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

遣悲怀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6.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典。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引出后文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描写,间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

17.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解析】

16.

试题分析: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各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一渔竿: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滨,因而渔竿成为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14.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

15.尾联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6分)

14.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2)。“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2),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15.用典和借代(加上分析共4分),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答题的思路如下,先点明该字,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然后解释并指出该字的技巧,最后分析其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这句话的意思是“涧水吞没了采樵的小路,美丽的山花醉倚在药栏”,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吞”、“醉”。前者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后者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题干问“尾联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两句用典。“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一种修辞手法——夸张,即言其少,意思是指“俸禄微薄”。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除了这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衙郡守还》)。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的写景,同时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释: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形象?这一形象具有什么特点?(2分)

(2)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这首诗描写一只大雁或孤雁的形象(1分)。特点:关键词“孤单困苦”“执着念群”,(1分)答出一点即给分,意思对即可。)

(2)颔联运用对比(反衬)(1分)手法。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表达了作者孤独以及执着勇敢的思想感情(感情答出一点即给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咏物诗,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表达的就是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全诗通过对雁孤苦伶仃的描写来象征诗人自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的形象是“孤雁”,出现“野鸭”,应该是对比或衬托,答题时答出效果,目的是突出“孤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醉歌(其九)

汪元量

南苑西宫棘露牙,万年枝①上乱啼鸦。

北人②环立阑干曲,手指红梅作杏花。

注:①汪元量:南宋诗人。②万年枝:冬青树。③北人:这里指元朝士兵。

13.前两句诗描写了一种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14.诗人在第四句集中写一个细节,有何深意?请简要概括。(6分)

13.写出了南宋宫廷园林一派萧条没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__之痛。

14.一是表现元兵的无知和可笑;二是告诉人们宫苑易主,山河巨变,南宋政权已经沦亡;三是写这场人世巨变颠倒了世间的一切美丑、善恶。(意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前两句诗描写了一种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应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形象,然后抓住其特点连缀成画面,最后结合全诗分析其中的情感。“南苑西宫棘露牙,万年枝上乱啼鸦”,前两句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旧时皇家园林的破败残横以及乌鸦的聒噪来比喻__的悲凉,以荆棘的杂和乌鸦的乱来反映出一种失意与烦闷,准确表现了__的悲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解析:题干问“诗人在第四句集中写一个细节,有何深意,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首先应先找出这一细节,然后再分析其深意。后两句说是北人占领了皇宫,却把高贵的红梅误认为是杏花,可见其无知低俗,大好的江山落在这样的人手里,真是暴殄天物,让人更觉得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更展现了国家灭亡给作者带来的悲痛。融情于景。荒凉的宫殿,杂乱的鸦声,包含了作者的__之痛。 作者描写一个细节,一群北人(元兵),入侵到南宋宫殿,站立在曲曲折折的阑(栏)干旁边指指点点,把美丽高贵的梅花误认为是杏花。表面写北人的无知,实质上表现了国破家亡后一切美丑、善恶的颠倒,形象中暗示了作者深沉的__之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灞上(1)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2)久,何年致此身(3)

[注] ⑴灞(bà)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⑵郊扉:郊居。 ⑶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8.这首诗中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的颈联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6分)

8. “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相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人独对寒灯,“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5分)

9.(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空园孤壁,静寂凄清,抒写了作者长期客居他乡的孤独与凄苦。(2)衬托。滴露之声,从反面衬托夜阑人静;以夜阑人静、“野僧”为邻,从正面衬托飘零孤单之情。 (6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①

苏轼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儋州之前。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上帝;巫阳,古代女巫名。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上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14.第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15.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6分)

14.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愁闷、豁朗、惆怅的变化。先是写自己长期羁绊在外,倦于漂泊,归路漫漫,愁绪满怀;但当诗人登上通潮阁,俯视长桥,远眺白鹭,眼前一亮,情感由低抑转为豁朗;而在不知不觉间,时光流逝,天色转暗,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怅中。(答出2种情感3分,3种5分)

