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②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元和十年( 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鸸:一种鸟。

8.“乱点碎红山杏发”与“榕叶满庭莺乱啼”中均用到“乱”字,请分别赏析其妙用。(5分)

9.《南湖早春》《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分别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9,(1).白诗,“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柳诗一个“乱”字,既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2分)莺啼本宛转动听,可诗人却说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思绪。

(2).白诗,动静结合。山杏初发,萍叶新生,“乱点”、“平铺”亦都使原本静止的事物有了动感,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的力量;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

柳诗中,凋零的景象让作者有了秋风扫落叶之错感。诗人借景抒情。当时诗人被贬柳州,仕途不顺,羁留在外,远离故乡,所以产生了秋天的凄苦和孤独之感。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炼字类炼字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白诗中“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水苹新生,叶子平铺水面,“平”与“乱”相互映照,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惟在水乡;才见此景致,也让人觉得随着季节的推移,春色转浓,它们也会在湖面上不断伸展、扩大。柳诗“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2.试题分析:《南湖早春》诗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对于一个被贬在外的下层小吏来说,即使有贤才良策也徒然无用。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怎么会有兴致欣赏美妙的春色呢?同时,春色愈美,国家河山愈可爱,就愈让人担心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可怕后果。所以“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在爽心悦目的早春景色面前,思前瞻后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8-9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一渔竿: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滨,因而渔竿成为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8.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

9.尾联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6分)

8.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2)。“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2),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1)。

9.用典和借代(加上分析共4分),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2分)。

【赏析】天宝三载(744)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看来岑参对其初授官职不那么感兴趣,流露了一种矛盾心情。从官职的卑微来说,本不屑为之;可是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所以赴官时对原来的隐居地表现出依依不舍的深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8.作者是如何将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结合诗歌前两句,谈谈你的理解。(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乱入” 一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分)用比喻的手法。首句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2分)前两句作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2分)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1分)(意思相同即可)

9.(6分)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1分)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2分)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被“乱入”一词诠释得恰到好处。(3分)(意思相同即可)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西归绝句

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年)元稹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奉召还京途中。“两纸京书”,指“得复言、乐天书”。

(1)第一、二句诗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艺术效果。(4分)

14.(1)一、二句运用对比(反衬)手法,(2分)五年来在江边的艰苦生活让容颜变得苍老残损,今天终于收到了如春风一般的好消息。以昔日被贬之忧反衬今日西归之乐,在叙事中衬出诗人此时欣喜的心情。(2分)

(2)以景结情(借景抒情)(2分)通过描写渲染商山的妍丽春色,抒发了作者既奉召西归又捧读友人书信时的愉快之情。(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8. .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

手法: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9.“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2分)“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2分)“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③?

【注】①胡逸老,生平不详,致虚庵为其书房。②籝:筐笼一类的盛物竹器。③灵台:此指心。

8.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9.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庵主胡逸老的形象。(5分)

8.(1)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2)化实为虚。什么样的“画图”,尽可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3)情景交融。五句写视觉,六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每点2分)

9.庵主胡逸老是一位不慕荣利、有仁爱之心、有山水之趣的高洁之士。(2分)首联赞美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颔联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颈联正面写致虚庵,让读者体会庵主高雅的人格、宽广的胸襟;诗人在敬慕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高雅情怀。(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晚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开篇之 “愁”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请简括诗中写到了哪些“愁”?(3分)

(2)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简析其作用。(4分)

请赏析“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诗。(3分)

10.(1)思乡之愁、对唐王朝颓势之愁、昔盛今衰之愁、人世沧桑之愁。(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

(2)山雨将到,鸟雀逃入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是诗人眼前的实景。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是诗人的联想。(2分)以实景叠合虚景,写出了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意境拓展,使情感表达更丰富。(2分)

(3)这句诗对骤雨欲来,狂风四起的自然景象作了形象地摹写,动感分明;(1分)也是对唐王朝危机四伏,暗含紧张气氛的形象化勾画。(1分)双关,寓意深远。(1分)

遣悲怀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 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3. 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13. 用典。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引出后文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描写,间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

14. 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22.本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3.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22.表现了诗人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的感情(或天涯沦落之恨)。诗句表面上是写诗人希望春如果到了故乡,见到家乡的人寻找我,就告诉他们我正沦落江州受罪呢,而言外之意却是如果能象“春”那样自由自在地“周游”,游到哪里就为哪里带来美景,该有多好!一种伤感的情绪油然而生。 (5分。情感2分,分析3分)

23.①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春天到处漫游;让和风传递消息,让啼鸟介绍情况;春绿了青草,美了繁花。②反衬手法:以春的美景反衬天涯沦落之恨,以乐景衬哀情。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象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6分。1点3分)

15.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5分)

宋代民歌 观祈雨

(施耐庵《水浒传》) (唐)李约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写大旱。“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则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写法,先写“桑条无叶”、“土生烟”,从农事的侧面写春旱的深重;后写“箫管迎龙”,则从农夫的侧面表现了人们祈雨的急切。

(2)两首诗都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诗歌主题。第一首第三句写“农夫”的焦急愁苦,第四句写“公子王孙”的闲适逍遥,二者构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对剥削阶级的厌憎;第二首

15.(1)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写法(1分),先写“赤日炎炎”,从正面揭示干旱的自然

原因;后写“野田禾稻”,从侧面表现干旱的严重后果。(1分)

(2)前两句写百姓面临干旱,苦求龙王赐雨(1分),后两句写“朱门”歌舞升平,生怕天阴影响管弦发声效果(1分),二者构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尖锐的阶级对立(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