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1241—1318),南宋故臣,诗人、画家。南宋灭亡后隐居吴下,坐卧不肯向北。
(1)诗人抓住了菊花的哪些特点来刻画菊花形象的?(4分)
(2)全诗采用了什么手法?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菊花开放时不与百花为伍,在疏篱处悄然独放,意趣无穷,(1分)表现了菊花的志向高洁(1分);菊花残落时紧抱枝头,不被北风吹落(1分),表现了菊花傲然不屈、顽强抗争(1分)。
(2)托物言志(象征手法)(2分),借菊花的独立、高洁、不屈,表现出作者坚守情操、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2分)(答拟人、借代给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可找出对菊花描写的词语分析概括,修饰性的直接提取,描述性的用自己的话概括。读后可知,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抱香而死”“北风不落”的描写中可看出。诗人笔下的菊花是一个顽强抗争、不随时俗、孤高傲世的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知识积累,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联系诗歌注释,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作答。读后可知,全诗通过描写菊花的特点来寄寓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因此采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由注释可知,南宋灭亡后隐居吴下,坐卧不肯向北。由此可联想到作者借助菊花的形象来表现自己坚守情操、忠贞爱国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两题。
马 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14.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赋此诗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这首诗“借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15.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14.“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
15.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情感的表现方式如下:直接表达情感,借景、事、物表达情感。题干说“‘借古人往事’表达感情”,这是提示。《马嵬》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将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后两句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技巧。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比照。全诗两组比照:一组是《长恨歌》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比照。这一比照,不仅批判了白居易的《长恨歌》,而且突出了人间牛郎织女才值得同情。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运用“银河”,对唐玄宗与杨贵妃讥笑牛郎织女攀进行了再讥笑,很有情趣。第二组是石壕村与长生殿比照。石壕村是人民群众的材落,长生殿是皇帝皇后的夜殿,这一比照,暗示出村里泪是殿上人造成的,马嵬事变,恶果自食,不值得同情,值得同情的倒是劳动人民。这两组比照又有不同,前者深沉,后者浅近,前者重在映照,后者重在对比。两相配合,共同表达了作者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利 州①
汪元量②
云栈遥遥马不前,风吹红树带青烟。
城因兵破悭歌舞,民为官差失井田。
岩谷搜罗追猎户,江湖刻剥及渔船。
酒边父老犹能说:“五十年前好四川!”
①利州:今四川广元。②汪元量:宋末元初诗人。
【小题1】该诗首联第二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6分)
【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五十年前好四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1】手法:①动静结合,“风吹”“红树”“青烟”构成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②视觉上的色彩描写。“红”“青”相互映衬。(答一点给2分)
作用:营造了一种孤寂、荒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凉悲苦(哀伤)的感情基调。(2分)
【小题2】既表现出对故国安定生活的无限怀恋,(2分)又表现了成为__遗民的哀痛与悲伤。(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诗歌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情感,联系具体诗句及关键词分析作答。首联第二句是写景,主要涉及“风”“红树”“青烟”这几个意象,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红”“青”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从颔联可见,作者所见的是遭遇兵灾之后的景象,故这营造了一种孤寂、荒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凉悲苦(哀伤)的感情基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诗歌给出的注释,把握作者的生平际遇,结合着“五十年前好四川!”的具体语境分析作答。“前”表明是运用了对比手法,透露出作者对五十年前安定生活的无限怀恋,也表达出自己成为__遗民的哀伤与悲痛。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新秋夜寄诸弟①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②,况自抱微痾。无将③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83年。这一年初夏韦应物外调为滁州刺史,因秋来思念诸弟,感秋有此作。②人瘼:人民的疾苦。③无将:不要。
8.“相望共星河”的“共”字,一说是“在”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5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抒发的?(6分)
8、 “共”字更好。(1分)“共星河”的“共”字,反衬出除“星河”以外,其他别无可“共”,从而使人由今夕的独处而想到已往的欢聚。(2分)一个“共”字,烘托出诗人极其寂寞的感受,透露出诗人深切的忆昔之情。而“在”字则无此意,表达效果较平淡,不及“共”字。(2分)
9、该诗抒发了诗人思念诸弟、勤政爱民的思想情感。(2分)①融情于景:首联两句借秋夕、银河之景,流露出思弟之苦;颔联中以“空斋”对“高梧”,更托出诗人思念诸弟的殷切心情。②直抒胸臆:颈联和尾联直接抒情——朝廷刚刚对“我”委以重任,“我”怕从政不力,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尽职;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更不应该为一己之念而从政事中分心;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否则会使颜鬓苍老,岁月蹉跎(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
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9.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10.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9.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2分)
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1分)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1分)
③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1分)
