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3分)
9.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5分)
8.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1分)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分)
9.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2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5.(5分)答: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2分)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别有意味;尾联 “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3分)
9.(6分)答: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1分)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2分)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2分)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题戴嵩牛图
黄庭坚
韩生①画肥马,立仗②有辉光。
戴老③作瘦牛,平田千顷荒。
觳觫④告主人,实已尽筋力。
乞我一牧童,林间听横笛。
【注解】①韩生: 韩干,唐画家。善画马。②立仗:指做仪仗。③戴老:戴嵩,唐画家。善画水牛。④觳觫:恐惧得发抖。
8.这首诗前四句和后四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8.【答案】(1)前四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1分)。作者先用韩干画的做仪仗的肥马反衬并引出戴嵩画的荒田间的瘦牛(1分)。(或答:对比。将肥马不劳而获与瘦牛劳而不获的现实进行对比,揭露世道不公,暗示自己的人生际遇。)后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瘦牛哀告主人,已经筋疲力尽了,愿在林间听听牧童悠扬的笛声,好好地休息(1分)。将牛人格化,写来饶有风趣(1分)。
9.【答案】(2)瘦牛疲累不堪,恐惧得发抖地向主人请求回到林间休息,表达了作者对负重任劳的瘦牛的深深同情,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仕途失意的悲痛与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6分。“对瘦牛的同情”“仕途失意的悲痛”“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并分析各2分。如答到“揭露世道不公,暗示自己的人生际遇”可得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②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元和十年( 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鸸:一种鸟。
8.“乱点碎红山杏发”与“榕叶满庭莺乱啼”中均用到“乱”字,请分别赏析其妙用。(5分)
9.《南湖早春》《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分别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9,(1).白诗,“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柳诗一个“乱”字,既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2分)莺啼本宛转动听,可诗人却说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思绪。
(2).白诗,动静结合。山杏初发,萍叶新生,“乱点”、“平铺”亦都使原本静止的事物有了动感,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的力量;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
柳诗中,凋零的景象让作者有了秋风扫落叶之错感。诗人借景抒情。当时诗人被贬柳州,仕途不顺,羁留在外,远离故乡,所以产生了秋天的凄苦和孤独之感。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炼字类炼字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白诗中“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水苹新生,叶子平铺水面,“平”与“乱”相互映照,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惟在水乡;才见此景致,也让人觉得随着季节的推移,春色转浓,它们也会在湖面上不断伸展、扩大。柳诗“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2.试题分析:《南湖早春》诗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对于一个被贬在外的下层小吏来说,即使有贤才良策也徒然无用。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怎么会有兴致欣赏美妙的春色呢?同时,春色愈美,国家河山愈可爱,就愈让人担心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可怕后果。所以“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在爽心悦目的早春景色面前,思前瞻后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8-9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一渔竿: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滨,因而渔竿成为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8.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
9.尾联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6分)
8.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2)。“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2),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1)。
9.用典和借代(加上分析共4分),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2分)。
【赏析】天宝三载(744)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看来岑参对其初授官职不那么感兴趣,流露了一种矛盾心情。从官职的卑微来说,本不屑为之;可是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所以赴官时对原来的隐居地表现出依依不舍的深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8.作者是如何将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结合诗歌前两句,谈谈你的理解。(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乱入” 一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分)用比喻的手法。首句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2分)前两句作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2分)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1分)(意思相同即可)
9.(6分)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1分)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2分)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被“乱入”一词诠释得恰到好处。(3分)(意思相同即可)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西归绝句
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年)元稹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奉召还京途中。“两纸京书”,指“得复言、乐天书”。
(1)第一、二句诗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艺术效果。(4分)
14.(1)一、二句运用对比(反衬)手法,(2分)五年来在江边的艰苦生活让容颜变得苍老残损,今天终于收到了如春风一般的好消息。以昔日被贬之忧反衬今日西归之乐,在叙事中衬出诗人此时欣喜的心情。(2分)
(2)以景结情(借景抒情)(2分)通过描写渲染商山的妍丽春色,抒发了作者既奉召西归又捧读友人书信时的愉快之情。(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8. .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
手法: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9.“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2分)“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2分)“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③?
【注】①胡逸老,生平不详,致虚庵为其书房。②籝:筐笼一类的盛物竹器。③灵台:此指心。
8.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9.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庵主胡逸老的形象。(5分)
8.(1)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2)化实为虚。什么样的“画图”,尽可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3)情景交融。五句写视觉,六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每点2分)
9.庵主胡逸老是一位不慕荣利、有仁爱之心、有山水之趣的高洁之士。(2分)首联赞美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颔联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颈联正面写致虚庵,让读者体会庵主高雅的人格、宽广的胸襟;诗人在敬慕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高雅情怀。(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晚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开篇之 “愁”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请简括诗中写到了哪些“愁”?(3分)
(2)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简析其作用。(4分)
请赏析“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诗。(3分)
10.(1)思乡之愁、对唐王朝颓势之愁、昔盛今衰之愁、人世沧桑之愁。(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
(2)山雨将到,鸟雀逃入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是诗人眼前的实景。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是诗人的联想。(2分)以实景叠合虚景,写出了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意境拓展,使情感表达更丰富。(2分)
(3)这句诗对骤雨欲来,狂风四起的自然景象作了形象地摹写,动感分明;(1分)也是对唐王朝危机四伏,暗含紧张气氛的形象化勾画。(1分)双关,寓意深远。(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