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共6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2分)
(2)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历来深受好评,请作简要赏析。(4分)
①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一个要点1分,共2分)
②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手法、情感各1分,描述分析2分,共4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抒情的方式,从题干的提问中即可看出这一点,“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抒情方式包括: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等等。“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前两联中写到“暝”山、“愁”猿、“沧江”、“鸣风”“叶”“月”“孤舟”,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知道,应是借景抒情。“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这两联中说到“忆”“泪”“寄”,这是直接表达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鉴赏句子可以从如下角度入手:手法、用词、选材、描写。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卧 病
许 浑
寒窗灯尽月斜晖,珮马①朝天②独掩扉。
清露已凋秦塞柳,白云空长越山③薇。
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
惟有寄书书未得,卧闻燕雁向南飞。
【注】①珮马:饰有佩环之马,官员所乘。②朝天:上朝。③越山:越地之山。此处泛称东南地区,代称故乡。
(1)简要赏析颔联中“凋”、“空”两字的妙处。(3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14.(1)凋,凋零。长安城已是寒秋季节,青青柳枝枯萎凋零,描写出生活环境之清冷,烘托出作者的落寞忧伤之情。空,徒然地,白白地。薇蕨在家乡白白地生长,自己却无法看到,表现有家不能归的苦闷无奈之情。(意思1分,分析1分,作用1分)
(2)①孤独失落之情。卧床无眠,在凌晨的寂静中听到马蹄声、佩玉声,官员们上朝,而自己却不在其列,只能独自叹息。
②思乡之情。想回家乡却不能回,只能在梦中回乡;想给家人写信,又无法送给家人,只好把乡思托与南飞的大雁。(情感1分,分析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秦中吟 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__的惨状。
8.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加以简要分析。(5分)
9.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6分)
8.对统治阶级荒淫无道的批判,对下层百姓的同情,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9.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遣 悲 怀①
元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④,泥⑤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 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 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
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
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④荩(jìn)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⑤泥:软缠,央求。
8、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本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颔联、颈联分析。(5分)
8、用典(2分)。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2分)。引出后文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描写,间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2分)。
9、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2分)。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3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11分)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7.“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析。(5分)
8.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6分)
7. 句子含义:诗人彻底难眠,空有明月却无心欣赏。(2分) 作用:结构上承前面的“梦断”,暗示诗人辗转无眠,直到天明。(1分)内容上,用皓月空明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2分)
8.“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梅 雨
柳宗元
梅实迎时雨①,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②。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③。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④。
【注释】①梅雨: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作梅雨季节。②楚、越:指江南的永州,作者当时被贬谪于此。③北津:北去回乡的渡口。④素衣:本句诗谢脁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化用。
18.本诗的颔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19.结合全诗,体会尾联的思想情感。(5分)
18.塑造了一个被贬谪于江南,深夜难眠,满腹忧愁的诗人形象。(3分)诗人被贬于永州,内心压抑,字面上说猿啼鸡鸣扰人清梦,实质上是因为内心烦忧。(3分)
19.诗人尾联表达的是贬谪的哀怨之情。(1分)首联描写江南梅雨的昏晦苍茫写出自己内心的压抑,颔联写长夜难眠进一步写出忧愁之深,颈联南极一句写迁谪之远,北津一句则暗示回京无望,点明忧愁之因,尾联的反用典故收束全诗,抒发自己远离京城,劳苦困顿之怨。(结合诗句信息较完整4分,丢失信息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颔联,直抒作者的思乡之愁。夜深人静的雨中,传来了猿的哀婉凄楚的悲啼,更增添了思乡之愁。愁深使得思乡之梦犹生,梦中的故乡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刚刚被浓浓的乡情、亲情裹住,公鸡却又打鸣了,天亮了,好梦也断了。在这个雨夜里,作者又何曾入过睡啊!忧乡之愁,思乡之梦,整个晚上都陷入了深深的忧情愁苦之中。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发出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归家路途遥远的感叹,而抒发了自身的孤凄,念念归家的乡思之情。诗人借用其诗意,海雾沉沉,江涛如雪,环境险恶,归路日艰。作者的情绪陷入了无边的思乡雾海之中,没有北归的希望,没有天晴雨停之日,什么人能解我的思乡之愁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尾联,作者翻用陆机的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直接抒发思念京城的思想感情。京城虽多风尘,把白色的衣服全部染黑了,也是情愿啊;可惜,我被放逐到阴雨蒙蒙的江南,虽然是春天,潮湿闷热的天气,把白衣也全染黑了,我却回不了京城,不能北归。这是作者放逐永州几年后,仍不能量移的最感伤之作。京城虽多风尘,局势复杂,形势险恶,但毕竟是作者能实现理想抱负的地方,江南虽是春天,但阴雨不断,又能做点什么呢,作者是被无边无际的雾海包围着,借此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伤逐的感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11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3.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5分)
