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1~22题。(8分)

入 秦 川 界

卢照邻

陇阪长无极,苍山望不穷。

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

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

春芳勿遽尽,留赏故人同。

21.从写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两句。(4分)

2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趣?(4分)

21.“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两句,把烂漫开放的山花布置在雾气缭绕的绿野背景中,将黄莺巧啭的形象映衬于山风徐拂的紫岩画面上,(2分)意象密迭,色彩鲜丽、丰富,渲染了风光旖旎的秦川春色,(1分)给人以生机盎然,万物欣欣向荣的感受。(1分)(言之成理即可)

22.表达了诗人对西北高原暮春季节雄奇壮观的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1分)展示出诗人山行时优游自得、赏心悦目的情趣;(1分)对友人的思念、怀旧;(1分)对美好的春天景色的挽留之意,对友人不能和自己一同登临赏景的惋惜之情。(1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共7分)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隐字〕fó jiāo 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21.“遗”,读什么音?什么意思?(2分)

2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5分)

21.“遗”读wèi,意思是给予,赠送。

2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五.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40-41题。(6分)

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注】①南州:指永州。溽(rù)暑:又湿又热,指盛夏的气候。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样要打盹。②隐几:凭倚着几案。北牖(yǒu):北窗。③日午:中午。④茶臼(jiù):指捣茶用的石臼。

40.这首诗中体现睡得很深的一个字是;以有声衬无声的一个字是。(2分)

41.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40、熟 敲(2分)

41、流露出诗人悠闲(闲适、舒适、惬意、慵懒)的心情。(要求结合诗句,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释】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句。

8. 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5分)

9. 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8.参考答案:“冻”有“凝滞”之义(释字义,1分)。天空“有日”,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天寒”,可见日色晦暝,云也仿佛凝滞(描景象,2分,此采分点只要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增加了惨淡的气氛,表现(烘托/渲染)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点作用,2分)。

9.参考答案:尾联用典,船工捕得鲤鱼本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或者能够说出古人常以“鲤鱼”代指“家书”),抒发了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点出手法给2分,结合语句具体分析2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对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2分)。

二、诗歌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答: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及,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的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解析】略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日三首(其一)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注】①邗(hán沟:今扬州至淮安的一段运河。②菰(gū)蒲:菰,茭白。蒲,蒲草。

19.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画面由哪些景物构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分)

答:

20.请对第四句中的“忽”字进行赏析。(3分)

答:

19.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明秀美的水乡夜色图;(1分)画面由落霜、河水、寒星、船只、菰蒲等景物构成;(1分)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或水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0.诗人心中正纠结着菰蒲深处有无泊舟之地的疑团时,忽然笑语声传来,告诉他这里还有人家,带给他温暖和欣喜。(2分)“忽”字呼应上句的“疑”字,捕捉到了秋夜的生气,极为传神地刻画出夜行人惊喜的神态。(1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 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6.艾青说过:“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试比较分析《礁石》与《大堰河——我的保姆》在表达观念、抒情方面的“形象”有何不同?(2分)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念和情感?请简要作答。(2分)

18.试分析“礁石”这一形象。(3分)

16.《礁石》诗借助物象——礁石的形象,《大堰河——我的保姆》诗借塑造人物形象——大堰河来表达观念,抒发情感。(2分)

17.诗人对于礁石这一形象 和其具有的精神给予了由衷的赞美和歌颂。(2分)

18.长年累月在狂风巨浪的拍打下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的礁石形象,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而且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2.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3分)

13. 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12.  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13.  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 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8.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9.《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

8.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末卜的感叹。(6分)

9.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中秋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③情感对比。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诗人“把酒不知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评价“秋风发上生”用语生新奇警,请简要分析。(4分)

14.(1)【答案】因为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2分);被贬的失落惆怅难以排解,所以诗人病后频频把盏,借酒消愁(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借酒消愁愁更愁,酒不醉人人自醉。结合情境,作者病后独在异乡、思乡心重,加之被贬的失落心情,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登亭作诗,自然把酒不厌。

(2)本来是秋风吹动人的头发,诗人却用比拟方式形象地说秋风是从头发上生出(2分),这样就不仅指秋风萧萧,而且指年华逝去,白发新生,暗示了诗人凄冷落寞的情怀(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秋风发上生:暗指头发凋零或始生白发。李贺《南山田中行》:“秋野明,秋风白。”秋,这里可喻指白色,答题时应该首先指出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再结合语境回答修辞的效果。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