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孔子想从政,在渡口向隐者问渡口的所在,隐者不说,嘲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

8.首联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5分)

9.“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一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8.(5分)

    描写出了一幅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的深秋景象(2分)。作用:点出季节;照应题目中的“早寒”;渲染悲哀的情绪(为以下的思乡之情立下了基调)。(每小点1分,共3分)

9.(6分)

    ①用典(1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彷徨失意的苦闷(隐居与出仕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的迷茫心情)(2分)。

    ②烘托(1分)。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之天色阴暗,已至黄昏(1分)。通过环境描写充分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酒 泉 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8、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8、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解析】先通读诗歌,理解大意;再结合诗句抓关键词的含义,为何“长忆”,因为西湖风景的美好;再从诗句的位置,首句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9、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3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7-18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③。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 镇东军事。

③《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日:“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日:“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4分)

 14、(1) 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点得4分)

(2).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1分)

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1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答:

(2)结合尾联,简要赏析 “嫌”字的妙处。(4分)

答:

13.(1)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忧虑;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4分,1点1分,答出其中4点得4分)

(2)“嫌”,嫌弃,(1分)运用拟人说法,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1分)生动形象地流露出了作者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的心情,(1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8~9题。

孟洋

湘流落日外,沙迥暮生烟。

杳杳千峰失,霏霏万壑连。

鹊翻知浦树,人语辨江船。

暗里猿声起,愁深夜不眠。

10.诗中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1.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对其艺术效果作简要赏析。(4分)

10.描写了湘江流水、迷蒙烟雾、似乎消失了的群峰、云雾下的深谷,描绘了一幅幽静迷蒙的湘江烟雨图。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深深的忧愁。

11.动静结合。前两联写了江水流动、浓雾升起和在烟雾笼罩下的群峰以及联成一片的深谷的景象,由动入静,动静相衬,营造了幽静迷蒙的氛围。(融情于景,触景生情也可得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②,士③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本句引用了《孟子》中的寓言,讲的是一个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却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吃喝的故事。③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7.请简要赏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中“笑”的效果。(5分)

答:

8.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

7.“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3分)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突出了作者的哀愁。(2分)(语意相近即可)

8.表达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2分)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作者在对生命价值的质疑中,表达了他对世道的愤慨和无奈的超脱。(3分)(语意相近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 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8.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9.《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

8.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末卜的感叹。

9.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中秋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③情感对比。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严武(726年—765年):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

    夜晚秋风吹入汉关,西山上寒云笼罩冷月高挂。(1分)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2分)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1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2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2分)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__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阙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9.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8.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9.下阙主要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得手法(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 ,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 汪藻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诸将争相拱,苍生忍倒悬。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

【注释】①汪藻,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己酉:即公元1140年。这一年金兵南渡,占领建康(今南京),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宋政权岌岌可危。②旋:退兵。③拱:敛手。

8. 此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9. 这首诗最突出的表达技巧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8.这首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官军腐败无能自私、敌人猖狂侵扰、人民生活痛苦、天下混乱一片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对金兵的无比痛恨、对宋朝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每点1分)

9.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1分) 

首联:宋军和金兵的对比。(2分)

颈联:宋朝官兵和百姓的对比。(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