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早秋

赵 嘏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注】此诗作于赴长安科考过齐安时,作者早年曾数去塞北。

(1)诗中哪些内容写出了早秋的特点?(2分)

(2)前人认为“流年堪惜又堪惊”一句“发语挺拔,力振全篇”,请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秋风乍起,候鸟高飞。评分建议:每层1分。

(2)“堪惜”“堪惊”:直抒胸臆,凸现主观感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评分建议:4分。发语1分,感受2分,基调1分。

(3)对时光流逝的哀伤痛惜,对家乡的思念,对塞北行迹的追怀感慨,对前程的迷惘。评分建议:4分。每层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景物描写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描写早秋的景物的词语,然后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砧杵风来”“高鸟过”这些词语表现出了秋风乍起,候鸟高飞的早秋特点。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可抓住“流年堪惜又堪惊”一句中“堪惜”“堪惊”,从情感抒发方式和在诗歌中的作用等角度赏析作答。在表现手法上,直抒胸臆,将诗人的主观感受表达出来;在情感内容及结构上,“堪惜”“堪惊”起着诗歌情感基调的奠定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写作背景及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流年堪惜又堪惊”可从对时光流逝的哀伤痛惜角度概括;“思家”可从思念家乡的角度概括;“听角仍含塞北情”可从对塞北行迹的追怀感慨角度概括;“不知何处是前程”可从对前程的迷惘角度概括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8、“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

9、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8、(1)画面: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  作用:①衬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二联叙事,第四联抒情,叙事和抒情通过这一句贯穿起来。

参考答案:9、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抒情主人公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壮志未酬。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说自己“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21.“令人长忆谢玄晖”一句中,“长忆”与上文 一词相呼应,抒发了诗人 的感慨。(2分)

22.从炼字的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5分)

21.独上  知音难觅

22.“摇”“滴”二字用得极好。(1分)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2分)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2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唐)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21.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崔颢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3分)

22.两首诗都写到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4分)

21.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反衬”)。崔诗第三联写山岩中的声音像是在自言自语,即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溪中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使周围显得更加清幽宁静。(3分)

22.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2分)

  异:王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诗:诗人留恋这清幽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8、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5分)

9、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6分)

8、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解题思路:答题时首先要注意答案的范围在三、四两句,万万不可超出这个范围。其次要注意描写烟的词语,第三句中的“色如云白”、第四句中的“流来”“寺前”都表现了烟的特点。最后再通过“如”“流”二字来回答第二问。)

9、 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题思路: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要从景和情两个方面来分析。诗歌的前四句描写了美丽的山寺夜景,第五句中的“惜”字点出了不眠的第一个原因——惜景。诗歌最后两句比较直白,“无家客”道出了不眠的第二个原因——思家。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4分)

2. 诗题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见一个“思”字,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4分)

18.

( 1 ) .(4分)“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凄清的琴声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2分)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奠定了深夜思乡的凄凉的感情基调。(2分)

( 2 ) .(4分)同意。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境。(2分)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值秋季,芳草已暮,故人不来,秋雁又回,家书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2分)

24.阅读郭沫若的《静夜》这首短诗,回答下列问题。(8分)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1)“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一句中的“漏”能不能换成“露”?(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运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把第一节诗中的优美画面描述出来。(不超过50字)(4分)|

24.(1)不能,很少的几颗星透过云团,闪闪发光,“漏”字准确地表现了这一意境。“露”有显露的意味,而“漏”是无意而自然的。(2)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的疏星。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⑴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⑵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21.( 1)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2)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品格的追求。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 ①唐彦谦,唐末诗人。②初眠,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

8. 这首诗语言朴素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一句写景状物精细传神,试赏析。(5分)

9. 诗人通过采桑女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试结合全诗分析。(6分)

8.炼字的角度:“努”,用力伸出、用力冒出的意思。(1分)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缓慢生长的动态,(1分)给画面增加了艺术情趣。(1分)

       修辞的角度: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诗人把“桑芽”比喻成“青鸦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的颜色和形状。(1分)(谈及拟人也可得分)

9. ①诗人通过采桑女子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1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1分)

②由于春寒,导致桑叶二月才吐芽儿,蚕事比往年推迟,而里胥却催她交新丝,揭露了苛政带给人民的痛苦。(2分)清晨采桑、挽长条而哭的描写,则可看出诗人对采桑女的同情。(2分)

【诗歌鉴赏】

   据《唐会要》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六月的一项制命说:“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絁、绸、丝、绵等”,搜刮的名目可谓繁多,但也明文规定了征税的时间是在夏季。因为只有夏收后,老百姓才有丝织品可交。可是到了唐末,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了:官家在二月征收新丝。这是多么蛮横无理!阴历二月,春风料峭,寒气袭人。采桑女凌晨即起采桑,可见多么勤劳。可她却无法使“桑芽”变成桑叶,更无法使蚂蚁般大小的蚕子马上长大吐丝结茧。而如狼似虎的里胥(里中小吏),早就逼上门来,催她二月交新丝。想到此,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眼泪如雨一般滚下。[6c174678b1c1de1b.gif]人不着一字议论,而以一位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先“画龙”后“点睛”,是这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诗人先写蚕子细小,继写无桑叶可采,接着通过采桑女的泪眼愁思,写出今年蚕事不如去年。这些描写,含意丰富,暗示性很强,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蚕细”可能会因“春寒”而冻死;无桑叶,蚕子可能会饿死;即使蚕子成活下来,但距离吐丝、结茧的日子还很远。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这期间,不知采桑女还要花费多少艰难辛苦的劳动。可是,就在这蚕细如蚁,初眠尚未进行,丝茧收成难卜的时候,里胥就上门催逼。这一点睛之笔,力重千钧,点出了采桑女下泪的原因,突出了主题。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

  诗的另一特点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手挽长条泪如雨”,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点出采桑女心中的忧虑事,再加上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此诗语言质朴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诗人用工笔细致地描绘出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形状,酷肖而生动。“青鸦嘴”比喻“桑芽”。“努”,用力冒出的意思。用“才努”把“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既说明二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又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努”的动态。一“努”字,用拟人手法当即就把桑芽写活了,给画面增添了情趣。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第8-9题。(11分)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纳兰性德①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注:①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8.结合注释分析本诗第一句“悲”字的精妙之处。(5分)

9. 道光十二年结铁网斋刻本《纳兰词》里看到词牌下边还有这样一个词题:“拟古决绝词,柬友”。但现在许多人认为此首诗是写爱情的。对此,你怎么看?结合全文进行说明。(6分)

8.“悲”字把“秋风”“画扇”活化了(1分),“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2分),奠定全诗哀怨凄婉,屈曲缠绵的感情基调(2分)。

9.合理即可。示例:①这首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诗句,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

②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闺怨”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闺怨”只是一种假托。故有人认为此篇别有隐情,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