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严武(726年—765年):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

    夜晚秋风吹入汉关,西山上寒云笼罩冷月高挂。(1分)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2分)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1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2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2分)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__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阙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9.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8.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9.下阙主要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得手法(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 ,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 汪藻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诸将争相拱,苍生忍倒悬。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

【注释】①汪藻,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己酉:即公元1140年。这一年金兵南渡,占领建康(今南京),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宋政权岌岌可危。②旋:退兵。③拱:敛手。

8. 此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9. 这首诗最突出的表达技巧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8.这首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官军腐败无能自私、敌人猖狂侵扰、人民生活痛苦、天下混乱一片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对金兵的无比痛恨、对宋朝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每点1分)

9.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1分) 

首联:宋军和金兵的对比。(2分)

颈联:宋朝官兵和百姓的对比。(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11分)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8.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19.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6分)

18.①第一句写孤舟、微月和枫林,交代了时令环境;②用孤舟、微月和枫林三个意象构成凄清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19..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像瑰丽,表现音乐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每条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细节描写,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 的一瞬。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 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11分)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1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12.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13.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答时要注意诗歌的标题“秦国怀古”和注释①周朴是唐朝末年诗人,以及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不堪回首思秦原”,这些信息表明晚唐诗人看到现在荒凉破败的景色想起秦代大年的强盛,借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表达对唐末国势的担忧。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景情之间的关系要注意景物特点或画面特点与作者情感是否一致。景情关系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哀情;景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然后选择恰当的术语: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

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泾水萦纡傍远村的荒郊”令作者“一望欲消魂”,属于触景生情,“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是寓情于景,整体来说本诗写哀景抒哀情,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0.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11.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10.品行高洁,(1分)志向远大,(1分)才能出众。(1分)

11.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2分)。以凤凰自喻(1分),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2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中形象的考查,“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清晨醒来喝的是有淡酒味的泉水,写出凤凰的品性高洁;日落后栖息在山风树林间,它一声高吭的鸣啼可以响彻整个大陆九州,它伸长了颈子可以看到很僻远的地方,写出凤凰的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曾国藩解曰:凤凰,本阮公自况。沈德潜曰:凤凰本以鸣国家之盛,今九州八荒无可展翅,而远之昆仑之西,于洁身之道得矣,其如处非其位何。所以怅然心伤也。二人之解都可通。但尚有他解。这首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无论是阮籍以凤凰自况,还是借凤凰来写嵇康,都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这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其次,嗣宗写诗语气。“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短短二十字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 “高情远志,率然玄远” 的嵇康。阮籍卒于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冬,与嵇康被刑在同一年。嵇康的下狱应该对嗣宗触动很大。当时阮籍为司马炎写了劝进表,他希望嵇康能了解他的酒狂之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鹳雀楼

畅诸

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13.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5分)

14. 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13.天然形势似乎要以连绵的群山围住平原田野,“围”字,形象地写出了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的地理形貌(2分);而奔腾浩荡的黄河却把横亘在前的山脉拦腰斩断,奔流而去,“断”字传神地表现出黄河一泻千里,任何崇山峻岭,都无可阻挡的巨大力量。(3分)

14.第一、二联写和朋友畅饮登楼,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流露出诗人畅快心情和清高、俊逸的情怀(2分);第三联写四围景象,天然形势似乎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可见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2分);尾联点名明此番登临也在于送别朋友归去,流露出殷殷惜别之情(2分)。(6分。一个要点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技巧。答题思路:先点明该字,题干中已经给出可以省略这一步,比如本题;然后解释该字的意思;接着代入句中分析效果。“围”字,形象地写出了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的地理形貌(2分);而奔腾浩荡的黄河却把横亘在前的山脉拦腰斩断,奔流而去,“断”字传神地表现出黄河一泻千里,任何崇山峻岭,都无可阻挡的巨大力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对整首词的意境感知,抓住关键词体会作答。第一、二联写和朋友畅饮登楼,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流露出诗人畅快心情和清高、俊逸的情怀;第三联写四围景象,天然形势似乎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可见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尾联点名明此番登临也在于送别朋友归去,流露出殷殷惜别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②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元和十年( 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鸸:一种鸟。

14.“乱点碎红山杏发”与“榕叶满庭莺乱啼”中均用到“乱”字,请分别赏析其妙用。(5分)

15.《南湖早春》《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分别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14.白诗,“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柳诗一个“乱”字,既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2分)莺啼本宛转动听,可诗人却说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思绪。

15.白诗,动静结合。山杏初发,萍叶新生,“乱点”、“平铺”亦都使原本静止的事物有了动感,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的力量;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

柳诗中,凋零的景象让作者有了秋风扫落叶之错感。诗人借景抒情。当时诗人被贬柳州,仕途不顺,羁留在外,远离故乡,所以产生了秋天版的凄苦和孤独之感。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炼字类炼字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白诗中“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水苹新生,叶子平铺水面,“平”与“乱”相互映照,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惟在水乡;才见此景致,也让人觉得随着季节的推移,春色转浓,它们也会在湖面上不断伸展、扩大。柳诗“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南湖早春》诗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对于一个被贬在外的下层小吏来说,即使有贤才良策也徒然无用。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怎么会有兴致欣赏美妙的春色呢?同时,春色愈美,国家河山愈可爱,就愈让人担心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可怕后果。所以“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在爽心悦目的早春景色面前,思前瞻后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泊牛渚

刘禹锡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注释] ①牛渚,古渡口,即现在的采石矶。诗人调官途中经过此地。②咏史指的是东晋时代出身贫寒的袁宏,因善咏史诗而被镇守牛渚的镇西将军谢尚提携发迹的故事。

(1)请列出诗中体现“晚”的时间变化的词。(3分)

(2)简析第二联中景物描写的手法。(4分)

(3)请从借典故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的思想感情。(4分)

(1)残霞、戍鼓、灯火、月中。(答出1个不得分;答出2个,得1分;答出3个,得2分;答出4个,得3分)

(2)颔联采用了视听结合(1分)、动静结合(1分)的手法,描写了残霞变色、远雁哀鸣的景色(1分),渲染了一种寂寥、凄清的伤感情调(1分)。

    (3)该联表面上是说当世没有人能咏史,因而不必希望遇到谢尚(1分),实则借袁宏因咏史而得谢尚提携的故事(1分),抒发自身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伤感(1分),含蓄批判了排斥贤才的社会现实(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列出诗中体现“晚”的时间变化的词,比较简单。能找到下列词语即可,残霞、戍鼓、灯火、月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残霞色是视觉,游雁声是听觉,视听结合;残霞是静景,游雁是动静,动静结合。另外要回答出本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的感慨。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独自”回应“无人”,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共12分)

舟中二首 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 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4.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15.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4(6分)比喻和夸张。

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        压三江五    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15.(6分) 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     愤懑之情;       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