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洗竹简诸公同赋

敖陶孙

舍①东修竹密如栉,一日洗净清风来。

脱巾解带坐寒碧,匱觞露饮始此回。

平林远霭开图画,西望群山如过马。

诗翁意落帆影外,孤村结庐对潇洒。

百年奇事笑谈成,向来无此苍龙声。

闲身一笑直钱万,剜粉劖②青留姓名。

①“舍”,诗人的朋友陈元仰家。②劖,砍去。

(1)“脱巾解带坐寒碧”一句诗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作简析。(2分)

(2)“平林远霭……对潇洒”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4分)

(3)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在岘山建羊公碑。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写到“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结合末四句比较二者所表现的人生志趣的异同。(4分)

(1)“寒碧”,借代,指竹,竹色碧绿而且给人清凉之感。

(2)远处平原上树林掩映雾霭之中风景如画,西边群山连绵起伏,江上白帆缓缓而移,眼前结庐孤村静对丛丛青竹。表达了诗人于竹林饮酒、笑谈中遥望竹外景色时的愉悦满足的心境,对主人清高脱俗的赞赏。

(3)同:二者都追求人生价值的永恒。

异:孟浩然借羊公碑的长存,感慨自己功业无就,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而本诗作者借朋友聚会竹林中饮酒赋诗,笑谈百年奇事,聆听风吹竹叶之声,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洒脱不俗的人生志趣。(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题步骤:先明确表达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首联告诉我们茅舍东面高高的竹林,像梳齿那样密密地排列着,刚刚下过一阵雨,修竹苍翠如洗,清风轻拂,摇曳多姿。由此可推断“寒碧”应指竹子,“寒”是指因刚刚下过一场雨,所以坐在竹林中让人感觉清凉;“碧”指竹子的颜色,所以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竹色碧绿而且给人清凉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意境,解答时要注意找出诗中所写景物(意象),指出景物特点,描绘出所写画面,然后概括出画面特点来。这两联中描写的景物有:远处平展的树林在云气,群山连绵起伏,遥远的帆影,偏僻的山村,周围簇拥着密密的竹林。在这种美丽静寂的环境中,诗友们笑谈着古今的奇闻轶事,更觉得这款款的竹叶声爽心惬意。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中的“尚”字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在晋初,孟浩然写诗在盛唐,中间相隔四百余年,朝代更替,人事变迁巨大,然而羊公碑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敬仰;羊祜为国效力,为民做了一些好事,因此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和“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诗人无限伤感,潸然泪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这首诗的尾联写出了今朝大家悠闲地玩赏谈笑风生,比万贯钱还要珍贵。刮去竹杆上的粉末和青皮,把我们的小诗镌刻在上面,我辈也能随竹的长青而留芳百世。描写诗人游赏竹林的感受,创造出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抒发出他的潇洒出尘、清高脱俗的思想感情以及追求人生价值的永恒。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夜发分宁②寄杜涧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③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①从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②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③旌阳,山名。

13.这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5分)

14.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13.欧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2分)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样喝醉了酒,以下文景物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浑然沉醉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表现。(3分)

14.①欧诗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3分)②黄诗的结句用的是拟人手法,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以景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3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根据注释和诗题将诗的大意读懂。《别滁》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二句以绚丽的春光衬托热烈的送别场面。后二句抒情,内里实在蕴含着惜别的深情,只是故作旷达__且慰人。《夜发分宁寄杜涧叟》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前两句承题写离家,写舟中回望之景。三、四句转到言情上,将无情之物说成有情,而把有情的人,偏说成是无情,就形成了更为曲折也更耐人寻思的情景关系。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主要根据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的结句。欧诗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黄诗的结句用的是拟人手法,拟物为人,以景传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哭 李 远

卢尚书

昨日舟还浙水湄①,今朝丹旐②欲何为。

才收北浦一竿钓, 未了西斋半局棋。

洛下已传平子赋③,临川争写谢公诗。

不堪旧里经行处,风木萧萧邻笛悲④。

【注】①湄,指岸边。②丹旐(zhào),旧时出丧时为棺柩引路的旗子,俗称招魂幡。

③指张衡的《西京赋》。④魏晋时,向秀与嵇康、吕安友善,嵇、吕后被司马昭杀害,过嵇旧居山阳,听邻人笛声,怀亡友感旧音而叹,向秀作《思旧赋》。

14.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塑造了怎样一位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15.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14.①友人李远是一位淡泊功名,志趣高雅,才高于世,文名远播的雅士形象。②“一钓竿”“半局棋”以生活细节刻画了友人性情散淡,闲适悠然的优雅生活情趣。 ③“平子赋”“谢公诗”以张衡、谢灵运比况,盛赞友人的文才显世,文名远播天下。亦包含了淡泊功名,寄情山水的拔俗志趣。