14.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6分)
13.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14.用典。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表现了作者的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事物的形象。题干问的是“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动的描绘,。“在野”与“在庭”相对。因不为人赏识,便任其在野自生自灭。不似一般之菊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菊的憾事,但诗人却把这看成是快事,因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人的束缚剪裁与观菊者的诸多采摘,即不受人们的干扰,因而显得幽闲自若,别有丰彩。以至于诗人面对着它,“任是无情也动心”,情不自禁地要采来观赏——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从中看出野菊的高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技巧的同时,也考查情感。题干问的是“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尾联更以写野菊花的自豪感来进一步表达对它的赞美: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陶渊明酷爱菊花,于宅边东篱下种菊颇多,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这两句是说,野菊花一定冷笑那些篱边的黄菊——它们正向陶渊明一类的诗人邀宠,以取得诗人吟赏的荣光。言下之意,诗人们的眼光只向着庭菊,并不转向野菊;而野菊自有不邀宠争光的品行,对那些邀宠争光的庭菊不屑一顾,惟以冷笑置之。在无人看重的情况下,幽闲自得,不减妙香,不慕赏识,有意将它与菊花对比,并倾注了自己的关切赞美之情。这也许另有所指。诗写得脱俗、婉转、流畅,给人很深的印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武侯庙
佚名
剑江春水绿法法,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14.《蜀相》的颔联自古为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5分)
15.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所引《武侯庙》诗“为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对比《蜀相》简要分析。(6分)
14.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1分)“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派盎然春景;(2分)而作者用“自”“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2分)
15.不同意。(1分)杨慎的引诗在内容上充分肯定、赞扬了诸葛亮的功绩,似与杜诗并无多大不同。(2分)但它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这主要与杜甫、杨慎引诗作者的不同身份遭遇和思想感情有关。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杨慎引诗作者不可企及的。(3分)(若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一般要从表现手法、表达效果、作者的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属于景物描写,“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派盎然春景,而由“自”“空”两字可体会出凄清的环境氛围,由此可得出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因此采用的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赞颂诸葛亮的探究题,答题时,可先明确自己的看法,即是否同意这一说法,然后可结合着杜甫与杨慎的不同身份遭遇和思想感情,联系两首诗歌思想内容对比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春雪
[金] 史肃
丰年不救两河饥,腊尽才看小雪飞。
谩说①春来膏泽好,其如垄上麦苗稀。
空花只解惊愁眼,湿絮宁堪补败衣。
颇笑西台瘖御史②,日斜骑马踏泥归。
【注】①谩说:休说。②西台:御史台。瘖:哑,此处有沉默不能语之意。
14.颈联的描写对象是什么?表达了什么含义?(5分)
15.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14.颈联的描写对象是雪,(1分)“空花”和“湿絮”都借指雪。(1分)“只解”说明迟来的雪只能使饥寒交迫的百姓更添忧愁,“宁堪”意为似棉絮一般的雪花无用,又不能填补破烂的棉衣。(3分)
15.首联说两河地区饥荒,而直到腊月将尽(年末)才盼来一场小雪,写雪来之晚,展现出诗人心情焦虑(2分);颔联、颈联写迟来的春雪对农业生产、百姓饥寒交迫的生活都无济于事,表达出忧虑、失望之情(2分);尾联写到诗人作为御史,面对饥荒灾情却无能为力,只能踏雪回家。诗人沉默不能语,只得自嘲自责,但在无可奈何中又包含着愤懑之情(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诗的题目已经提示了写作的对象为春雪,考查的是诗歌的事物形象,常用的手法是托物言志。答题时要看清题干,题干问的是颈联的写作对象,分析诗句“花”“絮”从外形上可知对象为“雪”。回答诗歌的颈联表达的含义抓住诗歌的内容或感情来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求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为免遗漏要点,应逐句逐联进行解读。分析诗歌的情感态度一般可从题目、情感关键词、意象意境、细节描写、绘景色彩词、注释等着手分析。此诗首联一个“才”字表明雪花来迟,诗人因两河饥荒而焦虑;颔联“谩说(情感关键词)”、麦苗“稀(绘景关键词)”,颈联“只解(情感关键词)”“宁堪(情感关键词)”写雪花虽来,但已经无济于事,表达了诗人的失望之情;尾联“瘖(注释)”字,说明诗人沉默不语,无可奈何十分绝望,只得骑马踏泥回家(细节描写)。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注:“渔阳”在古代多指征戍之地。 (1)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4分)
(2)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1分)请分析其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2分)
16.【答案】(7分)①“袅袅”写柳枝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曳之态(1分),“青青”绘桑叶葱茏青翠之色(1分),这两个叠词渲染出一种充满生机、令人沉迷的无尽春意(1分),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1分)。
②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1分):和众多的采桑女一样,本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1分)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抒发了她对自己远在渔阳从军的丈夫的思念之情。(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