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2) 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2)“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江风拂面,云朵飘过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解析】
试题分析:(1)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首先要分析“软”在诗句中的意思,然后从手法上进行赏析。手法上抓住双关的手法是关键。(2)题中,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把握。分析时要诸联赏析,结合“过”的诗意进行。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眀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
(1)(3分)[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ab9b738ce2e5657f.jpg]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诗歌技巧中的写景技巧。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问的是“第三、四两联”,就要奔向诗歌的最后两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
8.孤月当空,请回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9.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
[70a065e622091c9e.jpg]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牛渚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吟咏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8.颔联的“空”字乃全诗之诗眼,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9.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妙处?(6分)
8.(4分)“空”写出了诗人登舟望月所见到的空阔渺远的景色,且由“望月”转而“怀古”;“空”字还引发诗人的感慨,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无谢将军那样的伯乐来赏识,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9.(3分)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答想象亦可)。妙处:诗人想象明朝无边落叶中挂帆离去的情景,以景结情,渲染了一种寂寞萧瑟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不遇知音、英雄落寞的寂寞、哀伤之情。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作答。(4分)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分)
14.(1)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只说“悲”或只说“喜”给2分) 【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解析】以悲景写哀情:“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意境凄凉,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衬托作用。
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雨、黄叶树、孤灯、白头人,字字写景,又字字传情。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2.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1分)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②春天树,江东②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 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1) 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的 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5分)
(2)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6分)
12. (1) 颈(1分) 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2分)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2分)
(2) 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6分)
古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8-9小题。(11分)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①
李峤②
汉帝抚戎臣,丝言命锦轮。还将弄机女,远嫁织皮人。
曲怨关山月,妆消道路尘。所嗟秾李树,空对小榆春。
【注】①此诗是崔日用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后所做。 ②李峤,唐代诗人,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
8.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此诗所蕴含的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颈联中哪两个字使用的最为精妙?结合全诗说明你的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首联用“汉武帝抚恤戎臣,后将机女远嫁织皮”典故感慨过去,天意弄人,含有无奈之感(1分);后从回忆历史回到现实,以哀景衬哀情(3分),突出诗人内心的愁苦、无奈及孤苦,讽刺了当朝统治者顾及政治利益而不过其他的行为。(2分)(共5分)
9、“怨”意为哀怨,笛声、歌声哀怨关山月(2分),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说明关山难越(1分);“消”为消失、消散的意思(1分),妆容被尘埃渐渐抹去(1分),突出路途的遥远与艰辛。(2分)(共6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古 梅
萧德藻
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百千年藓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
绝壁笛声那得到,只愁斜日冻蜂知。
【注】《古梅》其实是萧德藻所写的《古梅二首》,前四句为一首写凌晨之梅,后四句为一首写黄昏之梅。
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请简要分析本诗一、二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状态。(5分)
9.请结合“断魂只有晓寒知”与“只愁斜日冻蜂知”两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所表露的情感与志向。(6分)
8.运用比喻的修辞。第一句把梅花比作湘妃,第二句把梅花比作海月。(3分)
把凌晨之时梅在冰冻的枝干上的“清高”(老瘦、枯淡、奇怪、冷峭、孤独,超尘脱俗又不乏几分孤独凄凉之意)品质展现得生动形象。(2分)
9.“断魂只有晓寒知”是说唯有拂晓寒风才对它倾心销魂。以自然界的晓寒欣赏古梅,表示自己对这古梅的欣赏,有将古梅自况,叹知音难得之意。(3分)
“只愁斜日冻蜂知”是说梅花只怕被冬日黄昏的蜜蜂知道,怕淡泊宁静的生活被破坏,借梅自喻,以明终隐之志。(3分)
【赏析】原诗共二首,这是第一首。陈衍评第一首道:“梅花诗之工致,此可叹观止,非和靖所想到矣。”(《宋诗精华录》卷三)和靖即林逋,他的题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公认为题梅诗的顶峰之作,陈衍的赞语,不免有溢美之嫌。如果将萧德藻这首诗与林逋诗比较,便会发现二诗是不同的格调,所写梅也有本质上的区别。林诗写得神清骨秀、幽独超逸,描写疏枝横斜,清腴爽朗的梅花;萧诗写得拗折孤峭、生硬瘦拔,描写盘囷苍古、姿态怪异的梅花。二诗都很精工,不能简单地定优劣。
萧德藻是怎样来描绘这株奇怪的老梅的呢?由于这梅长在水边,诗便结合水来写。由水,他想到那缀立枝头的梅花,犹如湘妃挺立在那如同寒蛟背脊般的枝干上。湘妃在这里只是借用其水神身份,说明梅在水边,又由湘妃联想到《九歌·湘夫人》中“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句,因而用“冻蛟脊”一词,形象地把梅干的苍劲与梅根的盘屈之状表现出来。次句,诗人远远望去,梅花在晨光中朦胧剔透,他便进一步想象,这梅花犹如海上的月亮挂在珊瑚枝上。这句句格仍同首句,由海月带出珊瑚,同为海中之物,凑在一起,以珊瑚枝形容梅干的错综弯曲,很神似,“冷”字又呼应了上句的“冻”字。两句写的实际上是同一意思,由于比喻新奇,所以不觉重复。通过这两句,再结合第二首中的“百千年藓着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句,诗人所介绍的古梅便呼之欲出了。三、四句转入议论。清龚自珍《病梅馆记》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株古梅只有盘旋的老根与怪异的枝干,不具备疏、欹的特点,充满奇丑古怪,不以姿态媚人,自然得不到人们欣赏。因此诗人感叹,这古梅只引起人们的惊怪,唯有拂晓寒风才对它倾心销魂。末句与林逋诗“粉蝶如知合断魂”同意,以自然界的晓寒欣赏古梅,表示自己对这古梅的欣赏,同时又有将古梅自况,叹知音难得的意思在内。
宋人赏梅至南宋始盛,并逐渐形成了“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奇怪为贵”(范成大《梅谱·后序》)的审美情趣。这两首诗所写的就是老枝奇怪,疏花几点的古梅形象,与林逋笔下的清幽疏秀有所不同。作者有意识地突显梅花的老瘦、枯淡、奇怪、冷峭、孤独以表现其超尘脱俗而又不乏几分孤独凄凉之意的“清高”品质,带有几分“以丑为美”的味道。从另一个方面,又有人对这种苦硬的写法提出批评,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五:“宋人肖德藻梅诗,有‘江妃危立冻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看似崛强,实与‘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按:明人高启诗句),一太熟,一太生,同是诗家左道。凡学诗者,入手即辟此二种,方有根基可望,勿认肖君二语胜于季迪(按:高启的字)也。”
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
1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7分)
春 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3分)
⑵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4分)
11、(1)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2分,答出两点得1分)乐景写哀(反衬)(1分)
(2)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2分)。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到处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含蓄蕴藉。(2分,手法1分,效果分析1分)
10.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1)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2分)
答:
(2)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10(1)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
(拟人,1分;分析,1分。)
(2)①这句话言浅意深,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句意1分,情感1分。)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