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10分)。
读长恨辞[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8.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5分)
9.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6分)
8(5分)感慨的对象和内容不一致。(1分)李诗感慨的对象是唐玄宗。唐玄宗在夜雨中只思念杨贵妃以致泪水打湿衣襟,却对军中因战而死的士兵无动于衷,批判了君王沉溺个人情感置国家于不顾的偏狭胸襟。(2分)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2分)
9(6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1分)一代君王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军中将士之死并不动心,而对于宠妃杨玉环之死却哀恸万分,(2分)两相对比,增加了对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2分)
24.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回答问题。
醉汉 非马注
把短短的直巷/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
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
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
(写于1977年)
注:非马:原名马为义,台湾著名诗人。广东人,1948年随父去台,不久大陆变革,与留在故乡的母亲断绝音讯。
(1)赏析画线诗句的艺术手法。(4分)
(2)结合全诗,探究诗题“醉汉”的形象意蕴。(2分)
24、(1)①夸张渲染。“一脚”竟然“十年”,大胆的艺术夸张,既渲染了回乡路程的悠远漫长,又突出了游子归心似箭的迫切之情。②虚实结合。“左一脚/右一脚”,实写醉汉的蹒跚步态;“一脚/十年”,则象征归途之遥与回返之艰,蕴含咫尺天涯的悲剧意味。③“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名词组合极富动态,既跨越万里空间,又超越数十年离乡岁月,产生一种阔大的悲壮情怀和美感张力。(答出任一点得2分,共4分)
(2)从煞尾之句“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可看出,诗中的“醉汉”,既是流落他乡的游子写照,又是所有海外炎黄子孙的象征。诗人通过“醉汉”形象的刻画,真切抒发了思念母亲、家乡、祖国的浓烈之情。诗作以“醉汉”为题,新颖独到,意蕴丰厚:乡情是最浓醇的酒,酒入愁肠,倍增乡思乡愁,因情而生的痴醉又令人恍惚迷离——竟将“短短的直巷”走成了“愁肠”百结的“万里”曲折;甚至“一脚”要走“十年”,蹒跚的步履,既是醉后失常,又蕴涵__的乡愁之因。(2分,结合诗句分析一点即可)总之,以“醉汉”表现乡愁,将醉态十足的写实与愁绪无限的写意诗化结合,把赤裸的现实与严酷的历史有机统一,巧妙深刻,引人共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回答8~9题。
早 行
(元)耶律楚材
马驼残梦过寒塘,低转银河夜已央。雁迹印开沙岸月,马蹄踏破板桥霜。
汤寒卯酒①两三盏,引睡新诗四五章。古道迟迟四十里,千山清晓日苍凉。
[注] 汤寒卯酒:早晨喝酒抵挡寒冷。
8.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哪些地方能表现出题目中的“早”?请简要分析。(6分)
9.诗歌最后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早行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8.残梦未断,就踏上征程;池塘犹寒;银河低垂;夜已到尽头;月下沙岸惟有雁迹,板桥上犹覆着霜,行人早行,踏破桥霜。(共6点,每点1分)
9.寓情于景(1分)作者借古道漫漫,行走迟迟,千山静默,日色苍凉的景象表达了孤独寂寞、冷清凄凉的心情。(4分,景色描写和情感表达各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
8.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
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9.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
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
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
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2.阅读下面的诗节,完成(1)-(2)题(10分)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1)本节诗中首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2)除了首尾之外的诗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12.(1)首尾两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爱,并且使这种感情更加凝重、隽永。(答出手法2分,作用3分,大意对即可。)
(2)运用了排比和细节描写。八个细节构成排比,铺叙了大堰河极度贫穷的生活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写出了她对乳儿及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照料,充分体现了她的勤劳和善良。(答出手法给2分,作用3分,大意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不见 (唐)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8.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两种并作赏析。(6分)
8.要点:①对好友的挂念,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3分)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意思对即可)
