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澄迈①驿通潮阁二首
苏轼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儋州之前。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②化用《楚辞·招魂》,借“帝”指朝廷,借“招魂”指奉旨内迁。
17.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横”字的妙处。(5分)
18.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析。(6分)
17.“横”即横断、横绝之意,写出了白鹭排成一对从水面上飞过的情景;精练传神地写出秋浦水天一色的特点,营造了辽远开阔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清雅闲适的心境。
18.不同之处:1.第一首第一句“倦客愁闻归路遥”,开门见山点明诗人心境和处境,直接抒发思乡盼归之情;第二首化用典故抒发浓烈的思乡之情。2.这两首七绝,虽然都是书写羁旅思乡的愁怀,但前一首以景写趣,诗人“贪看”白鹭横飞、凝然不动的身影,显得清雅悠闲;而第二首以景写情,翘首北望,以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情感炽热绵长。
【解析】
17.
试题分析:炼字题的答题步骤:1.解释“横”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横”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横”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比较分析。第一首由首句中的“倦”“愁”“归路遥”等关键词很容易得出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第二首则采用了化用典故来表达思乡之情;第一首首句抒情,后三句写景,表现出诗人的悠闲;第二首则借景抒情,将对故乡的思念融于景物之描写中。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本诗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试简要分析语言风格特点。(4分)
(1)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2分)
(2)语言清新隽永。(1分)本联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显得含蓄深蕴。(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颔联点出“诗眼”,也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划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退栖
司空图①
宦游萧索为无能,移住中条最上层。
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失良朋。
燕昭②不是空怜马,支遁③何妨亦爱鹰。
自此致身绳检外,肯教世路日兢兢。
【注】①司空图:字表圣。唐僖宗去四川,司空图没有被批准随驾,退回中条山王官谷。这首诗是他回中条山后写的。②燕昭即燕昭王,曾被郭隗所讲古国君购买已死千里马的故事打动。③支遁(314—366):字道林,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
14.这首诗的颔联中,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 分析。(6份)
14.诗人用象征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隐居中条山的作者,得到了宝剑就如同添了健仆,充满豪情;没有书看,就像很长时间失去了朋友。诗人以“得剑”如得“健仆”,“亡书”似“良朋”象征找回了曾经失掉的文人生活中难得的情趣。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归栖退隐的思想情感。首联说他当时的处境,颔联说他退隐后的豪情和乐趣,颈联借典故说他并没失去用世的雄心,尾联说他从此退隐,漫无拘束。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诗歌情感表达的方式分为两大种: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失良朋”,颔联既叙境况,也写心情。书和剑是唐时文人两件随身物事,也是当时知识分子的身份标志和情趣寄托。书自不可少,剑也成为防身健体的兵器与矜持名节的礼器相融合的饰物。以“健仆”、“良朋”写失掉仕宦的文人生活中依然难得的情趣。“乍”和“久”表示的应该是一种盼望已久、喜出望外的喜悦心情,不失文人雅士的情趣。或许还有一种解嘲的、自我平衡的慰求。两句一个意思,改为“亡剑久似失健仆,得书乍如添良朋”,除平仄、韵律不协外,意义并无差池。然若这样写则远不如原句传神。出“象征”的方法,给2分;进行具体分析,给3分。另: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特别说明,此题容易让学生想到是比喻手法,因为句中有“如”和“似”。实质上来说,比喻构成的两个条件:①是不同性质的两个事物;②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性。由此可见,这两联没有使用比喻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应结合注释和诗句分析。首联叙事,讲他当时的处境。是对自己五十岁前从宦经历的一个总评。颔联既叙境况,也写心情,颈联借典发议,以议显情。表明他要学支遁,隐居也可做大事,并非心如死灰。较之首联,心境已有变化。尾联表态度。是他的切身感受,也有自我宽慰的意思。他的处境并没有改变,只是自己已经屈就这个客观现实,再来个追加的主观认同。他只能并且已经由它支配,诗里却反客为主。这种强欲挥洒和强为不动心尤其无奈和悲哀。答出“归栖退隐”的思想感情,给2分;进行具体分析给4分。另: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衰荷 题败荷
[唐]白居易 [元]王翰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14.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15.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14.白诗写霜露中荷花将落未落、雨后风中荷叶被吹干的情景,通过描写荷花败落前的“萧条”,让人不禁想象花凋叶落后的景象。王诗先写荷花曾经盛放湖面、飘香十里的景象,又写荷花如今在秋风中凋零的景象,通过前后对比来突出荷花败落的凄惨。(5分)
15.①白诗中,诗人将他人与“更绕衰丛一匝看”的自己进行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眼前萧条景色的喜爱之情。②王诗中,诗人由残荷想到自己漂泊在外的客居身份,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景的怀念和对自己处境的感慨。(6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的回答,要求结合诗句加以翻译,即可。白诗,通过“露凋花花不残”、“无人解爱萧条境”可以让人想象;王诗,“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芳菲今日凋零尽”等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白诗,对荷魂牵梦绕,藕断丝连.一茎残荷,半蓬枯叶,寄托着人生之惑和别离之痛,残荷之美是悲壮、是孤傲、还是透着愤世?其实都不是,是残荷之傻在静听风声、雨声时仍然切切的牵挂;王诗,是表达秋意浓烈,旅人凄楚的怀乡之情,诗人借败荷之声传送到旅人的手段,把怀人写得凄楚动人。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读长恨辞[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3.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5分)
14.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6分)
13. 感慨的对象和内容不一致。(1分)李诗感慨的对象是唐玄宗。唐玄宗在夜雨中只思念杨贵妃以致泪水打湿衣襟,却对军中因战而死的士兵无动于衷,批判了君王沉溺个人情感置国家于不顾的偏狭胸襟。(2分)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2分)
