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玉阶怨 吴声子夜歌

李 白 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8、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分别写到白露、飞霜,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5分)

9、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请比较这两首诗,分析其内容上的“同”和写法上的“异”。(6分)

8、写霜露,表明夜已深,渲染了环境的冷清,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孤寂愁怨。(5分)

9、内容上,两诗都写了秋夜望月,表达了人物孤寂思怨之情。(2分)写法上,李诗写隔帘望秋月,人月相怜,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2分)而薛诗写下帘避秋月,人月不见,愈怕望见秋月而愈增添孤怨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梅公名之焕,字长公,黄州麻城人。他的祖先,是宋朝宛陵先生(梅尧臣)的后人。梅公十岁时父亲去世,他跟随母亲刘 氏住在东山的沈庄,每天研习的书文(摞在一起)超过一寸厚。他为人洒脱,英武雄壮,不同于普通的孩子。梅公十四岁时就成为生员。某台使巡视部属,检阅武事,梅公骑马横穿教场。使者大怒,命令梅公与武士比赛射箭。梅公手里拿着弓,腰上挂着箭,射九发连中九发,每射中一次,整个军队总是大呼而笑。梅公作了个长揖后上马径自离开,使者虽不高兴也只好作罢。

万历癸卯年,梅公与应山人杨涟在乡试中一同中举,二人用功名节义相互勉励,扬眉举目,击掌而谈,认为世上没人能比得上他们。甲辰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高阳的孙少师凭借史官的身份与梅公同在翰林院任职,他性情严肃稳重,看不上天下的士人,唯独推许尊重梅公。梅公在翰林院中,说话时锋芒毕露,坐着时也谈笑风生,看到翰林院众同僚低着头慢步走,总是忍不住眉开眼笑。梅公不满当时的朝政,慷慨激昂想要有所建树。他多次上书,没有被关注。当时朋党对峙,就像敌对的两个国家,争执得不相上下。梅公哪方也不依附,每遇到封还诏敕的情况,梅公总是批评双方。他的主要意图在于破除私下勾结,废除朋党之间的争论,矫正挽救时弊,爱异人才罢了。

过了六年,梅公出京担任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惠州的案件多有冤屈,审讯一件案子就会牵连到十件,多年得不到决断。梅公闭门仔细察看案卷,约定第二天当堂会审,按案卷传呼囚犯,根据刑法条文一一说明,当堂审判发落,案件随手判决,快速如神。

一个官宦子弟依仗父亲的势力,肆意干坏事谋利,官府想要捉拿惩处他,却抓不到他。梅公派人告知他父亲:“你是想自己的儿子出来自首讨一条活路呢,还是想让他躲起来(直到被抓)判死罪呢?”他的父亲幡然醒悟,听任他的儿子顺应法理,听凭天命。受冤的百姓像一堵墙站着,控诉他霸占别人的田地多少,夺取钱财多少,依次和他对质。梅公把他侵犯掠夺的财产全部返还给百姓,捆住这个坏小子鞭打他说:“以此向乡人谢罪,并向你的父亲谢罪。”官宦之子最终自我磨砺,成为好人。

海盗袁八老抢掠潮州杀死了守吏,潮州不是梅公管辖的地方,梅公主动请求前往剿匪。他派重兵据守海路,断绝了海盗的粮食物资运输,散发了几千块免死牌,投降服罪的人一个接一个。袁八老处境困窘,乘着涨潮在夜里逃跑,到闽地请降。梅公到山东任督学的时候,袁八老率水军增援辽东,在登州拜谒梅公。梅公对他说:“海上的那次战役,没能够看到你的行踪,今天怎么在这里了?”袁八老顿首至地谢罪说:“当时害怕您的威严,因此逃到闽地。今天怎么敢不为您而死呢?”梅公是文人,不熟习军事,但他还是被大海盗如此地敬畏服从。

梅公考察学政的时候,不讲究教条,谢绝任何请托,考核空闲之时,召生员教育劝诫他们。对于有出息的学生,他走下台阶握住对方的手,并加以慰问。对于不成器的学生,他咬牙痛骂,甚至用体罚的方式训诫他们。生员们刚开始很害怕,过了一阵子就心服口服了,时间长了就歌颂思慕梅公,都把他当作老师和父母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鹊桥仙 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1)争:怎。(2)“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

