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阅读下面的诗节,完成(1)-(2)题(10分)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1)本节诗中首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2)除了首尾之外的诗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12.(1)首尾两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爱,并且使这种感情更加凝重、隽永。(答出手法2分,作用3分,大意对即可。)

(2)运用了排比和细节描写。八个细节构成排比,铺叙了大堰河极度贫穷的生活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写出了她对乳儿及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照料,充分体现了她的勤劳和善良。(答出手法给2分,作用3分,大意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不见 (唐)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8.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两种并作赏析。(6分)

8.要点:①对好友的挂念,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3分)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意思对即可)

9.示例①对比手法。(1分)颔联通过“世人”与“我”,“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2分)(意思对即可)示例②直抒胸臆。(1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2分)(意思对即可)

三.诗歌鉴赏(8分)

屈原塔(苏轼)

自注:在忠州,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

13.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2分)

14.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 )(3分)

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15.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 )(3分)

A.楚人 B.奉佛人 C.古人 D.大夫

13.(2分)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   

14. C   15. D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一)

晁补之

停舟傍河浒,四顾尽荒原。

日落狐鸣冢,天寒犬吠村。

系帆凌震泽② , 抢雨入盘门③。

怅望夫差事,吴山閟④楚魂。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②震泽:太湖的古称。③盘门:苏州城西南门名,是迄今仅存的古代水陆城门,始建于前514年(春秋吴王阖闾元年)伍子胥筑城时。④閟(bì):掩蔽。
8.这首诗前两联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怀古之幽情?请加以赏析。(6分)

8.诗人行船吴淞江,借“荒原”“落日”“鸣狐”“寒天”“吠犬”诸意象,描写了泊舟所见之景。一个深秋的黄昏,诗人所乘之舟傍河停泊。纵目四顾,日落、荒原,不见人迹,唯闻狐狸在坟墓旁鸣叫着;不时从远处村庄传来阵阵犬吠声,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寄托着作者的羁旅愁思并为下文抒发怀古之幽做了铺垫。
9. 这首诗尾联用典抒发怀古之幽情。徘徊在盘门中,观看着这并列的水陆两门,诗人想起了当初建此盘门的伍子胥。楚魂指伍子胥,夫差重用伍子胥大败越兵,可此后夫差非但不听伍子胥的忠谏,以至身死国灭。诗人因此感慨夫差固然咎由自取,而可惜那伍子胥的忠魂还依恋着吴山。对忠臣的死于非命,诗人表露了他的深沉怅惋之情,一抒幽思。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8~19题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8.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19.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8.(4分)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写比喻给1分,写借景抒情不给分)

19.(6分)内容:①漂泊的旅思,首联由眼前的在飒飒秋风中飘飞的黄叶,联想到自己如同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②谪官的愁思,颔联引遭流放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被贬官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以自况;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颈联直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也表达了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④年华易逝的伤感,尾联前一句写自己几经折磨,“苍颜华发”,垂垂老矣;⑤宦海浮沉的厌倦,最后一句写作者经历了宦海沉浮、身心俱瘁的痛苦后,即使是辞官归隐,也嫌太晚太迟。(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长江万里图

【明】杨基

我家岷山①更西住。正是岷江发源处。

三巴春霁雪初消, 百折千回向东去。

江水东流万里长, 人今漂泊尚他乡。

烟波草色时牵恨, 风雨猿声欲断肠。

【注】①杨基原籍蜀中,因仕江左而定居吴中。当时官场__,仕途波折,诗人经历颇为坎坷,于是写此题画诗。②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乡愁:(1)怀乡之情,诗人见眼前画中的万里长江,想到这滔滔江水正是来自故乡巴蜀的春雪融水,不禁勾起诗人满腔的怀乡之情。(3分) (2)痛苦无奈:对官场经历的厌倦与痛苦。厌倦官场,自己却仍然"漂泊尚他乡"不能归去的无奈。(2分)

15.本诗运用了直接抒情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2分)直接抒情如“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表达自己漂泊他乡不得回去,而且离开家乡竟如长江万里之远的哀愁。(2分)借景抒情是最后一联,诗人见“烟波草色”而生根,闻“风雨猿声”而断肠,借烟波草色和风雨猿声之景,抒发厌恨官场而又漂泊万里,无法回乡的愁苦之情。(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题在长江万里行图上的诗.作者从长江发源地写起,滔 滔江水,滚滚东流,百回千折都能触发作者思源的念头.江流永恒,人却它乡.途中的烟波草色和风雨猿声,又无一不引起作者对故乡的 怀想.看上去他真是思归“欲断肠”了.诗从长江上游的岷山写起,江水滔滔,沿江而下,一泻千里.诗人由此又想到自己的身世,江水日夜奔流,自己也如江水一样飘流不定,作客万里之外的吴地,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故乡呢?凝视着画面,画中迷蒙的江波、迷离的春草,不由得牵起一阵阵辛酸,他仿佛又听出了三峡的风声、雨声、猿声,不禁触目断肠.这首诗表达了漂泊他乡的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怀念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直接表达自己漂泊他乡不得回去,而且离开家乡竟如长江万里之远的哀愁。诗人见“烟波草色”而生根,闻“风雨猿声”而断肠,借烟波草色和风雨猿声之景,抒发厌恨官场而又漂泊万里,无法回乡的愁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5分)