10.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 “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 “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
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 “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 “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思考时,应根据常见的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知识积累,抓住颔联关键词分析概括。由关键词“北斗”“角声”可知,采用了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的手法,然后根据颔联具体诗句稍加分析,然后再指出“角声”所渲染的凄凉意境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思考时,应结合着诗歌注释,根据对最后两联的描述,再抓住关键词分析。由注释可知,诗人因战乱而逃避,漂泊不定,在这种背景下,“酒添客泪愁”很明显是指诗人的漂泊伤感之愁;“归心”应指诗人的思念家乡之情;“问行朝”将诗人对国家朝廷的关切表现出来;“纵横”描述出了遍地慌乱的场景,故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就表现出来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含山店梦觉作 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5分)(1)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2)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景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鉴赏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等闲挥袂客天涯”,唐人的胸襟、气度与抱负尽出,毫无悲悲切切之感。韦庄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是唐末乱世典型的漂泊者,他的这句诗,最能表现唐代士子气度。但是乡思功名两不弃,又谁也克服不了谁,自然会让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将这份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这里使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达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整首诗的基调。“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疑,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只有一盏孤灯,作者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让人愈加惆怅。“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的时候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开心惬意。诗的最后两句写得极自然、优美、有意境,令读者和诗人一起欣然神往。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请对这首诗的三、四句进行赏析。(4分)
(2)作者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理解。(4分)
(1)青山相伴,风雨同行,明月相照,诗人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与友人分别后的图画,意象清新明丽,意境深远悠长。(2分)寓情于景,绵绵情意蕴藏于青山明月之中,抒发了虽人分两地,但情同一心,不感觉是两乡的深情厚谊。(2分)
(2)表面上看,两地流水相通,风雨相连,明月共睹,形同比邻,虽处异地而感情相通,所以不觉有离伤(2分);从深层看,作者用乐观开朗而又深情婉转的语言,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作者对友人的的宽慰之辞,更添一份洒脱乐观之情。(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诗中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这是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这里,诗人再申述其意,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立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首诗起句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根据诗句内容看,虽处异地而感情相通,所以不觉有离伤;但作者用乐观开朗而又深情婉转的语言,更添一份洒脱乐观之情。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共6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2分)
(2)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历来深受好评,请作简要赏析。(4分)
①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一个要点1分,共2分)
②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手法、情感各1分,描述分析2分,共4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抒情的方式,从题干的提问中即可看出这一点,“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抒情方式包括: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等等。“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前两联中写到“暝”山、“愁”猿、“沧江”、“鸣风”“叶”“月”“孤舟”,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知道,应是借景抒情。“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这两联中说到“忆”“泪”“寄”,这是直接表达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鉴赏句子可以从如下角度入手:手法、用词、选材、描写。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卧 病
许 浑
寒窗灯尽月斜晖,珮马①朝天②独掩扉。
清露已凋秦塞柳,白云空长越山③薇。
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
惟有寄书书未得,卧闻燕雁向南飞。
【注】①珮马:饰有佩环之马,官员所乘。②朝天:上朝。③越山:越地之山。此处泛称东南地区,代称故乡。
(1)简要赏析颔联中“凋”、“空”两字的妙处。(3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14.(1)凋,凋零。长安城已是寒秋季节,青青柳枝枯萎凋零,描写出生活环境之清冷,烘托出作者的落寞忧伤之情。空,徒然地,白白地。薇蕨在家乡白白地生长,自己却无法看到,表现有家不能归的苦闷无奈之情。(意思1分,分析1分,作用1分)
(2)①孤独失落之情。卧床无眠,在凌晨的寂静中听到马蹄声、佩玉声,官员们上朝,而自己却不在其列,只能独自叹息。
②思乡之情。想回家乡却不能回,只能在梦中回乡;想给家人写信,又无法送给家人,只好把乡思托与南飞的大雁。(情感1分,分析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秦中吟 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__的惨状。
8.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加以简要分析。(5分)
9.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6分)
8.对统治阶级荒淫无道的批判,对下层百姓的同情,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9.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