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①
苏轼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儋州之前。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上帝;巫阳,古代女巫名。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上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14.第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15.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6分)
14.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愁闷、豁朗、惆怅的变化。先是写自己长期羁绊在外,倦于漂泊,归路漫漫,愁绪满怀;但当诗人登上通潮阁,俯视长桥,远眺白鹭,眼前一亮,情感由低抑转为豁朗;而在不知不觉间,时光流逝,天色转暗,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怅中。(答出2种情感3分,3种5分)
15.第一首诗的结句,用一个“没”字写晚潮,动中显静。在这宁静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该句景中寓情,表现出诗人身在异乡的落寞惆怅。(3分)第二首诗的结句,用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新鲜别致。雄伟壮观的青山在地平线上仅露出如一丝纤发般的远影,可见青山之遥,中原之远。诗人借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首句“倦客愁闻归路遥”,开门见山地点明诗人的心境和处境。“倦”字令人想见诗人旅途颠沛、神情困顿之态;而“归路”之“遥”,则暗示出漂泊之远,一怀愁绪由此而起。“ 诗人怀着思乡的愁闷心情独自行走,突然眼前一亮:前面有一座飞檐四张的高阁,凌空而起,俯视着跨水长桥。“眼明飞阁俯长桥”点出“通潮阁”之题。“眼明”二字极其准确地写出诗人对突兀而起的通潮阁的主观感受。诗歌很自然地由抒情转到写景:“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正因为“贪看”,全副身心被自然景色所吸引,故而不觉时光流逝。写得意气悠然闲适,大有与物同化之趣。最后一句用一个“没”字写晚潮,虽然是动态,却也是无声无息,令人不觉其“动”。正是在这至宁至静的境界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而从诗人倚轩凝然不动的身影中,表现出深切的寂寞和一丝莫明的惆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第一首诗最后一句用一个“没”字写晚潮,虽然是动态,却也是无声无息,令人不觉其“动”。正是在这至宁至静的境界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而从诗人倚轩凝然不动的身影中,表现出深切的寂寞和一丝莫明的惆怅。第二首诗后两句以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天低鹘没”,笔触洗炼,气韵清朗,极具情致。而“青山一发”,用头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更是新鲜别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淮村兵后
南宋·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14.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5分)
15.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6分)
14.描写的是一幅南宋时,江淮一带战乱后农村的残破景象。(3分)人已逃亡,桃花寂寞地开着。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围墙坍塌,水井荒废,人烟稀少;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2分)(分析没必要面面俱到)
15.(1)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农村带来破坏的痛心,(2)对侵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每点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可根据诗句整天感悟,抓住描写的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根据“无主”“自开花”“茫茫”“败垣”等词语展开联想,小小桃树虽然失去了主人,但依然在春天里绽开了艳丽的红花;夕阳西沉以后,在烟雾缭绕的野草间,偶尔飞过了几只乌鸦。只见有几处倒塌的房屋和院墙,围绕着被废弃的枯井;要知道,这些原来都是住着一户一户的人家呀!刻画了战争之后村庄的荒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作者的情感,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对诗歌意境氛围的感知,结合着时代背景思考。读后可知,诗句刻画了战争之后村庄的荒芜,作者心存沦亡后的中原,心存流离中的百姓,反映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几处败垣围故井” 只见有几处倒塌的房屋和院墙,围绕着被废弃的枯井,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战争造成的,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洛阳春吟 [宋]邵雍
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
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1)两首诗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牡丹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简要描述第二首诗中白牡丹的形象特点。(3分)
(1)邵诗运用对比(对照,反衬)手法(1分),写出洛阳人因见惯牡丹这奇葩而不把桃花当作花,突出他们只爱牡丹的喜好(1分)。
裴诗运用反衬(衬托)手法(1分),通过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突出白牡丹受人冷落的境遇(1分)。(“欲扬先抑”也可得分)
(2)裴家宅院的白牡丹如玉盘一般洁白晶莹(1分),又如清露一般在月夜里格外清冷剔透(1分),在月中静悄悄地开放,不同凡俗(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邵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出洛阳人因见惯牡丹这奇葩而不把桃花当作花,突出他们只爱牡丹的喜好。裴诗运用反衬手法,通过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突出白牡丹受人冷落的境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形象的特点。裴家宅院的白牡丹如玉盘一般洁白晶莹,又如清露一般在月夜里格外清冷剔透,在月中静悄悄地开放,不同凡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1~22题。(8分)
