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7分)  

《潼关》 汪元量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
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
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注】这首诗为汪元量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送南宋被俘的皇帝到甘州出家后,返回大都路过潼关时所作。

5、诗歌的首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5.本诗的前两联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压抑、凄楚、伤感的离别之情。乌云蔽日写出了天地的阴沉昏暗,绿芜和黄叶写出了杂草丛生、叶已枯黄的萧条衰败之景,同时通过“拨不开”“昏昏勒马”“人千里”“酒一杯”等抒情之笔写出了诗人的愁苦心情。

6.答案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故国不在的孤独、凄凉和悲愤之情。诗人将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融入到对风吹白杨、黄埃满天、荒凉破败景象的描写之中。(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沭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8.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9.结合尾联,简要赏祈“嫌”字的妙处。(4分)

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揣测诗人的情感,另外要通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达到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全面理解。
【参考答案】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感伤,客中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
无奈。(5分,每点1分)
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能力,重点是炼字的能力。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把关键词放入具体语言环境中,关注“嫌”字及相关语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同时要写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尾联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2分),“嫌”字把
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2分)。

(二)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8.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堪称全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5分)

答:

9.有人说,诗的尾联所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5分)

答:

  8 答.“幽”字。诗的前三联紧扣“幽”字来描写物态人事,首联写环境之清幽:清江曲折,绕村而流;颔联写物态之幽然:燕子自由自在,鸥鸟相伴相随;颈联写人事之幽趣:老妻可亲,稚子可爱,合家怡然。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诗人的内心享受着难得的安闲悠然,首联“幽”字正是这种心境的体现。可谓一字经纬,统摄全篇。(意对即可)

9答:同意这种看法。环境优美,生活安定,得享天伦,拥有这些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来说,自然是欣喜和满足的。但是,这一切却是建立在亲友资助的基础上的,是不牢靠的,并且杜甫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怎会满足于独善其身。说“微躯此外更何求”其实是一种无奈之语,__之词。所以说,这首诗的欣喜之音中透露着悲苦之调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分)

8.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简要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比喻(1分),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1分)

8.①依依不舍,传达出因朋友离去无限惆怅的情感。(1分)②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1分)(说明:第①点中,答出“依依不舍”或“惆怅”给

1分;第②点中,答出“豪迈气概”或“壮烈情怀”给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 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8.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5分)

9.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8、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侵”写出了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似与人同乐。(2分)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2分)

9、托物言志,(1分)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2分)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春 归 【宋】唐庚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①本诗是诗人于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被贬到惠州时所作。②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是商业繁盛之地。

8.“寒食”“新年”是两个特定的时节,一般在诗中表达“流年之叹”。但诗人在本诗中赋予它新的意蕴,联系全诗简要对此进行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以景写情是古代诗歌常见的手法。不同的诗人其写景各有不同。请简要赏析本诗首联、颔联是如何写景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分)①寄寓了诗人郁结的情怀。②既有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更有对宦海沉浮、身不由己的惆怅。(抓住要点即可酌情给分)

9.(6 分)①首联泼墨写意,气势不凡。浩荡东风铺天盖地,绿色生命之树栽满人间,有先声夺人之妙。②颔联工笔勾勒出小城闹市、绿柳如烟、繁花似景一派花团锦簇的烂漫春色。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惠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为生计四方奔波,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种种社会疮痍。此诗为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作者自安徽归家后所作。②物外:世俗人情之外。③阑干:纵横交错,参差错落。

8.郁达夫说黄景仁的诗“语语沉痛,字字辛酸”,这在《癸巳除夕偶成》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体现?请简要赏析。(5分)

9. 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8.诗句以乐景衬哀情,除夕之夜,万家灯火,笑语喧腾,诗人内心却是积郁难排:漂泊之感、命途之悲,更兼对盛世衰象的敏锐感知。这份深沉的忧患和孤独的清醒,在千家欢笑举世沉醉的氛围衬托下,倍显沉痛和辛酸。(共5分,写法2分,分析3分,答“对比”或“反衬”也可)

9.黄诗中,除夜孤星衬托了诗人的孤寂。千家笑语之时,诗人悄然忧思,无人理解,只得把一颗明星当作知音来痴痴凝望。陈诗中,满天明星衬托了环境的__,显示黎明尚未到来,以此视觉景象点扣题旨,表现诗人出行之早。(共6分,每处分析3分)

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 8—9 题。

哭 李 远

卢尚书

昨日舟还浙水湄①,今朝丹旐②欲何为。 才收北浦一竿钓, 未了西斋半局棋。 洛下已传平子赋③,临川争写谢公诗。 不堪旧里经行处,风木萧萧邻笛悲④。

【注】①湄,指岸边。②丹旐(zhào),旧时出丧时为棺柩引路的旗子,俗称招 魂幡。

③指张衡的《西京赋》④魏晋时,向秀与嵇康、吕安友善,嵇、吕后被司马昭杀 害,过嵇旧居山阳,听邻人笛声,怀亡友感旧音而叹,向秀作《思旧赋》。

8.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塑造了怎样一位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 分)

8.①友人李远是一位淡泊功名,志趣高雅,才高于世,文名远播的雅士形象。② “一钓竿”“半局棋”以生活细节刻画了友人性情散淡,闲适悠然的优雅生 活情趣。 ③“平子赋”“谢公诗”以张衡、谢灵运比况,盛赞友人的文才显 世,文名远播天下。亦包含了淡泊功名,寄情山水的拔俗志趣。(答出①人 物形象的给 3 分答出‚ƒ的分析内容的各 1分,意思答对即可,答案亦可前 后对称呈现,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尾联曲婉深挚的表达了诗人路经友人李远故居时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悲伤 情怀。②用典,作者用向秀路经其友人山阳故居,闻邻人笛声,感怀故人, 作《思旧赋》的典故表达感伤哀悼之情。③反衬手法,以有声衬无声,用以 风吹落木的萧萧之声和悲凉的笛声反衬友人逝去后故居的冷落凄凉,表现诗 人内心的沉痛悲伤。(答出思想感情给 2 分,答出表现手法并进行简要分析 的各 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6 分)

暮 春 [宋]黄 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4 分)


(2)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2 )

15(1)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            春风将尽            子规啼叫                (1 点 1 分,共 4 分)

(2)   《暮春》一诗主要抒发诗人惋惜春逝去的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 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1 点 1 分,共 2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8~9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⑴全诗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6分)

⑵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5分)

8、全诗通过描写春风吹落春花,树木清阴,湖岸宁静,庭院幽深,鸟儿啼唱等景象(2分),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暮春山景图(2分),表达了作者恬淡宁静、怡然自乐的心境。(2分)注:答“透露出孤寂之感”可得1分

9、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答出“以动衬静”给2分,分析恰当3分;答出“寓情于景”亦可,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