9.示例①对比手法。(1分)颔联通过“世人”与“我”,“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2分)(意思对即可)示例②直抒胸臆。(1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2分)(意思对即可)
三.诗歌鉴赏(8分)
屈原塔(苏轼)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
13.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2分)
14.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 )(3分)
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15.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 )(3分)
A.楚人 B.奉佛人 C.古人 D.大夫
13.(2分)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
14. C 15. D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一)
晁补之
停舟傍河浒,四顾尽荒原。
日落狐鸣冢,天寒犬吠村。
系帆凌震泽② , 抢雨入盘门③。
怅望夫差事,吴山閟④楚魂。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②震泽:太湖的古称。③盘门:苏州城西南门名,是迄今仅存的古代水陆城门,始建于前514年(春秋吴王阖闾元年)伍子胥筑城时。④閟(bì):掩蔽。
8.这首诗前两联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怀古之幽情?请加以赏析。(6分)
8.诗人行船吴淞江,借“荒原”“落日”“鸣狐”“寒天”“吠犬”诸意象,描写了泊舟所见之景。一个深秋的黄昏,诗人所乘之舟傍河停泊。纵目四顾,日落、荒原,不见人迹,唯闻狐狸在坟墓旁鸣叫着;不时从远处村庄传来阵阵犬吠声,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寄托着作者的羁旅愁思并为下文抒发怀古之幽做了铺垫。
9. 这首诗尾联用典抒发怀古之幽情。徘徊在盘门中,观看着这并列的水陆两门,诗人想起了当初建此盘门的伍子胥。楚魂指伍子胥,夫差重用伍子胥大败越兵,可此后夫差非但不听伍子胥的忠谏,以至身死国灭。诗人因此感慨夫差固然咎由自取,而可惜那伍子胥的忠魂还依恋着吴山。对忠臣的死于非命,诗人表露了他的深沉怅惋之情,一抒幽思。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8~19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8.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19.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8.(4分)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写比喻给1分,写借景抒情不给分)
19.(6分)内容:①漂泊的旅思,首联由眼前的在飒飒秋风中飘飞的黄叶,联想到自己如同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②谪官的愁思,颔联引遭流放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被贬官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以自况;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颈联直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也表达了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④年华易逝的伤感,尾联前一句写自己几经折磨,“苍颜华发”,垂垂老矣;⑤宦海浮沉的厌倦,最后一句写作者经历了宦海沉浮、身心俱瘁的痛苦后,即使是辞官归隐,也嫌太晚太迟。(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长江万里图
【明】杨基
我家岷山①更西住。正是岷江发源处。
三巴春霁雪初消, 百折千回向东去。
江水东流万里长, 人今漂泊尚他乡。
烟波草色时牵恨, 风雨猿声欲断肠。
【注】①杨基原籍蜀中,因仕江左而定居吴中。当时官场__,仕途波折,诗人经历颇为坎坷,于是写此题画诗。②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乡愁:(1)怀乡之情,诗人见眼前画中的万里长江,想到这滔滔江水正是来自故乡巴蜀的春雪融水,不禁勾起诗人满腔的怀乡之情。(3分) (2)痛苦无奈:对官场经历的厌倦与痛苦。厌倦官场,自己却仍然"漂泊尚他乡"不能归去的无奈。(2分)
15.本诗运用了直接抒情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2分)直接抒情如“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表达自己漂泊他乡不得回去,而且离开家乡竟如长江万里之远的哀愁。(2分)借景抒情是最后一联,诗人见“烟波草色”而生根,闻“风雨猿声”而断肠,借烟波草色和风雨猿声之景,抒发厌恨官场而又漂泊万里,无法回乡的愁苦之情。(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题在长江万里行图上的诗.作者从长江发源地写起,滔 滔江水,滚滚东流,百回千折都能触发作者思源的念头.江流永恒,人却它乡.途中的烟波草色和风雨猿声,又无一不引起作者对故乡的 怀想.看上去他真是思归“欲断肠”了.诗从长江上游的岷山写起,江水滔滔,沿江而下,一泻千里.诗人由此又想到自己的身世,江水日夜奔流,自己也如江水一样飘流不定,作客万里之外的吴地,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故乡呢?凝视着画面,画中迷蒙的江波、迷离的春草,不由得牵起一阵阵辛酸,他仿佛又听出了三峡的风声、雨声、猿声,不禁触目断肠.这首诗表达了漂泊他乡的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怀念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直接表达自己漂泊他乡不得回去,而且离开家乡竟如长江万里之远的哀愁。诗人见“烟波草色”而生根,闻“风雨猿声”而断肠,借烟波草色和风雨猿声之景,抒发厌恨官场而又漂泊万里,无法回乡的愁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