入 秦 川 界
卢照邻
陇阪长无极,苍山望不穷。
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
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
春芳勿遽尽,留赏故人同。
21.从写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两句。(4分)
2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趣?(4分)
21.“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两句,把烂漫开放的山花布置在雾气缭绕的绿野背景中,将黄莺巧啭的形象映衬于山风徐拂的紫岩画面上,(2分)意象密迭,色彩鲜丽、丰富,渲染了风光旖旎的秦川春色,(1分)给人以生机盎然,万物欣欣向荣的感受。(1分)(言之成理即可)
22.表达了诗人对西北高原暮春季节雄奇壮观的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1分)展示出诗人山行时优游自得、赏心悦目的情趣;(1分)对友人的思念、怀旧;(1分)对美好的春天景色的挽留之意,对友人不能和自己一同登临赏景的惋惜之情。(1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共7分)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隐字〕fó jiāo 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21.“遗”,读什么音?什么意思?(2分)
2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5分)
21.“遗”读wèi,意思是给予,赠送。
2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五.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40-41题。(6分)
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①,隐几熟眠开北牖②。
日午③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④。
【注】①南州:指永州。溽(rù)暑:又湿又热,指盛夏的气候。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样要打盹。②隐几:凭倚着几案。北牖(yǒu):北窗。③日午:中午。④茶臼(jiù):指捣茶用的石臼。
40.这首诗中体现睡得很深的一个字是 ▲ ;以有声衬无声的一个字是 ▲ 。(2分)
41.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40、熟 敲(2分)
41、流露出诗人悠闲(闲适、舒适、惬意、慵懒)的心情。(要求结合诗句,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释】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句。
8. 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5分)
9. 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8.参考答案:“冻”有“凝滞”之义(释字义,1分)。天空“有日”,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天寒”,可见日色晦暝,云也仿佛凝滞(描景象,2分,此采分点只要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增加了惨淡的气氛,表现(烘托/渲染)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点作用,2分)。
9.参考答案:尾联用典,船工捕得鲤鱼本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或者能够说出古人常以“鲤鱼”代指“家书”),抒发了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点出手法给2分,结合语句具体分析2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对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2分)。
二、诗歌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答: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及,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的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解析】略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日三首(其一)
霜落邗沟①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②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注】①邗(hán沟:今扬州至淮安的一段运河。②菰(gū)蒲:菰,茭白。蒲,蒲草。
19.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画面由哪些景物构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分)
答:
20.请对第四句中的“忽”字进行赏析。(3分)
答:
19.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明秀美的水乡夜色图;(1分)画面由落霜、河水、寒星、船只、菰蒲等景物构成;(1分)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或水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0.诗人心中正纠结着菰蒲深处有无泊舟之地的疑团时,忽然笑语声传来,告诉他这里还有人家,带给他温暖和欣喜。(2分)“忽”字呼应上句的“疑”字,捕捉到了秋夜的生气,极为传神地刻画出夜行人惊喜的神态。(1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 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6.艾青说过:“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试比较分析《礁石》与《大堰河——我的保姆》在表达观念、抒情方面的“形象”有何不同?(2分)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念和情感?请简要作答。(2分)
18.试分析“礁石”这一形象。(3分)
16.《礁石》诗借助物象——礁石的形象,《大堰河——我的保姆》诗借塑造人物形象——大堰河来表达观念,抒发情感。(2分)
17.诗人对于礁石这一形象 和其具有的精神给予了由衷的赞美和歌颂。(2分)
18.长年累月在狂风巨浪的拍打下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的礁石形象,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而且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