广场上美好的歌声 ①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 ②痴儿:指作者自己。 ③朱弦:琴的代称。 ④佳人:知心朋友。

14.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5分)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2分)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3分)(意合即可)

15.(6分)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包括: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1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再根据诗意概括题目要求的“画面”。此诗所写“画面主要在第一二联: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答案可据此归纳得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再根据对诗意的理解结合注释分析作者感情。黄庭坚当时在吉州泰和县(今江西泰和县)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诗人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题。(11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3.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__彩。(5分)

14.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6分)

13. (1)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虽处异地,情感相通。(3分,写两点即得满分)(2)感__彩: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1分)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1分)

14.王诗后两句是作者借助想象和反问的手法.(3分)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用丰富的想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严诗后两句诗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语言精练传神。(3分)

点点寒鸦飞尽,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景物中寄寓诗人心中的孤寂哀愁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含蓄动人; 一个“尽”字,写出诗人长久独立江边,连点点寒鸦都飞尽了还不忍离去,看出可以对友人情意的深长。“悠悠”,写思念之情像悠悠江水一样绵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13.

试题分析:王诗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说到这里,读者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严诗“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根据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王诗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严诗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学生可根据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苏州

苏舜钦①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②暮亦行。

注:①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诗与梅尧臣齐名,世称“苏梅”,这首诗是诗人过苏州时

流连光景之作。②区区:既“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诗的颔联,写景艺术颇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评论家认为,此诗“以清切闲淡为主”,请作简要分析。(4分)

(1)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绿杨白鹭的自得,山水的有情;(2分)以色彩表现美景,“绿杨白鹭”“绿”“白”相间;(1分)远近结合,“近水”“远山”结合,画面生动。(1分)

(2)意象清新,选取“绿杨”“白鹭”“近水”“远山”等意象,气清水秀,别有韵致;语言朴素,不肆雕琢,清新自然;情感平实,坦然面对万物变化和人生盛衰。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景物分析题,也就是诗歌是如何写景的,写景的角度主要有顺序(上下、高低、远近),着眼点(绘形、绘声、绘色或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手法。结合诗歌找出主要的进行分析即可,本题“绿杨白鹭”是由下及上的顺序,“远山近水”是由远及近顺序,“绿”“白”显然是绘色,手法是拟人的修辞,还应答出效果,描绘出一幅形象生动(拟人)层析清晰(顺序)色彩绚丽(绘色)的苏州暮景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诗歌的风格的题目,首先要区分是语言风格,还是诗歌的风格,命题人一般都会给出风格特征,答题者结合诗歌分析即可。此题“以清切闲淡为主”主要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从内容上看“绿杨”“白鹭”“近水”“远山”意境清新,从情感上看“万物盛衰天意在”坦然面对。整理这些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早秋

赵 嘏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注】此诗作于赴长安科考过齐安时,作者早年曾数去塞北。

(1)诗中哪些内容写出了早秋的特点?(2分)

(2)前人认为“流年堪惜又堪惊”一句“发语挺拔,力振全篇”,请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秋风乍起,候鸟高飞。评分建议:每层1分。

(2)“堪惜”“堪惊”:直抒胸臆,凸现主观感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评分建议:4分。发语1分,感受2分,基调1分。

(3)对时光流逝的哀伤痛惜,对家乡的思念,对塞北行迹的追怀感慨,对前程的迷惘。评分建议:4分。每层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景物描写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描写早秋的景物的词语,然后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砧杵风来”“高鸟过”这些词语表现出了秋风乍起,候鸟高飞的早秋特点。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可抓住“流年堪惜又堪惊”一句中“堪惜”“堪惊”,从情感抒发方式和在诗歌中的作用等角度赏析作答。在表现手法上,直抒胸臆,将诗人的主观感受表达出来;在情感内容及结构上,“堪惜”“堪惊”起着诗歌情感基调的奠定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写作背景及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流年堪惜又堪惊”可从对时光流逝的哀伤痛惜角度概括;“思家”可从思念家乡的角度概括;“听角仍含塞北情”可从对塞北行迹的追怀感慨角度概括;“不知何处是前程”可从对前程的迷惘角度概括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