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日三首(其一)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注】①邗(hán沟:今扬州至淮安的一段运河。②菰(gū)蒲:菰,茭白。蒲,蒲草。

19.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画面由哪些景物构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分)

答:

20.请对第四句中的“忽”字进行赏析。(3分)

答:

19.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明秀美的水乡夜色图;(1分)画面由落霜、河水、寒星、船只、菰蒲等景物构成;(1分)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或水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0.诗人心中正纠结着菰蒲深处有无泊舟之地的疑团时,忽然笑语声传来,告诉他这里还有人家,带给他温暖和欣喜。(2分)“忽”字呼应上句的“疑”字,捕捉到了秋夜的生气,极为传神地刻画出夜行人惊喜的神态。(1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 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6.艾青说过:“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试比较分析《礁石》与《大堰河——我的保姆》在表达观念、抒情方面的“形象”有何不同?(2分)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念和情感?请简要作答。(2分)

18.试分析“礁石”这一形象。(3分)

16.《礁石》诗借助物象——礁石的形象,《大堰河——我的保姆》诗借塑造人物形象——大堰河来表达观念,抒发情感。(2分)

17.诗人对于礁石这一形象 和其具有的精神给予了由衷的赞美和歌颂。(2分)

18.长年累月在狂风巨浪的拍打下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的礁石形象,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而且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2.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3分)

13. 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12.  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13.  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 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8.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9.《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

8.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末卜的感叹。(6分)

9.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中秋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③情感对比。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诗人“把酒不知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评价“秋风发上生”用语生新奇警,请简要分析。(4分)

14.(1)【答案】因为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2分);被贬的失落惆怅难以排解,所以诗人病后频频把盏,借酒消愁(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借酒消愁愁更愁,酒不醉人人自醉。结合情境,作者病后独在异乡、思乡心重,加之被贬的失落心情,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登亭作诗,自然把酒不厌。

(2)本来是秋风吹动人的头发,诗人却用比拟方式形象地说秋风是从头发上生出(2分),这样就不仅指秋风萧萧,而且指年华逝去,白发新生,暗示了诗人凄冷落寞的情怀(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秋风发上生:暗指头发凋零或始生白发。李贺《南山田中行》:“秋野明,秋风白。”秋,这里可喻指白色,答题时应该首先指出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再结合语境回答修辞的效果。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旅 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4分)

(2)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4分)

14、诗歌鉴赏

【1】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首先找出颈联(第三联),分清虚实:哪是实景,哪是虚景。并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其次指出作者意图,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主旨。读标题,“旅宿”提示读者所写的是作者住宿旅馆时的见闻感受。抓情感,首联“无良伴”“自悄然”,显示作者独宿旅馆的孤寂;颔联“思旧事”“愁眠”,表现作者无眠的愁苦;颈联“远梦”“家书”,解释对家乡的思念是愁苦的根源。上述三联,景物暗淡,心情愁苦,表现的是羇旅之愁,故园之思。第四联,“好烟月”“钓鱼船”,故乡景物明朗,生活闲适自在。表现一种愉悦心情。明手法,第四联与前三联的景物描写和表现的心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意思却一脉贯通,正因为羇旅愁苦,所以才留恋向往家乡自由闲适的生活。至此作者的意图就显豁了:以想象中的故乡美景、闲适生活反衬羇旅的愁苦,表达了对家乡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点明主旨。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pú sà 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4分)

(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17、(1)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评分标准:共4分。一点2分。每点都要结合内容解析)

(2)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2分)②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1分)③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1分)

评分标准:共4分。第1条中两个情感各占1分。第2、3条的分析,意思对即得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庸诗.完成8--9题.

别 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注】①螫:毒蛇咬人。②解腕:斩断手腕,以保全性命。

8.请指出诗歌颔联所运用的手法,并分析其作用。(5分)

9.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6分)

8.(手法1分,作用4分)答出一种即可。一是:直抒胸臆。抒写了壮士持剑壮别奔赴战场,不愿做游子那样满脸离愁,表达了作者对壮士情怀的赞美。二是:反衬手法。用离愁满面的游子之态,衬托持剑豪饮赴战场的壮士,突出壮士的立志报国的豪迈之情。或是:对比手法。将游子与壮士进行对比,表达出壮士应当持剑而去建功立业,不应该做一个浪荡游子而无为。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壮士的赞美。

9.诗歌中塑造的是一位仗剑为功名的壮士(大丈夫)形象(1分):有泪不轻易流出,更不会在离别之际洒泪,是刚毅坚强的写照;(2分)愿持剑豪饮,慷慨作别,要去建功立业,胸怀远大抱负;(2分)不惜斩断手腕,以去毒患,也要实现理想,为了理想不怕牺牲。(1分)意思对即可。(6分)

【解析】8.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颔联的一般性规律(即必须对仗)入手分析其修辞方法。然后再从其他方面(比如抒情方式、对比、反衬等)展开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句,然后根据诗句内容进行分析。此诗中的“丈夫”,是位“非无泪”(即“多情”)的形象,他有泪不轻易流出,更不会在离别之际洒泪,这是刚毅坚强的写照;“立志在功名”说明他胸怀远大抱负,为了理想不怕牺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16-17题。

朝耕

袁中道

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

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

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

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

16.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5分)

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主要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16.(5分).诗歌描写出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2分),表现了作者对纯朴自然的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快乐、闲适之情(2分)。

17(6分).诗人采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2分)。农村的早晨极为清静,路过小树林,能听到树叶上滴落水珠的声音;早起耕耘的农人吆喝耕牛的声音,惊起一双白鹭。突出表现了乡村的自然宁静。(具体分析2分)

评分标准:手法2分,分析2分。(答到借景抒情酌情给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14-15题。

栀子花诗

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14.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

的情致?(5分)

15.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6分)

14.(5分)(1)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在夏季开花,所以喻其花魂为雪铸,喻其花为冰质,以突出其冰清玉洁的形象在夏天给人们带来的清凉之气、舒爽之感。体现了诗人对夏夜栀子花形象的喜爱以及由栀子花、夜风所营造的清新、雅致、幽静、恬适氛围的欣赏、沉醉。

15.(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了“栀子花”在夜风中的风情。

②一“牵”一“送”,夏夜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感。③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