8.这首词与秦观说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5分)

9.此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6分)

8.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2分)秦词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相逢虽然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3分)

9.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2分)A例如通过“群仙相妒”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月”的美好。(1分)通过“重搅别离心绪”“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1分)B 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的对比来表达相逢的短暂。(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两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刘禹锡,字梦得。开成二年(837),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政治上的共同失意,让两位都年近古稀的挚友不禁唏嘘感慨。

8、标题中“闲”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9、请赏析尾联“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5分)

 8、答:诗歌中的闲字共有两重意思:一是指诗人生活上的休闲与闲适,从二、三联可知诗人的生活不是与老友相聚,把酒言欢,豪爽沽酒,就是闲来时引经据史来行酒令或者醉听清吟,可见其生活的悠闲;(2分)二是指诗人情感上因政治失意带来的闲愁与烦闷,失落与痛苦,诗歌第一联从“少时”到“老后”,从“不忧生计”与不“惜酒钱”,诗人将自己的政治抱负隐喻其中,可宦海的沉浮、仕途的不顺,让年近古稀诗人与老友都赋闲于此,痛苦可见一般。而“闲征雅令、醉听清吟”不过是排遣寂寞无聊时的无奈之举,尾联中二人又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饮,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才能超脱于愁苦之外,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表现。(4分)

9、答:尾联是指诗人与刘禹锡约定等到秋后菊黄,家酿的美酒熟了之时,再一醉方休,共享那陶然之乐,表达出诗人与刘的深厚友谊,“陶然”一词更蕴含着只有在“醉”中才能超脱的深重的哀伤和愁苦。(3分)尾联中提到的“邀约”与题目中“约后期”前后照应,使诗歌浑然一体。(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12、诗歌的第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首诗歌写于作者晚年,此时距其归隐已近二十年,为什么还会有本诗这样的作品?请用知人论世的评论方法谈谈自己的见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首联使用了“精卫填海”的典故,并以“微木”“沧海”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突出了其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不渝的决心。(2分)

13、这首诗就是借精卫、刑天的壮举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隐情。(2分)诗的最后两句“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即“往昔的雄心全是空有,好的机会哪里再能等来”,看似对精卫、刑天的惋惜、同情,实则也是诗人自己深层的壮志未酬情感的流露与写照。(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①。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②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③徒伤悲。

【注释】①晞:晒干。 ②焜:明亮的样子。 ③老大:年老。

8.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5分)

9. 比、兴是汉乐府诗常用的艺术技巧,请找出诗中的两个比兴句,分别分析它们的作用。(6分)

8. (5分)目的是激励人们努力进取,莫让青春年华付水流。(或希望人们珍惜时间)

9 (6分)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是“兴”的手法,由欣欣向荣的园中葵引发诗意的联想(3分)。

b.“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是“比”,用春秋的更迭,草木的盛衰比喻人生由盛转衰的自然规律。(3分);

c.“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也是“比”的手法,以百川东流入海再不能西归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3分) (“比”任写1句皆可)

2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4分)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2分)

(1)颔联:微风吹开门(1分),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1分)。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1分)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意对即可)(1分)

(2)清冷、幽静。(2分)  孤单寂寞,思念友人(2分)

(3)“为拂绿琴埃”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结构、思路。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全诗构思巧妙,比喻惟肖,描写细致。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答题模式:描绘……图景,渲染……氛围,抒发……情感。“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所以这两句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孤单寂寞,思念友人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尾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寄乐天

元稹

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

同登科后心相合,初得官时髭zī未生。

二十年来谙ān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

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

(1)“乐天”是唐朝诗人、文学家 的表字,和元稹一样被贬谪的他写下了“感商妇之漂流,叹谪居之沦落”的叙事长诗《 》。(2分)

(2)诗中“追寻”了哪些“往事”?(4分)

(3)诗歌尾联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白居易  琵琶行

(2)一同考取功名,年纪很轻做官,二十年来相知,同遭贬谪厄运(4分。每点1分)

(3)对朋友的慰藉;对前途的悲叹;既慰藉也悲叹。(4分。分析略。从一个角度回答即可,情感、分析各2分)

