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8.清代汪士稹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其意蕴丰富,请简析。(6分)
9.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5分)
8.空:白白的,徒然。(1分)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
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1分)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谢尚却不复可遇。(2分)“空”字抒发了诗人知音难
觅,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关键字及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回答“炼字”题的时候,答案包括两点:一是关键字本身的含义,二是关键字在诗句中的含义以及使用这个关键字的妙处。
9.最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寓情于景和以景结情的手法。(答出士两种2分,一种1分),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自己挂帆远去的情景,(1分)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诗人因不遇知音而产生的孤寂、凄苦之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的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这是虚写与实写相结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所以要点出虚实结合的手法,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然后点出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7-18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7.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8.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6分)
17. 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给四分,三种情感给6分)
18. 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2分)
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2分)
20.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以下问题(8分)
雨 晴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①本诗颔联写得很有味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②本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①用拟人手法写鹊和雷,“衣犹湿”点明了雨后初晴,“语”写出了鹊活泼可爱的情态,“气未平”写雷声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本联绘声绘色(视听结合),突出了雨后初晴清闲自然的景物特点。
②首联颔联绘雨晴之景,颈联尾联叙雨晴后诗人所做之事。全诗不着一“喜”字,诗人却在写景叙事中抒发了雨晴后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解析】
①
试题分析: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不也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吗?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尽管云雨的遮蔽广大猛烈,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__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本题可据此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②
试题分析:首联的出句,“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阴晴”是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颔联写景,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在顽强地举起,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尾联用典,与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压迫势力、飘摇欲坠的危势等等是不同的(这也是广义的“双关”)。这是作为意象的多义性决定的,更是诗人关心时局、希望政局好转的本意决定的。本题可据此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19.【分析】首联写静景,水天一色,点出“清”;水边门前,不见人影,点出“静”。颔联上句寓动于静,写微风初起,吹开浮萍,山把身影投映水中,扣合“清”;下句以动衬静,写小船归来,摩擦水草,草声微响,扣合“静”。颈联写动景,入城的僧人向人多处寻去;走在桥上的人,看着水中倒影,竟有走在镜中之感。尾联诗人用商量的口吻对大自然这个美的造物者说,一阵秋雨刚过,为这幅山水画已增添了秋色,就不要再用修长萧索的芦苇,遮挡住明月的清辉吧。(参考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首联“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首联的“静”字。)
对景物描写中动静关系的考查,最多最常见的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所以当看到针对诗歌写景部分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者直接问“作者是怎样写景的”时,就一定首先要考虑是否在考查以动衬静手法。
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8.【分析】首联写时已初秋,蝉声嘶哑,使人觉得音色凄咽;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萧瑟秋意。颔联写寺内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寺内白鸟久留不愿离去,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颈联写寺内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从明暗变化写静,反衬的效果是特别幽,格外暗,分外静。尾联别开生面,拉来热闹的扬州作陪衬,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__寺中,秋风带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参考答案: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乐景写哀情”表现手法的判断,一是要细心地从写景中窥到端倪,比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已暗示凄凉冷落。再比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夜”暗示国事家愁萦怀,诗人一夜未曾入眠。二是要准确把握诗人情感。
③动与静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衬静,写出山间的宁静和安谧。再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王安石曾集诗两句,组成一联,上联是“风定花犹落”,下联是“鸟鸣山更幽”,沈括《梦溪笔谈》上说:“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动与静的关系一般用来考虑纯写景诗句的写景技巧,不涉及诗句寄寓的思想感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落 叶
[明]吴嘉纪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
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吴嘉纪(1613—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8.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5分)
9.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2)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②。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释】
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8)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9)诗歌中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如何表达情感的。(6分)
8.答案: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1分)。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着美好的春光。(2分)
作用: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或为下面抒写宦游之苦做铺垫)(2分)
9.参考答案
①借景抒情(正衬、烘托),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春天里美丽而欢乐的景色,抒发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②第三联借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③第四联乐景哀情作者埋怨新滩不解人意,新滩涨水就像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写出自己思乡之情浓重,不能归乡的无奈。(鉴赏点不同,说法各异,合理即可)(手法1分,情感1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官 舍 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 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1)颔联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竹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2)颈联的两个动词“拂”和“侵”用得十分生动传神,请简要赏析。 (4分)
14、(1)对比(反衬),把春天妖艳而冬天凋零的花枝与春不媚容而冬不易色的竹子进行对比,衬托出竹不媚春色、独守寒冬的高洁品性,寄托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答托物言志亦可,表现手法及竹的特点各1分,情感1分)
( 2)“拂”和“侵”字都是拟人化(“拂”字答“通感”亦可)的写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每字分析合理各得2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其一)
潘大临[注]
白鸟没飞烟,微风逆上船。
江从樊口转,山自武昌连。
日月悬终古,乾坤别逝川。
罗浮南斗外,黔府若何边?
【注】潘大临:黄州(今湖北黄冈)人,早年应试不第。善诗文,苏轼、黄庭坚对其诗才十分赞赏。诗中“罗浮”指广东罗浮山,当时苏轼被贬在此;“黔府”指四川彭水,当时黄庭坚被贬在此。
(1)本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作简要赏析。(4分)
(2)本诗后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14.(1)开头四句描绘了一幅江流浩荡、山水相连的优美画面。(2分,意思对即可)作者起笔便把视线投向烟斜雾横的远方:白色的水鸟在空中自由地翱翔,很快便消失在远处的雾霭之中。诗人乘一叶扁舟迎着微风从流飘荡,长江在樊口转向东去,青山延绵不断直连武昌(鄂州)。整个画面气势恢宏,境界开阔。(2分,意思对即可)(2)①颈联写日月高悬终古不变,而光阴则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表达时光易逝、功名未成的怅惋。(2分,意思对即可)②尾联写罗浮山远在南斗星之外,黔州府更不知在何方,表达了对苏轼、黄庭坚两位师友的怀念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夕次盱眙县
韦 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8.诗歌中间两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诗人未眠的原因有哪些?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8诗歌中间两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运用叠字和对比手法(反衬),描写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用“浩浩”“冥冥”叠字描绘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景象;“山郭暗”“芦洲白”形成色彩明暗对比,渲染凄清的意境,借人归雁下表达羁旅思乡之情。(总说2分,分析4分,意思对即可)
9.漂泊异乡,景色凄凉,孤独寂寞,夜忆秦关。(3分,意思对即可)表现了诗人的羁旅愁思和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