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3分)
9.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5分)
8.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1分)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分)
9.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2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3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8.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6分)
8、视听结合、动静结合。(2分)诗人描绘了山色之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写出了绿水之畔人歌人哭以及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2分)视觉与听觉、动景和静景有机结合,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1分)
9、本诗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古人的缅怀思慕和弃绝官场、纵情山水的情感。(3分)作者感慨自然亘古如斯,而六朝人物早已化为尘土;又由眼前安静祥乐之景而想到曾经功勋卓绝却功成身退、泛游五湖的范蠡;在烟树参差之中,油然而生弃绝官场、纵情山水之情。(3分)
1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⑴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4分)
答:
⑵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4、⑴ 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⑵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东马塍①
[宋]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
8.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5分)
9.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8.“暗”字 (1分),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 l分),运用拟人手法( l分),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1分)。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1分)。(其他字的赏析酌情给分)
9.以浓浓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息”( 2分),巧妙地渲染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2分),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农人的赞美(或说:表达了春色正妍而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2分)。
三、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8分)
镜 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为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
谁都从中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已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有的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11.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4分)
1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11、本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从中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
12、主要运用了排比。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 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词人。南宋灭亡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②辇下:京师。③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8.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词在写法上采用了哪些手法(至少答出两种)?并对这些手法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在,表现__之痛。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报国无门的遗憾。
“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答对两点6分,答的不全酌情扣分。)
9. (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城”之“愁”。
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2)“银花洒泪,春入愁城”:拟人。及花灯流泪,春天进到哀愁的城中,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
(3)“高台月明,辇下风光”:虚写。即想象的、回忆中的故国之景。故都往日的景色,而今天在哪里?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4)“海上心情”:借用典故。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
(5)景以引情,情以衬景。下片抒情,抒发对故国的怀念,满腔的爱国之情何处抒发。
(以上五个方面的答案,只要能正确回答两个方面,并能结合诗句正确分析,就给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 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词人。南宋灭亡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②辇下:京师。③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8.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词在写法上采用了哪些手法(至少答出两种)?并对这些手法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在,表现__之痛。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报国无门的遗憾。
“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答对两点6分,答的不全酌情扣分。)
9. (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城”之“愁”。
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2)“银花洒泪,春入愁城”:拟人。及花灯流泪,春天进到哀愁的城中,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
(3)“高台月明,辇下风光”:虚写。即想象的、回忆中的故国之景。故都往日的景色,而今天在哪里?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4)“海上心情”:借用典故。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
(5)景以引情,情以衬景。下片抒情,抒发对故国的怀念,满腔的爱国之情何处抒发。
(以上五个方面的答案,只要能正确回答两个方面,并能结合诗句正确分析,就给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__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 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 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 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8. “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3分)“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留念之情。(2分)
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倩;(2分)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岩、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政治的隐优;(2分)最后,诗人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像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2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1)诗题为“初冬夜饮”,结合全诗,请分析诗人是如何扣题的。(3分)
(2)前人评杜牧诗常有“抑扬顿挫之节”,此诗短短四句,有波澜起伏,请简要分析。(4分)
(3)请简要概括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0.(1)第一句用典,“偶求欢”的“欢”指代酒;第二句“侵霜”与“初冬”暗合,“烛盘”点出了冬夜秉烛独饮;第三句“一堆雪”写窗外飞雪,又点出了冬天的天气。(每点1分)
(2)第一句用典,写出了独饮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第二句实写夜饮,进一步烘托孤独凄婉之情;第三句跳开一笔,从叙事转向写景、从室内转向室外,境界大开,情绪得到进一步宣泄;结尾用问句,既与前面叙述相呼应,也从现实进入想象,思维跳荡起伏。(也可以从情感的起伏变化、叙事与描写的转换、写作空间的转移以及虚实变化等角度回答,答出一点给1分。学生答题时角度如有交叉可酌情给分。)
(3)仕途失意的悲愤;客居他乡的凄清孤寂;漂泊无依的愁苦;疾病缠身的痛苦;(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