的无限景仰。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金戈铁马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