15.①尾联曲婉深挚的表达了诗人路经友人李远故居时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悲伤情怀。②用典,作者用向秀路经其友人山阳故居,闻邻人笛声,感怀故人,作《思旧赋》的典故表达感伤哀悼之情。③反衬手法,以有声衬无声,用以风吹落木的萧萧之声和悲凉的笛声反衬友人逝去后故居的冷落凄凉,表现诗人内心的沉痛悲伤。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诗中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环境等方面的描写来分析。“一竿钓”、“半局棋”写出了诗人的闲适;“洛下已传平子赋,临川争写谢公诗”根据课下注释,这是以张衡、谢灵运比况,说明自己才高于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追求,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具体内容,描写的环境氛围,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尾联运用典故,来抒发对李远的怀念;用以风吹落木的萧萧之声和悲凉的笛声反衬友人逝去后故居的冷落凄凉,表现诗人内心的沉痛悲伤。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除夕之夜,诗人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这一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沈德潜评论第三句话“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请作具体分析。

(1)除夕之夜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是为了渲染旅馆的清冷(1分),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孤寂(1分)。

(2)诗句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是写诗人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因而“愈有意味”。(或:写出虚实结合,沟通作者和对方的情感,扩大作品意境。或:运用“曲笔”的表现手法,从对方着笔,更显情真意切。)

评分标准:能说出“亲人思念我”、“从对方着笔”或“虚实结合”等给2分,能说出这种写法的好处作用给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除夕之夜,诗人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这一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首先应找出写“寒灯”的诗句,然后结合诗歌的思想情感分析其渲染了什么氛围,表现了什么感情。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这一诗意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沈德潜评论第三句话‘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考生应先理解“愈有意味”的意思,然后挖掘第三句中的意思。诗中写完一二句后,诗人似乎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他却又撇开自己,从远方的故乡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7分)

江 行

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3分)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考生通过解答第⑴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诗歌阅读

遣悲怀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6.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典。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引出后文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描写,间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

17.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解析】

16.

试题分析: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各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一渔竿: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滨,因而渔竿成为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14.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

15.尾联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6分)

14.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2)。“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2),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15.用典和借代(加上分析共4分),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答题的思路如下,先点明该字,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然后解释并指出该字的技巧,最后分析其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这句话的意思是“涧水吞没了采樵的小路,美丽的山花醉倚在药栏”,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吞”、“醉”。前者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后者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题干问“尾联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两句用典。“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一种修辞手法——夸张,即言其少,意思是指“俸禄微薄”。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除了这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衙郡守还》)。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的写景,同时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释: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形象?这一形象具有什么特点?(2分)

(2)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这首诗描写一只大雁或孤雁的形象(1分)。特点:关键词“孤单困苦”“执着念群”,(1分)答出一点即给分,意思对即可。)

(2)颔联运用对比(反衬)(1分)手法。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表达了作者孤独以及执着勇敢的思想感情(感情答出一点即给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咏物诗,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表达的就是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全诗通过对雁孤苦伶仃的描写来象征诗人自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的形象是“孤雁”,出现“野鸭”,应该是对比或衬托,答题时答出效果,目的是突出“孤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醉歌(其九)

汪元量

南苑西宫棘露牙,万年枝①上乱啼鸦。

北人②环立阑干曲,手指红梅作杏花。

注:①汪元量:南宋诗人。②万年枝:冬青树。③北人:这里指元朝士兵。

13.前两句诗描写了一种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14.诗人在第四句集中写一个细节,有何深意?请简要概括。(6分)

13.写出了南宋宫廷园林一派萧条没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__之痛。

14.一是表现元兵的无知和可笑;二是告诉人们宫苑易主,山河巨变,南宋政权已经沦亡;三是写这场人世巨变颠倒了世间的一切美丑、善恶。(意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前两句诗描写了一种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应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形象,然后抓住其特点连缀成画面,最后结合全诗分析其中的情感。“南苑西宫棘露牙,万年枝上乱啼鸦”,前两句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旧时皇家园林的破败残横以及乌鸦的聒噪来比喻__的悲凉,以荆棘的杂和乌鸦的乱来反映出一种失意与烦闷,准确表现了__的悲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解析:题干问“诗人在第四句集中写一个细节,有何深意,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首先应先找出这一细节,然后再分析其深意。后两句说是北人占领了皇宫,却把高贵的红梅误认为是杏花,可见其无知低俗,大好的江山落在这样的人手里,真是暴殄天物,让人更觉得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更展现了国家灭亡给作者带来的悲痛。融情于景。荒凉的宫殿,杂乱的鸦声,包含了作者的__之痛。 作者描写一个细节,一群北人(元兵),入侵到南宋宫殿,站立在曲曲折折的阑(栏)干旁边指指点点,把美丽高贵的梅花误认为是杏花。表面写北人的无知,实质上表现了国破家亡后一切美丑、善恶的颠倒,形象中暗示了作者深沉的__之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