15.第一首诗的结句,用一个“没”字写晚潮,动中显静。在这宁静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该句景中寓情,表现出诗人身在异乡的落寞惆怅。(3分)第二首诗的结句,用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新鲜别致。雄伟壮观的青山在地平线上仅露出如一丝纤发般的远影,可见青山之遥,中原之远。诗人借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首句“倦客愁闻归路遥”,开门见山地点明诗人的心境和处境。“倦”字令人想见诗人旅途颠沛、神情困顿之态;而“归路”之“遥”,则暗示出漂泊之远,一怀愁绪由此而起。“ 诗人怀着思乡的愁闷心情独自行走,突然眼前一亮:前面有一座飞檐四张的高阁,凌空而起,俯视着跨水长桥。“眼明飞阁俯长桥”点出“通潮阁”之题。“眼明”二字极其准确地写出诗人对突兀而起的通潮阁的主观感受。诗歌很自然地由抒情转到写景:“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正因为“贪看”,全副身心被自然景色所吸引,故而不觉时光流逝。写得意气悠然闲适,大有与物同化之趣。最后一句用一个“没”字写晚潮,虽然是动态,却也是无声无息,令人不觉其“动”。正是在这至宁至静的境界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而从诗人倚轩凝然不动的身影中,表现出深切的寂寞和一丝莫明的惆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第一首诗最后一句用一个“没”字写晚潮,虽然是动态,却也是无声无息,令人不觉其“动”。正是在这至宁至静的境界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而从诗人倚轩凝然不动的身影中,表现出深切的寂寞和一丝莫明的惆怅。第二首诗后两句以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天低鹘没”,笔触洗炼,气韵清朗,极具情致。而“青山一发”,用头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更是新鲜别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淮村兵后

南宋·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14.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5分)

15.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6分)

14.描写的是一幅南宋时,江淮一带战乱后农村的残破景象。(3分)人已逃亡,桃花寂寞地开着。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围墙坍塌,水井荒废,人烟稀少;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2分)(分析没必要面面俱到)

15.(1)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农村带来破坏的痛心,(2)对侵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每点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可根据诗句整天感悟,抓住描写的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根据“无主”“自开花”“茫茫”“败垣”等词语展开联想,小小桃树虽然失去了主人,但依然在春天里绽开了艳丽的红花;夕阳西沉以后,在烟雾缭绕的野草间,偶尔飞过了几只乌鸦。只见有几处倒塌的房屋和院墙,围绕着被废弃的枯井;要知道,这些原来都是住着一户一户的人家呀!刻画了战争之后村庄的荒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作者的情感,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对诗歌意境氛围的感知,结合着时代背景思考。读后可知,诗句刻画了战争之后村庄的荒芜,作者心存沦亡后的中原,心存流离中的百姓,反映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几处败垣围故井” 只见有几处倒塌的房屋和院墙,围绕着被废弃的枯井,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战争造成的,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洛阳春吟 [宋]邵雍

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

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1)两首诗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牡丹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简要描述第二首诗中白牡丹的形象特点。(3分)

(1)邵诗运用对比(对照,反衬)手法(1分),写出洛阳人因见惯牡丹这奇葩而不把桃花当作花,突出他们只爱牡丹的喜好(1分)。

裴诗运用反衬(衬托)手法(1分),通过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突出白牡丹受人冷落的境遇(1分)。(“欲扬先抑”也可得分)

(2)裴家宅院的白牡丹如玉盘一般洁白晶莹(1分),又如清露一般在月夜里格外清冷剔透(1分),在月中静悄悄地开放,不同凡俗(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邵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出洛阳人因见惯牡丹这奇葩而不把桃花当作花,突出他们只爱牡丹的喜好。裴诗运用反衬手法,通过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突出白牡丹受人冷落的境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形象的特点。裴家宅院的白牡丹如玉盘一般洁白晶莹,又如清露一般在月夜里格外清冷剔透,在月中静悄悄地开放,不同凡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1~22题。(8分)

入 秦 川 界

卢照邻

陇阪长无极,苍山望不穷。

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

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

春芳勿遽尽,留赏故人同。

21.从写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两句。(4分)

2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趣?(4分)

21.“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两句,把烂漫开放的山花布置在雾气缭绕的绿野背景中,将黄莺巧啭的形象映衬于山风徐拂的紫岩画面上,(2分)意象密迭,色彩鲜丽、丰富,渲染了风光旖旎的秦川春色,(1分)给人以生机盎然,万物欣欣向荣的感受。(1分)(言之成理即可)

22.表达了诗人对西北高原暮春季节雄奇壮观的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1分)展示出诗人山行时优游自得、赏心悦目的情趣;(1分)对友人的思念、怀旧;(1分)对美好的春天景色的挽留之意,对友人不能和自己一同登临赏景的惋惜之情。(1分)(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