14.采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1分)一代君王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军中将士之死并不动心,而对于宠妃杨玉环之死却哀恸万分,(2分)两相对比,增加了对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2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两首诗的语言都比较质朴,字面意思理解起来没有难度。问题是诗歌的言外之意要读出来,第一首诗,“自是君王不动心”显然是对君王的谴责,第二首诗“泪比长生殿上多”显然有批评作者不知道去怜悯吟唱普通百姓痛苦的意思。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比较明晰,要明确指出来,同时要结合原诗分析器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感遇(其三)
陈子昂
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荒途。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无全躯。黄沙漠南④起,
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①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元魏时称铁勒或敕勒,唐时称回纥。 ②亭堠:戍边的城堡。 ③何摧兀”:多么险峻。④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
(1)请简析这首唐诗五、六两句的作用。(4分)
(2)请赏析后两句“但见”与“谁怜”的妙处。(4分)
(1)五、六两句描绘了一幅阴沉凄凉的景象: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2分)渲染了故战场的悲凉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2分)
(2)“但见”与“谁怜”,所写内容一实一虚,对比鲜明。(2分)谴责了当政者既不吊慰死者又不抚恤生者的冷酷无情,表达了对戍边将士及遗孤的同情。(2分)
【解析】
(1)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五、六两句的作用”,首先应知道五、六两句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思考其作用。“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这两句话是写景,写景的作用一般是渲染……的气氛,烘托……氛围,表达……感情。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这阴沉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也在塞外遭到了惨败。历史的回顾与眼前的自然环境融汇在一起,渲染了古战场的悲惨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答题的步骤:先解释该字的语境意,然后结合语句描述画面。“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由对死亡士兵的同情,诗人又推及到对他们的遗孤的关切,直接谴责当政者不吊死问生,冷酷无情。“但见”与“谁怜”呼应,对比鲜明,激愤警切,发人深省。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边地荒凉悲惨的景象,抨击了边备空虚、将帅无能,丧师辱国,以及塞上遗孤得不到体恤等弊政,表达了自己对广大兵民的同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出郊
(宋)王安石
川原一片绿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
风日有情无处着,初回光景到桑麻。
郊行
(宋)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①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①芦箔: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
8.两首诗歌都写了郊野所见所感,所写景物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9.两首诗歌在表达技巧上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8.《出郊》写初夏农村遍野碧绿,生机勃勃的景色;《郊行》写蚕茧大获丰收的情景。(2分)《出郊》表达对农村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郊行》表达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2分)
9.《出郊》前两句融情于景,广阔的田野,一片碧绿,庄稼长势令人欣喜;后两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暖风丽日也感到没有落脚的地方,它们初次看到丰收在望的景象,便转而把它们的温暖移到那繁茂的桑麻上来。(2分)《郊行》主要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农民的辛苦劳动、丰硕的劳动成果与他们依然像荒年一样凄苦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登彭城楼
南宋·吕定
项王台①上白云秋,亚父坟前草木稠。
山色不随人事改,水声长近戍城流。
空余月夜龙神庙,无复春风燕子楼②。
楚汉兴亡俱土壤,不须怀古重夷犹③。
【注释】①项王台:即戏马台。
②燕子楼:唐朝贞元年间武宁节度使张愔旧第中的一栋楼台,为爱妾关盼盼所居,张愔死后,她念旧爱而不嫁,居此楼十余年。
③夷犹:犹豫不决。
8. 诗歌首联的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感情抒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9.诗歌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阐述。(6分)
8.以乐景写哀情,奠定了全诗惆怅、悲凉的情感基调。(2分)引出下文对历史兴亡的思索和感慨(1分)。诗人在彭城楼上一眼望去,看到戏马台上白云悠悠,亚父坟上草木丰茂,不禁想起了往事,心生惆怅、悲凉。(2分)
9.尾联从表现内容上看,诗人对历史的兴亡更替似乎是漠不关心,“无须追怀”,空发感慨。(3分)而实际上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慨,既感慨楚汉兴亡,又宛曲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日渐衰微的忧心。(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四、诗歌鉴赏。
(1)答: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静谧气氛的,给2分。)
(2)答:“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4.开篇之 “愁”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请简括诗中写到了哪些“愁”?(6分)
15.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简析其作用。(5分)
14.思乡之愁、对唐王朝颓势之愁、昔盛今衰之愁、人世沧桑之愁。(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15.山雨将到,鸟雀逃入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是诗人眼前的实景。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是诗人的联想。(3分)以实景叠合虚景,写出了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意境拓展,使情感表达更丰富。(2分)
【解析】
14.
试题解析:解答此题,应该先讲全诗大意读懂,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简括”诗中所写的“愁”。由“故国东来渭水流”一句可知有思乡之愁;由“蒹葭”一词可联想到《诗经》中“蒹葭苍苍”的诗句,可知有昔盛今衰之愁;由“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可知有对唐王朝颓势之愁;由“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两句可知有人世沧桑之愁。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此题题干已点明诗中写晚眺近景的虚实结合的手法,答题时可先具体指出“虚”和“实”的内容,然后再分析这样写对表达作者情感、体现诗歌主题等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