【解析】

(1)此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试题分析: 诗的前半是“追忆旧事”,写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最能逗引离人幽思:月儿这样圆满,人却相反,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虽是一般明月,却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观赏,见月伤别,顷刻间往日欢聚步月的情景浮现眼前,涌上心头。“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以“一宵”言“相忆”时间之长;以“潜”表深思的神态。由于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便从人的悲欢离合又想到月的阴晴圆缺,嘉陵江岸与曲江池畔相距甚远,能否都是“明月”之夜呢?离情别绪说得多么动人。“两地阴晴远不知”在诗的意境创造上堪称别具机杼。第一联里离人虽在两地还可以共赏一轮团“明月”,而在第二联里却担心着连这点联系也难于存在,从而表现出更朴实真挚的情谊。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诗的后半则是处于“新境”,叙述对“旧事”的看法。“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正当”表现出元白推心置腹的情谊。以“谁料”冠全联,言懊恼之意,进一层表现出体贴入微的感情:若知如此,就该早寄诗抒怀,免得尝望月幽思之苦。“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以“今朝”、“方”表示悔寄诗之迟,暗写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和“同悔”又表示出双方思念的情思是一样的深沉。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3.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5分)

14.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三层含义。(6分)

13.“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或答: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

14.常年异地漂泊,作客万里以外的他乡,一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风急天高,猿声哀鸣,二可悲;正值重九团聚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一个人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三可悲;常年疾病缠身,四可悲;时世艰难,潦倒不堪,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五可悲。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解答此题,可先根据颔联翻译出该句的含义,然后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无边”、“不尽”两字所表达的事物特点,最后再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其表现的作者情感。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追求,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零,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这首诗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作简要分析。(3分)

(2)本诗三、四句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春雪飞花的感受?这两句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巧妙奇警,试作赏析。(4分)

(1)第二句中的“惊”字用得最为传神(1分)。从字面上看,“惊”似乎表明诗人为刚见草芽而感到吃惊与失望(1分),实际上却是表现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见“春色”萌芽而产生的惊喜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答出“惊”字给1分,答出具体情况,给2分。)

(2)诗人运用拟人化手法(1分),以富有浓烈浪漫主义色彩的笔触幻化出一片春色,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怅惘和遗憾,而是一种欣喜(1分)。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的原因,但诗人却说白雪是因嫌春色来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翻因为果,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增加了诗的情趣(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诗人运用拟人化手法或浪漫主义手法,给1分;答出对春雪飞花是一种欣喜,给1分;分析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增加了诗的情趣,给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的技巧。答题步骤,先解释该字,然后代入诗句描述,最后分析其效果,包括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早春二月,人们出门去惊奇地发现地上已长出了一点草芽。度过漫漫寒冬的人们盼望早些见到春色,“都”正表现出人们盼春之切与毫不见春之音讯的怨怅。“惊”字流露出看到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喜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第三、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释】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句。

13.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5分)

14.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3.“冻”有“凝滞”之义(释字义,1分)。天空“有日”,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天寒”,可见日色晦暝,云也仿佛凝滞(描景象,2分,此采分点只要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增加了惨淡的气氛,表现(烘托/渲染)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点作用,2分)。

14.尾联用典,船工捕得鲤鱼本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或者能够说出古人常以“鲤鱼”代指“家书”),抒发了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点出手法给2分,结合语句具体分析2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对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2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答题的思路如下,先点明该字,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然后解释并指出该字的技巧,最后分析其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要注意规范作答,首先,概括景物所呈现的整体特征。然后,从意象入手,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有 概括、有描摹,总分结合。鉴赏炼字的时候要注意,句中的“冻”字是客观景物特征和诗人主观感受交互作用的体现,“冻”字让人既可以想见云的阴沉滞重,又能体会诗人心情的黯然忧伤。学生作答只要能体现景物和心情两个方面,进行恰当合理的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解析:题干问“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及情感。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含义及情感。解答时结合注释内容把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意思准确,语句要通顺。鉴赏诗歌的情感,诗人由江西北赴吴地,以“南来”二字,说明想象鲤鱼来自家乡。本联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通过叙述船工捕得鲤鱼,诗人期盼发现家书急令烹鱼一事,表现了作者对兄弟、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